就这么快乐的读,
打开喜爱的书,
轻松自由地读,让书香浸润自己,
让快乐在文字里跳舞,
如沐柔柔春风,如在花园散步。
我的枕边,两本《时文选粹》静静地躺着,数不清他陪我度过了多少个夜晚,静静的夜,静静地读,就这样陶陶然沉醉,就如此心潮起伏。
记得那是几年前,为了拓宽学生的阅读层面,我费尽周折帮他们找书、选书。当时,学校并没有什么藏书,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学校一间晦暗的小房子里,我发现了十几本书籍,其中,《时文选粹》就有数本。我把这些书欣欣然分发给孩子们,他们像抱着宝贝似的,利用课余的时间去读了。如今,在我枕边躺着的这两本《时文选粹》,是我整理办公室时无意翻出来的。当我读进去,沉浸在他的世界里时,我竟庆幸,我的《时文选粹》没有被孩子们全部“掳去”,以至于有相见恨晚的感觉。
这一套系列丛书,散发着生命永恒的香味,那一篇篇闪着智慧火花的文章,为我的心灵暗开了一扇扇窗,悄启了一扇扇门。
韩小蕙写的《去人民大会堂的最佳方式》,引起了我的强烈共鸣。本来,“一箭之遥”的距离,“抵达人民大会堂的最佳方式,肯定是自行车了。”尽管,作者“风雨无阻地骑了8年”,“身体就很棒”,以致作者“没买私家车,非不能也,实不需也。”但“裹挟而至的时尚消费主义大潮,使周围人们的心态发生了核裂变。同事们、同仁们、朋友们见我骑着车,往往都是冲口而出”地嘲笑,迫使作者脸上挂不住,竟也虚荣起来!她到处藏那辆陪伴她多年的自行车,最终,“越来越惧怕熟人的目光了,它们闪闪烁烁,犹如一把把利剑,不是暖暖的垂怜就是冷冷的鄙夷,都让我浑身长刺。”作者没有告诉我们她最终的选择,或者依旧骑自行车,在车潮漫漫中奇崛成一道风景,或者也开着小车,苦笑着迎接他人的肯定。是啊,当消费潮流一旦成为一种社会性压力,虚荣攀比就找到了适宜的土壤。就这样,作者把这一深刻的社会问题,寓于浅显而通俗易懂的叙事中,读来,引发思考。
之所以我和作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是因为我也为了我的那份虚荣,为了迎合别人莫须有的肯定,而去违背自己不喜开车的初衷,最终走向驾校的经历,和作者是何等的相似。社会发展的初衷是为了人的发展,可实际上却让人日渐远离了真我,变得盲目攀比与追求,是谁之过?当我读到这篇文章,我像找到了知己,终于可以和作者在她朴实无华的倾诉中,进行面对面思想的碰撞!
我得感谢那一篇篇精短的文章,让我就这样找到了思想与灵魂的寄托。其实,在这系列乃至这一本书中,像这样值得推敲的文章不在少数。贾平凹的《我的老师》,让我看到了一个没有沾染人间俗气的鲜活的小男孩,他的纯真,恰恰直指成年人的虚伪与世俗。而在《夏令营中的较量》里,作者通过记叙中国孩子和日本孩子在夏令营活动中截然不同的表现,让我看到了在我们的教育中长期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能力的弊病,以致懒惰、懦弱、自私成了孩子们突出的缺陷,不能不使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深思、警醒。
翻开一本《时文选粹》,我每每读到其中触动心灵的文字,无不为之动容。
《驼背的父亲》,记叙的是一个当民办教师的父亲,一生辛勤耕耘,一教书就是26年,但他却朴实得连正式教师也转不了。等他终于转正了,却死了,“是给学校捡瓦从房上摔下来死的。”父亲,拥有一颗真诚的心,用笑容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坎坷。轻轻的合上书,我不禁对那个年代的,为了教书而付出所有的民办教师致敬,再想想自己,作为新时代的人民教师,有何理由抱怨繁重的工作、微薄的待遇?
…………
拥有《时文选粹》,就拥有了一个懂得自己的朋友,篇篇洞悉心灵的文字,都会充盈着我的厚重。我把仅有的这两本放在我的床头,闲时翻阅,为我填补精神之钙,以至于我不会轻易被生活打垮。
想来,那些经我的分发得到《时文选粹》的学生们也已经升到了高中,希望这些文章能为他们点亮生命之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