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引爆全场泪点的电影就数《你好,李焕英》了,贾玲用电影的形式表达了对妈妈的怀念,用悬疑穿越的手法母女俩上演了互相满足对方心愿的戏,然而最让我关注的,却是贾晓玲在什么样的成长环境中长大?
Part 1 妈妈的爱是怎样的爱?
在李焕英穿越后,贾晓玲也随着母亲到了另一个世界。她用幻想出来的临别之际来实现妈妈的心愿,为了让妈妈“长脸”,让妈妈骄傲,让妈妈“觉得高兴,幸福”。
宴席结束,贾晓玲战战兢兢跟在 妈妈后面,生怕妈妈生气。她感觉到让妈妈又丢脸了。对,是“又丢脸”了。仿佛她的成长环境中妈妈不停地重复着:你什么时候让我也长长脸?“一直让妈妈丢脸”成了贾晓玲在妈妈临别之后的遗憾。
直到妈妈去世,她悔恨的都是自己不争气,没有让妈妈开心快乐。妈妈虽然在临别前表达的是:妈妈有你妈妈就很快乐,只要你健康妈妈就很快乐。但是影片中在她的成长岁月里,妈妈的行为和语言却一直强化:你让妈妈很丢脸,我生了你这么不争气的女儿。
贾晓玲看到父母的言行,不停地否定自己,变得自卑,甚至于不惜为了让父母高兴而办假的通知书来取悦父母。这不禁让我思考,妈妈的爱为什么临别前才表达?
然而这样的孩子在生活中比比皆是。
李焕英,你对晓玲的爱,大声说出来。
Part 2 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是母亲
这世上只有一种爱是无私的,那就是母爱。父亲和母亲最大的不同,男性成为父亲只用了一秒钟,而女性成为母亲却遭受了天底下最痛苦的罪。
怀胎十月,从孕初期呕吐反胃,吃不下东西,到孕中期睡觉不踏实,各种孕期综合症折磨,再到孕晚期水肿、无法行走,以及承受生育的十级阵痛,历经千辛万苦才成为了母亲。出生后还要经历涨奶、回奶、乳头皲裂、身材走样变形、伤口疼痛、无法睡整觉等生育后的生理及心理上的折磨,这就是“母亲”。
母亲把孩子带到世界上的付出代价远远大过父亲。人性有个很奇妙的特性,对于自己投入最多的事情特别在意,这就是为什么一个家庭对孩子最在意的都是母亲,因为付出最多。这也是天然的母性,但往往母亲对孩子的期待也是最多的。
影响一个孩子成长发育的关键50%来自于基因,50%来源于环境。环境包括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而家庭环境影响最大的就是母亲。中国传统式家庭男主外,女主内,和孩子相处最久的也是母亲。
影片中前面的片段,年纪大的李焕英就是一个“中年妇女”的模样,和普通妈妈一样爱面子、争强好胜,爱闲话家常,爱攀比。不难看出,她也希望她的孩子强过王琴家的孩子,希望自己孩子能为自己长脸争气,仿佛看到传统式家庭的特性。我们都希望成为妈妈眼中“别人家的孩子”,所以贾晓玲后来的期待中把李焕英的孩子描绘成王琴家女儿的模样。
为什么?因为可以满足她眼里李焕英的心愿,有个像“王琴家女儿”一样的女儿。她以为妈妈希望拥有一个完美的女儿,又或者不生下她就可以获得幸福。然而这些想法的背后显露出来的却是李焕英在生活中给贾晓玲带来的感受:你是个差劲的女儿,你没有别人优秀,你让我丢人了。
这也是中国式母爱的悲哀之处,爱孩子,却用错了表达方式。
Part 3 你是我的孩子,你就是最好的
积极的正念可以改善人的行为动机。
我们的孩子有着不同的个性,特征。有的爱笑,有的爱哭;有的活泼,有的安静;有的调皮一些,有的文静一些;有的对数字敏感,有的喜欢音乐。但即便千百种不同,都没有好坏之分,只有个性的差异。每个孩子都是天使,都有自己擅长或者不擅长的地方。
身为家长的我们,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比会拿孩子作比较更重要。
记得有一本绘本叫《点》。绘本里一个小女孩瓦士缇只画了一个“点”,却被老师正面鼓励挂在了墙上,老师的行为激励了她最终成为了画家。如果在她绘画画不来的一开始就被定义为“画不好”或者“不会画”,可能也就没有后来的她了。这就是正面鼓励的力量。
倘若李焕英在她调皮的童年时代,多一些在临别之际那样正面的爱的表达,也许和贾晓玲之间就少了些许遗憾了。
你是我的女儿,你就是最好的孩子。
我想,身为孩子的我们,最想听到的都是这样的一句话。
如今,为人母的我们,更想听到孩子说:妈妈,你是世界上最好的妈妈。
再伟大的爱,都不能输给表达。
你有过和妈妈或者和孩子表达爱的经历吗?评论区留言大胆地表达你的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