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见识》
Today`s topic.....
无论是大佬,还是平民小百姓,乃至我妈,整个社会都在焦虑。大佬担心自己错过风口、红利,职场工作狗担心工作被机器人代替,我妈担心自己被时代淘汰。
都说我们是幸福的一代,但是我们真的幸福吗?如果不的话,怎么做才能让自己最起码精神层面上过得好一点?
❶
我们过得比父母
那个时代的人更好吗
昨天看了一集十三邀,采访的是刘畅,企业家二代。其中有段话我印象很深,刘畅说她父母那个年代的人心里想的、嘴上念的更多是理想和信念,而大家现在谈的大多是比较功利性的东西。
这让我突然想起前一阵做的一个英文写作题目,“我们过得是否比父母那个时代更好?”。
当时我的答案是肯定的,并从三个角度论述,分别是医疗水平的提高、交通条件的便利、教育机会的公平,都是相对而言较物质和外在层面的。
但是,物质水平的提高,其实与精神水平的富足并不是同步的。就像大家生活在不错的生活环境中,却很多时候感觉心累,每分每秒各种马不停蹄,在忙忙碌碌中匆匆走完一生,幸福感很低。
所以可能我们父母那个时代的人在精神层面更幸福吧,因为他们想得更简单、更单纯一些。
❷
不选择反而获得幸福
我们不幸福,主要原因是选择太多。一般来说,都认为选择越多越幸福,因为主动权把握在自己手里,我想要怎么样就怎么样。
但是真实的情况往往不是这样,我们常常因为选择太多而不知所措,犹豫不决,彻夜难眠,患得患失。换句话说就是选择困难症。选择越多,越焦虑,选择越多,越不安,最后往往是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
然而,当人们只有一个选项,只有一条路可走的时候,可能我们就会潜心在这一条路上深度经营,深耕。这时候结果往往不会太差。这就是不选择而获得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很多时候,把太多的精力花在了选择上,而不是经营上,反倒难以精进。或许少些选择,会更加聚焦,也会让我们更幸福、更成功。
❸
捡芝麻,还是捡西瓜
捡芝麻捡得再勤劳,也捡不出西瓜的重量。
数量上的多就意味着好吗?其实不然。
收藏了很多文章,变成自己的了吗?听了很多免费微课,成体系吗?排了一个小时的队,拿到免费东西,真的需要吗?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例子比比皆是。
捡芝麻的问题在于一直做无谓的加法,满眼都是要做的事情,认为每件事情都非做不可,必须亲力亲为。实则80%时间都是浪费在追求低层次、低级别的事物。
捡芝麻的习惯一旦形成,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事方式就会固化在一个较低的水平,接下来提升自己就难了。
这就好比,一个人在工作中捡芝麻、丢西瓜。习惯于做简单、重复且价值又低的工作,因为那种工作不需要太动脑筋,不会遇到非常大的困难。但是人一旦习惯于这种工作,真正有创造性的工作就做不来了。水平更难提升,追求个人的精进难上加难。
糟糕的思维方式和衡量价值的标准,决定了在面对特定情景多采取的行动,进而决定了人的命运。
不要试图三十六行全插一脚,而是要在一行、一件事、一个领域中,做到第一,有一个拿得出手的牌子。抛弃捡芝麻的思维,不要因为蝇头小利而不安,学会把眼光放长远。
除了眼光和思维方式的不同,捡西瓜更是要有能力的,它不能靠运气,而是需要长期培养才能获得。
学着聚焦到一个点上,练就捡西瓜的硬实力,后续很多利益和荣誉方面的点点滴滴就会接踵而至。这就像我们用棱镜聚焦阳关于一点,一缕一缕,最后幻化成火苗。
❹
生也有涯,知也无涯
要幸福,不要焦虑; 要聚焦,不要杂乱。
这就需要具有取舍的能力,学会少做事,甚至不做事。
首先,跳出思维定式,换一个角度来判断一件事情的重要性;其次,敢于舍弃。因为时间有限,不可能什么事情都要做,必须要有所舍弃、顺其自然。
如果你想通了很多事情不做其实也无关大体,就不要去做它们,这样就不会天天忙忙碌碌了,而且更有利于我们去做对自己来说最重要的事情。
如果跳出一般人的思维定式,重新审视人生,就会发现,可以不做的事情实在太多了。接下来,就是下决心少做事情,然后把几件该做的事情做好就行了。要懂得舍弃的智慧。
既然生命有限,所以需要时刻提醒自己少做事情、做好事情。
在低水平上做很多事情,花两倍的时间只能获得两倍的收益,但是如果把时间集中起来将事情做得比别人好,两倍的时间可以获得10倍甚至更多的收益,这就是捡芝麻和捡西瓜的关系。
世界很大,人生很美,共同思考,共同成长。
图/ 心心
文/ 心心
参考/ 《见识》
心心的碎碎念
阅读,写文是一件好事情。一个是能从更有智慧的人那里学习,一个是用更平静的方式跟伙伴们分享,比如现在的你和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