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实习生是某大学应用心理学大四的应届毕业生,也是我带学生的第十个年头,在平日的观察中,我对这批实习同学得出一个结论:这是最努力的一届,也是我最担忧的一届。
真的非常勤奋认真,不怕苦不怕累,事情做完才会去吃饭,听话,没啥牢骚,不油嘴滑舌,还不爱吃零食= =,很少有人请假,哪怕单位上没啥事情可做也不脚底抹油偷偷溜走,看着他们,有时候我都惭愧。
但是,这也是最憨的一届,让人无比抓狂的原因就是这么努力了,事情做的还是没有达到想要的效果,看着他们的无辜眼神,真的只能在心底长啸,天啊!~~~~
打也不是,骂也不是,只能背地里抠墙,这种感觉真让人崩溃。以前学生的问题基本上集中在懒的做事和懒得理你两个层面,若调动了积极性,效果还是挺好的。这种类型也是第一次见,两军对战我有些吃不消。。。
问题出在,你让他做A,他认真的做A,但是局限于A的执行层面上,至于这个A怎么来的,以及A以后怎么办,还有当ABCD一起来的时候,就乱了,然后我就抓狂了,忍不住思考,这走上社会了该怎么搞。
如果遇上耐心好的领导与团队,慢慢教,时间长一点还是能带出来,如果遇上要求高脾气大的领导呢?我能想象的到他们能够做到跌倒了再爬起来,然后让领导再次崩溃,再去修改。。。这都算了,关键是,这么长的成长期,你拿什么去竞争?
靠“认真努力做点简单杂事”的口碑?
这是属于,在不该用力的地方用力过猛,做什么事情认知层面清晰最重要,心里要清晰“为什么这个事情是这样做的?它是怎么来的?”以及“我喜欢它吗?我要不要在这个点深入下去”。要不然,就会懵懵懂懂瞎努力啊!花这么大力气换回的效果如果不好,还不如去安逸的吃吃吃喝喝喝啊,很多时候,我看着这些勤劳的学生都挺心疼,又不知道该怎么讲才好,说实在的我血槽已空。。。
也许,这个背后可能藏着这样一种信念:在执行命令的过程中,努力寻找存在感。换个简单点的说法,可以理解为,只要行动着,就能缓解焦虑。
建议安静的思考一下,怎样才能让自己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被动式的一步一步的在实践中获得宝贵的经验,这个经验真的对不起付出的成本。
我觉得勤奋与坚持是稀缺品质,太多有想法头脑灵活的人输在了这个点上,面对这一群集体呈现出勤奋的稚嫩面孔,如果在方法论上有所进步,那我真的是得到一点安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