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消沉了太久,下半年主要做了两件半事情。
第一件事:托福考试。
去年十月份开始备考托福,考试时间原定一月份,但因为分手之事,我无心无力参加考试,所以将考试时间延后两月。因为所里几乎不管我们,开题事宜也在来年,所以我提前离开学校,去丽江和大理旅行了七天。离开给我带来痛苦的城市,在古城里闲逛,和两个同行人环洱海骑行,都让愁绪消散很多,暂时忘却论文和感情的一地鸡毛,感谢同行者。
寒假归校后,离考试还有一个月。这一个月的学习强度很大,因为写作和口语是弱项,所以在这两方面花了很多时间,走过不少弯路,但也收获颇多,这是自学无法避免的。备考过程中由于注意力高度集中,经常感叹时间流逝太快,仿佛什么也没学到,一天就过去了。
后来我渐渐喜欢上英语了,这是意料之外的收获,没有比喜欢一样东西更有学习动力的了。初中时我喜欢物理,遇到无法理解的物理现象就会去问老师现象背后的原理,所以物理成绩一直很好。大学时对地质导向技术感兴趣,硕士实习期间选择的课题也是该技术的一个分支,虽然没有人指导,但因为曾经喜欢,自己仍然坚持深入。
我的英语和大多数人一样,听说读写里只有阅读还行,因为学习英语始于单词,终于语法。从来没有在生活中使用过它,哑巴英语而已。要开口说话需要一点勇气,因为小时候没有学好音标,单词发音不标准,导致不敢说,怕别人听不懂,担心被嘲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只有从头学起,买了一本赖世雄的音标书,跟着视频学习,背单词时先看音标,听发音时比较自己的发音和标准发音的区别,并模仿。标准的发音对提高听力很有帮助,因为只有听力材料里的发音是标准的,如果自己的发音不标准,同样一句话,大脑里存储的发音就是不标准的,导致听到标准发音反而听不出来意思。
由于我考托福的不为出国,而是为了达到部分公司招聘的硬性条件,所以80分足矣。但80分也不是那么容易,尤其是对于底子较差,还想第一次考试就达到的人。我一边学习前人经验一边摸索前进,最后考了90分,超过预期几分。之后也写了一篇文章总结第一次备考托福的经验教训(首战托福的反思)。
虽然分数不高,但是自己比较满意。第一次考托福,趟过了许多坑,这是只听前辈经验无法感知的,因为听来的只是“听过很多道理,却仍然过不好这一生”似的经验。而且成绩证明了我是一个有一定自学能力的人,在没有报任何辅导班的情况下,靠自己从浩如烟海的信息中筛选出了适合自己的资料,学习其中的方法和思想,最后实践这些方法。
备考托福再一次确定了适合自己的自学方法:长期大量搜集资料+结合自身情况筛选+灵活执行+即时总结。出了备考托福,这个方法也适用于其他领域。
上面的方法仍不完整,如果加上“与人分享并讨论”应该会更好,因为除了依靠自己,我还可以通过从别人的互动那里获得提升。但是前面的环节仍是关键和基础。
第二件事:自学Java。
学习Java的原因有两个。第一,近两年来油价暴跌,全球石油行业都死气沉沉,国内石油公司效益变差,学校里迷茫着愁绪,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业的研究生也不太好找工作。而且国内油田的工作环境太差,天花板低且技术性不强,国企重关系轻能力,垄断市场的时候也垄断了人才的流动性。
我开始为自己的后路做准备,所以选择了IT。要进入IT行业,首先要掌握一门编程语言,Java作为一门广泛使用的程序语言,工作机会多,是入行的首选。我从大二开始关注互联网和IT类新闻,那时候是一个言必称Facebook、手必提SNS的小子,对国内外知名厂商都会关注,想来也是幼稚。后来这种思想上的热爱转变成对创造互联网产品的渴望,所以就有了学习一门语言的想法。最开始学Python,但只对概念有些了解。
考完托福之后开始自学Java。因为没有一整块时间,所以选择自学。学习过程中,我比考研时更专注,方法更科学。首先是选择最权威的入门资料,马士兵的Java视频教程,之所以用视频而不是书本,因为视频更直观,前期完全可以按照视频里老师讲的东西一步一步做,不会被一个小问题卡住。马老师的视频在网上评价很高,被誉为“给我第一碗饭的男人”,语言风趣内容翔实,我甚至还整理了一篇马老师语录,比如“爱情来得快去的也快,只有Java是永恒的”。学习过程中我异常注重复习,这是我从备考托福吸取的经验,也是我长久以来知道却没有做到的事情。因为复习和学习相比,实在是一件无聊的事情。
每天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强迫自己复习昨天的知识,小程序的代码也要重新写一遍,花了两个月的时间把视频里的基础知识才学完,虽然比较慢但是学得较牢靠,Java相关概念有了较好的理解。万路漫漫,迈出了第一步,有了基础还需要实战。我报了一个在线项目班,跟着牛课网的老师做项目。刚开始时挑战很大,因为除了Java基础,我什么也不会,课程里涉及的许多概念我甚至没有听说过 ,比如Spring框架、mysql、mybatis、redis、异步...虽然老师很认真,但是一些很基础而我没有接触过的东西对我造成了很大阻碍,比如IDE的使用,数据库的配置都浪费了我很多时间。
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虽然互联网上有很多IT方面的信息,前人将他们趟过的坑记录下来供后人借鉴,但信息繁杂杂乱无章,最好的学习资料还是课本和视频,blog不是好选择。如果能有一个老师带自己入门,则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老师讲到配置数据库时,我才知道来很多应用是没有窗口的,需要在终端里依靠命令启动。对于一个习惯了窗口的人来说,这是一件非常诡异的事。和我一起做项目的都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同学,他们对这些习以为常,而我有些害羞,不好随便去群里问一些我自己都觉得幼稚的问题。所以我通常谷歌百度一番后仍找不到解决办法才到群里发问。这样虽然靠自己解决了一些问题,但是效率很低,不少时间被浪费了,很多靠老师一句话就能解决的问题,靠我自己可能需要几个小时。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项目虽然已经做得差不多,但是如果想在这一行里找到工作还需要学习数据库、网络基础、数据结构方面的知识。
虽然我在计算机常识方面有欠缺,但是项目的代码含义,业务逻辑方面没有任何问题,因为很多知识是相同的,我能学好晦涩的石油领域的专业课,也能理解业务背后的逻辑。所以项目做到中期我就开始回答学习群里同学的问题,和几个同学互加了好友,互相讨论问题寻找解决办法,这是我的进步。我开始愿意分享知识和经验,因为我知道踽踽独行的痛苦,帮助他人自己也有收获。能说出来的知识才是自己的知识,帮助是双向的,明天你有问题了他也会帮你。
这是我的收获:分享和讨论对于自学异常重要。
所以经过这两件事情,我的自学方法形成闭环:长期大量搜集资料+结合自身情况筛选+灵活执行+即时总结+分享讨论。
半件事:论文。
我很羡慕和导师一起做项目的同学,他们有导师引领和监督,有学长学姐请教,甚至可以站在他们的肩膀上继续推进已有的项目,最后用项目里的数据写出一篇合格的论文。而我所在的研究所,没有任何老师实质性的指导过我,给我的课题也是他们不熟悉而且之前没有做过的,没有技术和资金支持,导师甚至不懂他们给的课题。老师想要我做一个软件,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因为同类的商业软件单是授权费用一年都需要花费百万人民币。在知乎上某话题下,有人说曾经资质很好的同学,因为博士期间没有遇到一个好的导师,导致毫无作为,说实话,这对我是心智上的折磨。
如果说读研有什么后悔的事情,那就是到了现在这个研究所。这里几乎把我做科研的热情磨灭光了,没有项目没有数据,没人引领,开始我还会常和导师讨论,后来发现每次导师都只是顺着我的话说,给不出有帮助的建议,我和他讨论时我很迷茫,讨论完之后更迷茫。算了,不说了,抱怨无用。好在还有一年,专心做好论文,不辜负自己。
总的来说,研二下学期我过得很充实,收获也很多,熬过了一些时光,无论是在心智还是能力上都有所提高。
你内心的平庸,就是你失去追求卓越信念的那个瞬间(Your internal mediocrity is the moment when you lost the faith of being excellent.)。
这句话曾在黑暗中赐予我力量,而我将带着它继续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