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追《神探夏洛克》,不由得琢磨聪明人都有什么特点?超强的记忆能力?敏锐的观察力?专注投入度?核心肯定还是思维能力。
前段时间有一句话我印象非常深刻,是李善友老师说的:“成年人学习的目的,应该是追求更好的思维模型,而不是更多的知识。在一个落后的思维模型里,即使增加再多的信息量,也只是低水平的重复。”原先就是感觉不明觉厉,哇,好有道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并没有意识到所谓的思维模型与自己有什么关联。
李笑来老师曾说过 “判断一个人聪明与否,一是看他脑海是里是否有足够多清晰、正确的概念,二是看他脑海里这些概念之间是否有足够清晰、正确的联系。”这句话我记得很牢,近来有了新的认识,才意识到自己又是以为知道而已。我理解这里的概念及概念间的联系就是基础的思维模型。
成甲老师《好好学习》围绕的核心概念“临界知识”,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即掌握更多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规律或定律才是提升学习层次的关键。无论是概念还是临界知识,两者都是指向最根本的思维底层规律。
事实上“大多数人平时认识和解决问题都是依靠直觉、个人经验、简单线性思维、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偏好。一方面这种思维会导致我们无法发现事物之间深层次的联系,另一方面在面对超出自己日常工作生活经验范围时,不知如何下手,更无法准确把握关键环节并合理预测事情的发展趋势。”
也就是查理.芒格在《穷查理宝典》所说的:“如果你只是孤立地记住一些事物,试图把它们硬凑起来,那你无法真正理解任何事情,你必须依靠模型组成的框架来安排的你的经验。”
听听多炫酷,这些有智慧的人早已把核心的秘密透露给我们,我开始脑补聪明人思考时大脑的运作程序,大脑的各个节点产生复杂的化学反应,由点到线、由线及面、再到整体结构,刀光剑影间答案就浮出水面。。。
所以想想就很兴奋,一旦能掌握最底层的思维方法,就可以高效率迁移到任何领域的学习中,具备洞悉问题本质、举一反三和预知未来规律的能力。想来完全就是物种的升级,人和人的区别有时真的是比人和猪的区别还要大。
但“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骨感的”,练成武林高手的永远只是少数。反观自身,思维能力薄弱,思考问题时勉强走个点到线就不容易了,典型的决策过程就是,想啊想然后一拍脑袋不管了就这样吧,从未体验过高级的思维快感,对不起进化论。
不过想来也正常,从小到大,自己花在思考上的时间可能还没有做白日梦的时间长,天下哪有白吃的午餐。
意识到问题所在,我自然迫切想要改变升维,要如何掌握基本的思维方式,建立起自己的思维模型?难度是不言自明的,人性尽管是矛盾的,但本质却往往相同,很多时候想要进步和突破都是反本能的。
直接扫完n篇微信文章或者看完一部电影几乎毫不费力,但如果还要逼自己去思考背后结构、建立联系显然是并不愉快和轻松的选择。但是正所谓“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但是这个“吃苦”也是有方法论的,毕竟大家并不是不努力,只是会陷入“低水平勤奋”的大坑中去。
在《好好学习》中,成甲老师认为我们要把大部分的时间放在结构能力的培养上,也就是去思考问题本质,了解解决方案底层规律上,而不是不断去掌握应对具体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换句话说,也就是把80%的时间用在去学习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知识上-临界知识。
临界知识从哪来?即怎样去寻找对自己有用,且适用范围广的知识?成甲老师给出了他的经验,总结一下就是:
1.从感兴趣或者工作领域中,学习这个领域的重要知识
2.找到知识、原理的原始出处
3.尝试用更基本的原理来解释
4.找不到解释时,自己创造假设并验证
我认为这个过程可以延伸到更普遍的情节,比如在认识或者解决一个问题时,去寻找关于这个问题的相关书籍或者大v视角,去看人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背后的思考逻辑,然后尽可能用更基本的概念和规律来总结归纳,也就是从更高心理表征来分析问题的过程。当然,更多时候,我们只能通过自己不断调整假设,在行动中优化改进,总结出适合自己的临界知识和方法论。
听上去不难,但可以预想要对抗过去顽固的思维习惯绝非易事,下一步目标就是进行更多关于“底层思维”的主题阅读,看看什么规律和原理是普遍起作用的。同时慢慢建立起更好的思维习惯,训练自己发现和总结临界知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