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乡土中国》有感
“我们的本色是乡土的。”这是我读了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后最深的感触。
《乡土中国》是当代社会学家费孝通研究中国农村的社会学名著,是学术界公认的中国乡村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全书由14篇文章组成,涉及乡土社会、人文环境、传统社会结构、权力分配、道德体系、礼法、血缘、地缘等各方面。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括和分析,全面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
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开篇第一句话“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的,”就是对中国基层社会做了简明的阐述。他以此总领全文,逐层分析中国乡土社会的特色、成因、文化、社会关系和秩序,有条有理,层层深入,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更客观深刻的中国乡村图景。
第一章《乡土本色》可以说是读懂全书的一把钥匙。文中对土气有着不同于常规的解释,它成了对乡土社会贴切的形容。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我们的民族与泥土是分不开的。“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在粘着在土地上的。”这是对传统农民生活最形象的描述,也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在乡下,土是我们的命根,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随着季节的更替,锄地播种,精耕细作。他们祖祖辈辈、世世代代,立足于用汗水浇灌那一片生于斯、长于斯的古老、沉默而仓皇的土地,以此来报答那暖暖的乡土养育我们的大恩大德。”
从基层看上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乡下人离不开泥土,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黏在土地上的。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常态生活是终老是乡。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乡土社会是中国基层社会人们以种地为最最普遍的陌生方式,聚村而居,相互熟悉所形成的一种社会结构。
《乡土中国》,让我们真正走进中国基层社会,去观察他、了解他;看见那些习以为常的现象背后的社会根源,感受到中国乡村的无穷魅力。乡土沉淀的是文化,是情感,我们应以宽容的态度去理解、以真诚的爱意去守护。要记住,我们的本色是乡土的!
在《乡土中国》中,作者把乡土中国看做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的一种特殊体系。支配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中国的事实来说明乡土社会的特性。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国社会从基层上看是乡土性的,并由此指出,文字下乡的困难在于乡土社会的人们没有用文字帮助他们。社会生活的需要,提出治愈的根本在于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变化。费孝通从群体关系上将中西方的社会结构进行对比,认为西方社会是一种团体格局,而乡土中国社会结构则是一种差序格局,以自我为中心,赋予伸缩性,群与己、公于私的界限变得分明,并由此分析了中国乡土社会的基本社群“家”,指出了乡土社会的秩序是靠“礼”来维持的,土性是乡土中国的特色。他指出,乡土社会是无为统治。费孝通在分析乡土社会秩序维持和结构稳定的同时,并没有忽视对其变迁的考察。他认为,从乡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从血缘结合转变到地缘结合、名与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费孝通认为,从欲望到需要是社会变迁中一个很重要的里程碑……
虽然《乡土中国》其学术性、理论性、概括性较强,内容相对比较抽象,比较枯燥;但它确实是一部高屋建瓴、精辟透彻的好书。读懂了《乡土中国》,你就读懂了几千年的中国乡土社会;读懂了《乡土中国》,你就读懂了传统的父子关系、家族关系;读懂了《乡土中国》,你也可能就读懂了很多地方,尤其是一些小地方的关系圈子以及政治生态;读懂了《乡土中国》,你可能也就读懂了中国的基本国情和西方诸多不同,也就明白为什么我们国家的很多政策措施都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反复阅读《乡土中国》,我也逐渐喜欢上了它。我喜欢“也许只有靠种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才能体会到中国社会的基层具有浓厚的乡土性”。我更畅想在生活中找到心灵的栖息地——能够在自己的小天地,拥有半亩良田,披星戴月、精耕细作;远离城市的喧嚣与人际的勾心斗角,融入大自然,真真切切的享受乡村的宁静与安详,做一个真正的自己!
因为,我们的本色是乡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