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说到与自己非常像的人时,我不是说我在某个课程上遇到了三观一致的人恨不得立刻结拜,也不是遇见了读书喜好很类似的人所以立刻约好了下周一起去逛书店。而是在教练对话过程中,发现客户的“底色”与自己很像。
我做艺术和教练的结合这个子课题,所以很喜欢用“底色”来形容人的“里面”。当然,这个底色也是个混合色,容纳了包括:对待人和世界的态度、规划自己生命的方式、遇到困境时的反应、所爱所恐惧的东西...... 也许在平时的交流中因为往往停留在事件表面,所以这种遇到“另外一个自己”的感受不那么强烈,但是在探索价值观和信念的教练对话中,这种事情我真的是遇到过好多次...... 如果是平时的嗨聊,碰到这种可能应该击掌一下,开心的说“我也是哎!”,但是在教练对话里没有一part。
最近一直与我探索职业规划的男性coachee,虽然性别不同,但是从价值观到一些拧巴的观点,再到明知故犯的痛苦,与我非常相似。每次与他做一对一教练前,我其实需要做一段冥想,来抛弃原先的“我”,才能更好地投入到对话的当下。他笑着说难过的事情;他有宏伟的志向却不想到付出的过程就环顾左右而言他;他热情有能量却又不够稳定;他有天生的亲和力但是不知道如何“用好”...... 我还曾经教练过一个和我很像但是比我年长十多岁的女性,希望我告诉她无论什么年纪开始一段转型都不晚,但是却无法自己告诉自己,热情消退后又躲回到壳里,像个寄居蟹。
这类客户,在结束后做复盘的时候,我会想,天.... 这就是我呐,真的很难哟... 但是也会想,我要把这个当做是向coachee学习的机会,如果他/她有了突破,那也会带领我的一部分做跃迁。事实也是如此!记得有一个coachee很容易突发奇想花时间去做一些当下觉得”必须要去做,不做会死“的事情,而忽视了自己个人的大目标,忽略整体的前进方向。我听到的时候真的有一秒钟的卡顿(卡顿代表我脱离了关注客户,开始想到自己),暗暗地说一句:ohmygod... 所以做教练确实是个极具挑战又有趣的工作。最后这位厉害的coachee划分了每日的时间,给予自己每天一个固定的时间段来做这些“突发奇想"的事情,把“肆意”和“目标”做了混搭。这完全是属于她的方案,完全自己设计和落实,简直是太让人(其实是让我)佩服了!我事后暗搓搓地借鉴了她的方案,真的,对我居然也很有效哎!
所以,以前常说,别去直接用别人的方法,对别人有效的方法对自己完全不管用。现在想来有点啪啪打脸~ 有时候还是管用的,哈哈哈。能真的看到自己和看到他人的时候,未尝不可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