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这种情况,买了很多书,只看了开头,然后,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但是以后看到我感兴趣的书还会再买。除了买书,在其他方面也是如此,很容易受到广告或者直觉的影响,买买买,不断剁手,买来不用,屯着,东西越积越多,很多都过了保质期,不能用了,于是心里觉得内疚和惭愧,同时还越来越焦虑。
这就是典型的决策原则没有建立的情况。
今天,我们不谈别的,先谈知识囤积症,有一个词很好的形容这种情况,知识焦虑。
我们处于碎片化知识的时代,每天有大量的信息扑面而来,如何能在知识的洪流中站稳脚,我们需要一个稳定的决策系统。而《思考,快与慢》这本书是关于判断和决策的。
其实,这篇文章应该于6月21日完成,但我一直想着写好他,却一直感觉没有灵感,再一个因为群里建议提交作业用简书,而我没有账号,于是拖到现在。这一系列过程,其实跟我的决策体系都是相关的。
我的假设和决策是:因为想着憋大招,而自己没有大招,没有这个能力,反而就畏难了,连个小招都使不出来。
反思:我认可自己认真的态度,但对自己采取的策略却不认同。其实,先写出来,先完成再完美,更好。
我的假设和决策是:因为建议提交简书作业,而自己没有账号,又不愿意研究基本的注册要求,这两天使用电脑又不太方便,手机操作又嫌打字慢,也造成了拖延,究其原因,因为觉得作业要求繁琐就不愿意积极主动的尝试,心里有抵触。
反思:根本就没有想到针对我使用的形式,简书也好公众号也好,word文档也好,这些都是形式,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输出,因为只有你写的出来,说的出来,才算掌握了。
回顾第一天的课程,不看笔记,不听任何提示,你还记的什么?
一、为什么要共读这本书?老大说这本书很重要,为什么重要呢?这本书讲判断和决策,而我们每一天都要判断和决策,老大从这本书中受益匪浅,还有呢?想不起来了。
二、为什么选择共读?老大说要去往信息不重合的地方,结构洞。为什么记住这点?因为我太不理解什么是结构洞,还翻看了《好好学习》226页的内容,但还是有些不理解的,在群里问小伙伴,暂时也没有得到我想要的。下一步,我还要继续在结构洞这个概念上深挖,慢下来。
三、为什么选择早晨读?老大说寻找同频小伙伴,能早晨起来读书的人是少数,是不一样的。早晨读书还能建立秩序感,累积势能。
四、不记得了。
五、怎样算是完成,具体不记得了。
还有什么零星记得的吗?要做高概率正确的事情。
现在翻看笔记,想要补充什么?
二、为什么采用共读的形式?
1、认知深度加深
2、在能力圈之中
3、有复利
4、边际成本递减
5、充分暴露在正向黑天鹅高发。
我只记住了第5,因为对1-4我本身没有这种概念,或者说自己根本不会用这几种原因来做决策,我在做决策的时候可能会考虑2,会考虑自己有多大本事,但不会考虑1、3、4和5,我对这几个概念没有根本的掌握,下一步,在遇到这些概念时,必须慢下来。
四、如何推进活动?
1、面向少数人的研发式
2、面向多数人的产品式
这个我没记得住,是因为我内心里并不关注老大怎么推进活动,我觉得自己只要紧跟老大节奏就好,老大说怎么搞就怎么搞。反正,目前我没觉得自己错了。
五、怎样算是完成。
这点忘记我有些不太能接受,因为我制订了自己的完成标准,也写下来了,为什么还会忘记呢?看来要经常翻看标准,内化到心里。下一步,在5点共读开始前打开自己的标准看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