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闻近日南方连天大雨,算来恰梅子成熟时节。再过几日,季风转向,雨系北上,江淮大部也将进入梅雨绵绵之中。
在我,是喜雨的。雨,称无根之水。古人常用瓮等器皿接之,密封后埋在树根,此称为“蠲”。蠲的雨水经年取出,以之煮茶,视为上雅。这也算是雨不可多得的妙用了。《红楼梦》中,刘姥姥二进大观园,老祖宗起兴引众人游园,行至栊翠庵歇脚,妙玉为老祖宗奉上的茶,即是用旧年蠲的雨水所沏。
对于雨,江南旧士歌之咏之,多有名言佳句。远的不说,有一人必提。戴望舒,浙江杭州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新月派著名诗人。1927年,创作了那首著名的《雨巷》。犹记得中学时第一次读此诗,便深深被吸引。大学毕业辗转至茸,才知《雨巷》原来就写在松江。
撑着油纸伞/ 独自 彷徨在悠长 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
这个梦一般凄婉迷茫的姑娘,正是戴望舒的初恋,著名作家、学者施蛰存的妹妹。当年戴借住松江施家,亦正是雨水缠绵的五月,戴对施妹一见钟情并热烈追求之。然襄王有意神女无心,戴深陷其中无可自拔,甚以死相求,也终不能成就佳话。戴从此郁郁终生,痴绝之情令人感慨。据说当年施家门前飘着细雨的小巷,是松江云间路西司弄,今或已旧迹不可考,然诗中丁香流转的芬芳,不绝如缕,绵延至今。
无独有偶,穿过历史的重重雨幕,上溯两千三百年前,楚国士大夫屈原,亦可称为古之痴绝之最。屈原,战国时楚国人。芈姓,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早年受楚怀王信任,兼管内政外交。他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力主抗秦。却遭亲秦派靳尚、太子横等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
被流放的屈原,游走楚湘之地,汲取北风诗经特色,以南方歌谣为本,创立了中国浪漫诗歌代表“楚辞”。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天问》等。今之认为,“离”通“罹”,有遭遇、遭受之意。“骚”有动乱、灾难之意。“离骚”便可解为“遭受灾难”。这里,屈原既指自己蒙不白之冤,更指国家正面临一场灭顶之灾。其不平忧愤之情溢于言表。据说屈原有一天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不禁自吟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一渔父见之问曰:您不是三闾大夫么,何以落到这步田地?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后不久,楚王客死咸阳,秦军攻破郢都,在写下绝笔作《怀沙》之后,屈原怀抱大石自沉汨罗江。那一日,楚天沉沉,大雨如注。屈子的一缕芳魂,终随湘江水逝,付之滓沉!那一日,正是仲夏时节,五月初五。
五月初五,民间又称端午。为何?端是"开端”、“初”的意思,故初五可称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五月为午,故五月亦为午月。因此,五月初五就叫做端午。此外,另有多种解释,不提。据说,为了避免屈原尸体被鱼啃食,人们冒雨驾轻便小舟,以苇叶裹米投入江中。同时,家家门前悬挂艾蒲,小孩身上佩戴香囊,以示驱邪避难。演变至今,就变成了赛龙舟、吃粽子等习俗。当然,后多人对端午是否为纪念屈原,甚至是否有屈原其人,存诸多质疑,各执己见,说法不一,亦不赘述。
曾有著名学者指出:屈原,是有人格缺陷的人。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似颇有道理。然细想之,这世间可有人格完美之人?世事无常,本多艰辛,谁又没做过一两件决绝之事。只有的人,一入绝境再无回还,而有的人,尚能抽身得以保全。不由想起《锁麟囊》里句子:一霎时把七情具已味尽,参透了酸辛处泪湿衣襟。...... 他叫我收余恨、免娇嗔、且自新、改性情、休恋逝水、苦海回身、早悟兰因。...... 由前人前事,省己醒人,也未尝不是人生之幸。
尔今,端午已与春节、清明、仲秋并列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在绵绵细雨中,为古往今来痴绝之人唏嘘感叹的同时,登高悬艾、粽叶飘香、龙舟竞渡,无不表达着人们追怀先祖、祈福求安、歌咏太平的思想感情。那么我想,远古的那一缕幽怨,雨巷的那一枝丁香,它们,在蛰伏已久之后,都被赋予了别样的内涵。我们的传统文化,自是意蕴饱满、丰采熠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