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印度是新加坡最著名的印度人社区。小印度区聚集在新加坡的Serangoon Rd.一带,最早期是印度商人饲养贩售水牛之处,但如今现在的繁荣的小印度区则是个充斥着五颜六色的特色建筑之处,来自印度,孟加拉已经斯里兰卡短期来到新加坡工作的劳工们也都选择在此落脚。造就了小印度是新加坡最多元的文化的融合代表处。我个人是觉得比唐人街那边还更有特色,更繁荣。
这个历史悠久、喧嚣繁华的社区不单展现生机勃勃的文化,还有琳琅满目的商品供选购。小印度这里有花饰小贩、也有现代餐厅、精品酒店和艺术机构。
小印度中心 (Little India Arcade)
我们先去的是小印度中心 (Little India Arcade) 。里面小装饰品、服饰珠宝和纪念品聆郎满目。这个跟唐人街非常相似,只是卖的东西一个是中式,一个是印度式而已。我很佩服几个店主的语言能力。他们听到我们说中文,会用很流利的中文跟我们打招呼,比如,你好! 喜欢这个吗?这个很好啊。然后转个头,居然会用流利的日语跟日本客人打招呼。无论中文还是日文的发音都是非常地道的。看着他们的印度脸,肯定也是会说几个印度发言的感觉。我很佩服他们。
露天竹脚中心 (Tekka Centre)
小印度区有不少的中心,我们去的是露天竹脚中心 (Tekka Centre)、金铺和纱丽服饰店各具特点,值得一逛。我们在二楼那里逛了半个小时后就离开了。二楼那里全部都是纱丽服饰店,要忍着不买那些漂亮衣服,实在太难啦!
(以上两图来自网络,因为我自己当天忘拍照了)
中心一楼是食街。哇塞,那个大啊,那个热闹啊。南印度素食、北印度唐杜里烧烤美食、印度煎饼(roti prata 圆形烙饼)和拉茶(马来语 teh tarik )等本地美食看得我眼花,当然也有美味的中餐。我们兜了差不多一圈,实在太多店铺了,大胡子就买了他最爱的咖喱饭,我买的是我至爱的烧鸭饭,都比唐人街的食街便宜呢。这里的食街跟唐人街食街不同的是里面有正式的洗手池,配有洗手液。为啥?因为有人是直接用手取饭吃的啊!吃完得洗手啊。我没有去过印度,听说比较脏乱。而新加坡是以干净清洁闻名。所以我倒也好奇在新加坡的小印度是咋样的。结果发现挺干净的啊。后来在吃午饭时发现,有专门的人拉着一台垃圾箱来收拾桌子。那个动作快啊。大胡子的咖喱汁味道很好,偏偏二妹喜欢他的薄饼。所以大胡子起来再去买一块饼。好家伙,大胡子刚离开座位,那个人马上就过来要收拾他的盘子,幸好被我拦住了。
印度街有一个很有特色的店铺就是金铺。我知道印度人的文化对黄金尤其热爱,但是看到整条街的金铺,我还是惊讶了,实在太多了。跟我以前所看到的金铺不同,这里整条街上的珠宝店里面是统一的黄金,亮瞎眼。真的除了黄亮亮的黄金,没有其它的珠宝。那些黄金戒指设计也是比较单一。比如就一个字母刻在上面。MM就找了半天,没有W和Q,老不高兴呢,好像她有钱要准备买似的。后来才看到有那么几家店里终于看到有卖一些黄金镶些红宝石和蓝宝石的。但是卖的绝对是99.999%以黄金为主。
Henna手绘汉娜纹身
Henna手绘是一个印度特色。汉娜手绘最初所采用的颜料,是来自印度北方高热干燥地区一种叫做“Henna”的植物,此手绘也因而得其名。印度手绘汉娜(Henna)是一种可短时间保存的人体彩绘,也是印裔同胞在婚礼等节庆时的文化习俗。一般上,印裔新娘会选择颜色鲜明的红色汉娜,因为根据印裔传说,象征吉祥与财富的象头神只有看见了新娘身上的红色汉娜图案后,才会乐于前来参加婚礼。
在小印度,整条街上都有,画一只手要10新币(50元人民币),花15分钟时间。复杂些的图案也有,15-25新币左右。
记得曾经看过一个报道,说黑汉娜手绘(Black Henna)造成一个英国小女孩手肘皮肤红肿,且冒起吓人水泡。我本来是很怕的,但是大胡子一直说没事的。想着现在啥东西,比如喝水都会有人过敏,总不能喝水吧。所以我们最终也是忍不住画了一个在手上。
当时那个小姐也说,海娜手绘所用的原料是纯天然的,一般不会有皮肤过敏。汉娜手绘在绘制完成时是凸起的,待膏体完全干透和脱落后,会呈现橘黄颜色再慢慢变深,并保持7天左右后逐渐变淡脱落。当然,汉娜手绘的颜色是根据植物中的成份与皮肤所产生的氧化反应而产生,因此不同皮肤部位也会因温度的不同,而产生出不同的颜色深浅。这个在MM手上特别明显。我们同一时间画的。3个小时后回酒店游泳。MM的已经淡了许多。等我们回到英国,基本上看不到了。而二妹和我的就基本还在。二妹很得意,回来去游泳,非得给老师们看她的汉娜手绘。
话说回来,这么多天了,应该不会过敏了吧?
维拉玛卡里雅曼兴都庙 (Sri Veeramakaliamman Temple)
小印度是新加坡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沿着实龙岗路 (Serangoon Road) 和周边的几条街道前行,欣赏兴都庙、华人寺庙、回教堂和基督教堂和谐并存的特色。
据网上资料,印度教在新加坡历史悠久。虽然南印度移民迁至新加坡后才揭开了印度教在新加坡的近代篇章,但新加坡的印度教最早可追溯到公元7世纪,属贸易往来而非移民之产物。苏门答腊三佛齐帝国将印度教和佛教带到了淡马锡(当时的新加坡)。不过,直到19、20世纪大量移民涌入,才使得印度教成为了新加坡主要宗教之一。
维拉玛卡里雅曼兴都庙 (Sri Veeramakaliamman Temple) 是新加坡最古老的兴都教寺庙之一,也是小印度核心地带的一个独特地标。这座寺庙是早期由印度来新加坡工作的人们在1881年所建立,里面供奉着维拉玛卡里雅曼(又名伽梨)女神,她是主掌破坏的凶恶之神。
维拉玛卡里雅曼兴都庙最初有几个名称,其中一个是淡米尔语 Soonambu Kambam Kovil,意为“石灰村中的寺庙”。许多到寺庙祈祷的印度人在这一带的石灰窑厂工作。当时,石灰是一种建筑材料。在二战日军空袭期间,许多人跑进寺庙避难,祈祷伽梨女神的保护。不知是纯粹碰巧或天命注定,寺庙和所有神像在空袭中无一受损。所以这个寺庙是新加坡最繁忙的印度教寺庙之一。
好啦好啦,上面那些都是后来查的网上资料,为了让大家(也是为我自己)更好地了解这个寺庙而已。事实上,我们那天没有做任何准备,碰到那个寺庙也纯粹是偶遇。从竹脚市场出发沿实龙岗路走2——3分钟,大胡子指着马路那边。我抬头一看,哇,是一个印度寺庙特有的富丽堂皇的门楼呢,这就是维拉玛卡里雅曼兴都庙,缘分啊。雕刻在门楼上的印度教诸神与圣物牛、斗士等,在太阳的照耀下闪闪发光,耀人眼目。寺庙周围的墙壁,都被涂成红白色,极富喜庆气氛。
看到寺庙入口两旁,各绑着一颗大大的香蕉树。真的就是那么从根部切下来的成年香蕉树。
入口处摆满了鞋,因为印度教寺庙需要赤足才能进入。所以我们当然在进去前把鞋脱下,放在寺庙入口门外。(我的中国人习惯又来了,要是有人把我们的鞋拿错咋办呢?)
跟唐人街的寺庙不一样,这个印度教寺庙对我们的服装没有过多要求,并不需要女性用步裹着露出来的身体部分。我们走过去的时候,寺庙大门已开,不少信徒们已经在里面,要不盘腿坐在大厅里,要不在祝愿祈福,僧人们也零落地散在寺庙里面,好像在做准备工作。寺庙的大部分地方均可供人参观,但有些地方只许信徒入内参拜,而只有牧师才能进入庙内圣所。我们当然是乖乖地跟着人群走啦。在这之前,我们去过唐人街的寺庙,还有Atherton 的中国城的寺庙。我跟两娃说,无论去哪个寺庙,都要诚心拜一拜。二妹记下来了,进去居然主动拜起来。
刚开始,不知道能不能拍照,但是看到很多游客都在拍照,我也开始跟着拍,毕竟是第一次来到印度教寺庙嘛。
观看外面和里面的佛像是很有意思,同时看那些信徒来拜奉佛像也是很有意思的。我就那么跟着其中一个女信徒,看着她每到一个佛像前,先用手指从一个盛着红色染料的碗里沾上一点,然后沾在额头上,然后就是旁边的一个是白色的粉状类的,后来我网上查了一下,应该是石灰,也是放在额头上,然后就是在那里喃喃自语,这个跟我老妈拜神是有点像。接下来是很不可思议的,她会做一个简单的舞蹈,就那么双脚交替地跳几下。她就这么重复这些动作。庙里大大小小应该有20个佛像吧,她看就这么重复着。额头上满满的红印白印。
我们跟着信徒人群兜了一圈回来,就听到有音乐奏起。大厅里有一人打起鼓来,另外一人吹着一个很长是乐器,不知道是啥,看着像唢呐。他们奏乐的同时,其他僧人在佛像前面搞仪式。两娃可能累了,直接就坐在地上看仪式。
完了后,信徒们排队受僧人的祝福。我很勇敢地也站在队伍里面。一个僧人端着一个盘子,里面有一个点着蜡烛的小盘子,另外还有一个盘子装着石灰。信徒们先把双手过一下蜡烛火苗,然后双手合十,僧人就用石灰点一下信徒的额头。
我看有些人是给油灯钱,所以我也捐了一点,意思一下,等僧人祝福,但是我不敢用手过火,怕烫手啊。MM和大胡子也跟着我,接受祝福。二妹就怎么都不肯。后面跟着的僧人手里拿着一盘米饭类的食物。我犹豫了一下,没敢接。后来想着我第一次拜访印度寺庙,也不知道下次是啥时候,还是试试吧。于是又排进队伍里面,乖乖地打开双手,接下一勺米饭。MM和大胡子就那么看着我偷笑。我又犹豫了一下,硬着头皮,吃!其实也不难吃,就是太咸啦!咸得我皱眉头! 大胡子他们看到我的表情,怎么都不相信米饭不难吃,看着我的手里的米饭就笑着逃开。
我们出来后,不到10分钟,就有人要关大门了。我们才知道那天我们的运气有多好啊,第一次就碰上寺庙搞仪式。缘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