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两个孩子。大的是女儿,小名叫然然,今年4岁。小的是儿子,小名叫童童,今年一岁。我在和女儿一起玩的时候,经常会对她一些单纯的话语有深深地感悟。我在这里回忆印象最深的一件事。
在17年春天的时候,我肩膀受风了,要去中医推拿店拔罐。然然非要跟着去,我想她以前没有见过拔罐,正好可以带她去看看。
去了之后顾客很多,需要排队,小孩子坐不住,于是她就拉着我的手到处看。我们走到前台的地方,她被墙上的壁纸吸引了。壁纸的图案是各种各样的形状。上面有方形、圆形、三角形,还有各种不规则的形状,看上去很热闹。小孩子最喜欢这些花哨的东西了,于是她一手拉着我,一手指着墙上的壁纸说:“哇!真好看!”这时我突然想到,何不借助这个机会,问问她认不认识这些图形,看看她在幼儿园学的怎么样,于是我指着一个方形问她:“然然,这是什么形?”她马上说;“这是方形。”我一听还不错,接着指着一个三角形问她;“这是什么形?”她想了一下犹豫着说:“这是个三角形。”我见她虽然犹豫,但还是答对了,心里很兴奋,继续加大难度,指着一个装饰非常花哨的近似圆形的图案问她:“这是什么形呢?”我心里想她能不能说出这个图案的形状,虽然我也不确定这是否应该叫圆形。这回她咬着手指头,歪着脑袋想了一会儿,说;“这是一个图形!”说完她就冲着我笑,等待着我对她的判断。我顿时诧异了!因为我感觉到我还没有一个小孩子聪明!我一直在试图给这些图案分类,寻找它们的区别,受这种思考惯性的制约,到最后自己都不确定这个图案到底应该叫什么。但是一个四岁的小孩子,居然打破了思维惯性,摆脱了我对她的引导,说出了一个不符合常理,但是正确的答案。
我认识到,她这句话对于我来讲很有启发。我们经常一头扎进一件事情里面,面对各种各样的因素和结果,总是在想法设法地把所有事情都一一分别,但却无从下手,结果一副愁容。因为我们忘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分类。我们在关注每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要认识到事情之间的区别,更要认识到他们之间的联系,而且有时候分类比一一区别更重要,它可以让我们把握事物间的共性,提高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效率,甚至可以一举多得。也可以让我们对每件事情有更全面的认识,从而帮助我们养成一个良好的思维习惯,不至于想我一样在思想惯性的影响下,走入了死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