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介绍一本我去年读过的书,我读完它就立刻发觉,以前自己的低效读书真是浪费了不少从好书中改变自己的机会。
这本书叫《如何阅读一本书》,第一版1940年出的。都出版几十年了,细思极恐,为什么我语文,英语学了这么多年,从来没人推荐过,没有老师教过,除了应对考试之外,到底该用什么方法去读一本书?
我想很多人跟读此书前的我一样吧,觉得读一本书有什么方法好学的,静下心来一页页读不就行了。如果非要读进去,就要勤学苦读,给自己定目标,一年读多少本,每天读多少页,等等。但我现在知道了,没有好的学习方法,读书是很容易陷入低效勤奋的陷阱的。
大家从读完小学以后,就基本能够进行基础阅读了,也就是脱离了文盲阶段,可以理解大部分文字的意思了。小学可以说是学前教育,之后的读书最需要学会的只有一点,就是主动阅读。
很可惜,回望过去,我只在小学时候遇到了良师,她真正做到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我的语文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当时的我是不明白这个道理的,没有学会运用。从小学以后我从没意识到要去主动阅读,语文成绩通常也只是比及格好那么一点点而已。
在定义主动阅读前,可以先思考一下什么是被动阅读,也就是大部分人在阅读的时候做的事:无脑地接受作者传达过来的信息,然后妄想自己的脑子能够把这些信息储存下来为以后所用。有时候从书中看到很有启发的事情,还能体验到一阵“思想的飞跃”带来的快感。如此读完一本书,顿时觉得受益匪浅,人生完成了一次升级,然后生活照旧,继续读下一本书去了。过了一年半载,读过什么全然不记得,书给你带来的影响趋近于零。
之前的文章《学会如何学习》里提到过,大脑的工作记忆是临时的。被动阅读的过程就好比下载作者传过来的信息,存到缓存里,然而缓存空间有限,要继续接收新信息大脑就会清空之前的缓存。要把缓存信息刻进硬盘里,就需要通过不断练习和回忆,才能转化成新的稳定神经元被储存在长期记忆中。
主动阅读就是这个转化短暂记忆为长期记忆的方法。我们都说读书是与作者进行交流的过程。我之前知道这个道理,却从来没有做到过。既然是交流,就意味这双方都要主动付出。你与作者隔着100步的距离,作者通过他的努力向你迈出了50步,你也得走完你的50步,才能得到作者想输送的全部价值。当然,前提是这是个好的作者,你也是个好的读者。
1. 主动阅读的几个层次
主动阅读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策略都有所不同,这和每本书一页页死读有天壤之别。
第一层次:基础阅读。指的是脱离文盲程度的基本阅读理解。
第二层次:检视阅读。
读一本书首先是做判断,它值不值得一读。你一定是希望这本书能帮你解决某个问题的(实用书),或得到一些启示的(哲学书),或体验一段经历的(小说、故事)。这时候就需要对书提出一些问题:
1. 这本书整体在谈什么?
2. 重点讲了些什么想法、声明与论点?
3. 这本书有道理吗?
4. 这本书跟我有什么关系?
这就需要运用检视阅读去快速定义一本书,以判断上述问题。第一步就是略读:看封面封底,研究目录,看出版介绍。这些步骤大致能解决问题1和2。然后挑跟与你最感兴趣的主题相关的篇章翻阅,再随机翻阅其他篇章,这样大致能解决问题3和4。
一般熟练的读者在经过10到20分钟后就可以通过这个程序判断出一本书值不值得读了。特别是最后一个问题——“这本书跟我有什么关系?”,最为核心。如果一本书不能解决你这个问题,这本书就可以放下了,无论它评价有多高。现在世界上每天有4000多本出版,畅销好书又何其多,学不会选对自己真正有用的书是会浪费大量时间精力的。
第三层次:分析阅读
这个层次就是深读了,是读者需要付出大部分努力去靠近作者的环节。这个层次又分为三个阶段。
阶段A:
1. 鉴定书的类别。(虚构/论说/实用)
2. 用简单的话概括全书内容。(弄清楚作者想干什么)
3. 将书中重要篇章列提纲,整理架构。(弄清作者干这些事的逻辑顺序)
4. 找出作者的问题。(并不一定都有答案,可能是开放性问题)
这个阶段算是深度前的预热了,好比做拼图游戏前先大致了解你要拼的图的全貌,有哪些主要组成部分,然后开始拣小块来拼。(这里可再次参考以前的文章《学会如何学习》,“学习不是爬山,而是拼图”。)
阶段B:
5. 诠释关键字,与作者达成共识。(很多时候作者都会自己发明一些新词,或者给一个熟悉的词附加新的意思,在书中重复使用以传达他要表达的概念)
6. 从最重要的句子中抓出主旨。(也就是全书的几个金句,让人“醍醐灌顶”的句子)
7. 找出论述,重新架构它们的前因后果,以明白作者的主张。
8. 确定作者已解决和未解决的问题。
完成这个阶段,读者应该已经了解了这本书,算是走完了100步里的那50步,与作者面对面了。很多读者到这里就停止了,以为完成阅读任务了,然而这只是下一步真正与作者交流的开始,即与作者展开讨论,求同存异。
阶段C:
9. 在确定你理解了这本书之后,再确定是同意、反对、还是暂缓评论书中的内容。
10. 在评论前,区分真正的知识与个人观点的不同。
11. 证明作者的知识不足、知识错误、逻辑错误、分析与理由不完整,等等。
如能做到这个阶段,说明读者已经充分了解了作者在干什么,能够跟他站在同一个高度来分析讨论问题了。
第四层次:主题阅读
这个层次的阅读,就是带有明确目的地去翻书了,一般都是为了了解一门知识去读相同主题的书,俗称“找资料”。有以下几步:
1. 检视阅读。这是这个阶段的主要手段。找出不同书的相关主题和论述。
2. 带领作者与你达成共识。(这个层次的阅读,读者要先迈出自己的步伐,主动摘取信息为我所用)
3. 理清问题。(找出大多数作者能回答的问题)
4. 界定议题。
5. 分析讨论。(就不同书给的不同答案安排议题)
至此,全书的核心部分就介绍完毕了,书后面的内容还包括阅读不同类型的书的不同策略,这里不详述了。我更想就书中几个金句,结合实际来谈谈这本书的价值。
2. 本书金句
——“用你自己的话来说”,是测验你懂不懂一个句子的主旨的最佳方法。
这是一种将知识内化的过程,即结合自己的经验,复述作者的意思,这样才能跟作者达到共识,而不是单向接收信息。
——读出,写出文章的言外之意。
寻找话外之音。这是一种举一反三的能力锻炼,要求读者将自己已有的知识和书中内容关联起来,深入思考产生创新的知识连接。
——精读书,以达到作者的水平,让自己也变成权威。
读书不在多,只有把真正和自己有关系的书读透了,才能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有的牛人一年读200多本书,其实大部分都是主题阅读。对于一本书是否是真正值得精读的好书,这种判断能力是要通过长期的阅读去训练出来的。
——如果你同意一个观点,就没有理由不采取行动。如果你没有行动,等于是没同意。
这句话对我来说是金句中的金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知行合一”。道理简单,但是做到的人很少。
每个时期都会有人站出来,用不同的形式鼓吹读书无用论。前一段时间就很流行“懂得了很多道理,却依旧过不好一生”这句话。这是一句矫情的废话。懂得的道理,只是幻觉,记得住多少不说,不能用上都是空谈。只有通过运用而改变了自己行为的,才能叫知识,否则那些道理就只是一堆没处理过的信息。
我特别佩服最近爆发的知识网红“成甲”。他就能把书中知识合理运用到生活中,带来超乎想象的价值。比如读了《谈判力》,就在买车过程中运用了书中技巧,砍价省了几万块。读了《刻意练习》,把学习方法运用到了公司员工培训上,大幅提升了员工效率。这两本几十块钱的书,只是将其中的一部分知识运用到了实际中,就已经产生了几万块甚至更多的收益。
读一本书,或者学习各种知识讲座,课程也是一样。哪怕只记住了一句话,并且你运用了它,那它都是超值的。这个知识会变成长期记忆,甚至形成思维习惯,改变你的大脑。
最后总结一下。读书要主动阅读,带着问题去读:这本书跟我到底有什么关系?作者是通过什么步骤来传达他的主张的?我理解了他的意思之后,是否同意?如果同意,怎么运用到实际中?
希望这次分享能够给还没读过这本书的人带来价值。欢迎移步到我的个人公众号:十点自习室,查看更多思考记录和学习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