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翻译自维基百科认知偏见系列List of cognitive biases之Ambiguity effect。对于标题,也有人翻译为“歧义效应”。
概述
模糊效应是一种认知偏差,在这种认知偏差中,人的决策会因为信息的缺乏或“模糊”而受到影响。
这一效应意味着,人们倾向于选择具有已知可能性的有利结果,而不是未知可能性的有利结果。
这一效应是Daniel Ellsberg 在1961年首次提出的。
例子
买房子时,很多人选择固定利率而不是可变利率抵押贷款。固定利率抵押贷款的利率是固定不变的,可变利率抵押贷款的利率随市场波动。
而实际的情况是,选择可变利率抵押贷款在统计上被证明可以节省更多的钱。
举个例子,考虑一个桶,里面装了30个球,球的颜色有红色、黑色和白色三种。其中的10个球是红色的,剩下的20个是黑色或白色的,而黑色球和白色球的任意组合的概率都是一样的。
现在有两个选项,在选项X中,抓到一个红色的球赢得100美元,而在选项Y中,抓到一个黑球赢得100美元。
在X和Y中,赢得100美元的概率是一样的。在选项X中,选择一个赢球(红球)的概率是1/3(30个全球中有10个红球)。在选项Y中,尽管黑球的数量是不确定的,选择一个赢球(黑球)的概率也是1/3。这是因为黑球的数量在0到20之间的所有可能性中都是均匀分布的。这两个选项的区别在于,在选项X中,得到有利结果的概率是已知的,但是在选项Y中,得到有利结果的概率是未知的(“模糊的”)。
尽管概率均等,但人们倾向于选项X,选项X选中赢球的概率被认为是更确定的。选项Y中,黑球数量的不确定性被认为不太有利。
尽管黑球有可能是红球的两倍之多,但人们往往不愿去冒可能少于10个黑球的风险。选项Y背后的“不确定性”导致人们倾向于选择X,即使概率是一样的。
一个更现实的例子可能是人们做投资的方式。厌恶风险的投资者可能倾向于将他们的资金投入“安全”的投资,比如政府债券和银行存款,而不是像股票和基金这样的更不稳定的投资。尽管股市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提供显著更高的回报,但投资者可能更喜欢“安全”的投资回报,而不是人们所知的不那么容易预测的股票市场。
需要澄清的是,模糊效应是人们不愿意在工作场所采用新实践的一个可能的解释。
避免模棱两可的知识是人类的天性-假定事情在不知道的时候是可知的。这与聚集性幻觉有关。当面对大量的混杂变量时,人们仍然倾向于宣称他们了解那些未知的知识。这就产生了认知失调,当人们避免这种认知失调的时候,人们就会试图将一些事情赋予更大的确定性。
解释
一个可能的解释是,人们有一个经验法则来避开信息缺失的选项。这通常会引导他们去寻找缺失的信息。然而,在许多情况下,信息是无法获得的。
译后思考
人的这种确定性倾向与进化有关。有个著名的例子可以加以说明:你在非洲的草原上,晚上,听到不远处草丛里有动静,你不知道草丛里面蹲着的是一头狮子还是一个人,你的第一反应是倾向于认为那是一头狮子,然后,跑。
注
本译文仅供个人研习、欣赏语言之用,谢绝任何转载及用于任何商业用途。本译文所涉法律后果均由本人承担。本人同意简书平台在接获有关著作权人的通知后,删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