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写作者,如果你写的东西读不懂,这并不能证明你的高深,不能以此自矜,很多时间只能证明你没写好。拍电影也是一样。
片子的第一个镜头拉了一分钟才拉到镜子里男主角的脸,我心里一声“咯噔”,不好的预感。但依然充满幻想,毕竟跨年的片子,前后形成对比才有震撼感。
当看完拍了三分钟的脚,两分钟啃完的苹果,三分钟滑的滑梯,我终于接受了傻叉般在跨年的晚上选择了一部晦涩难懂文艺片的事实。胸前一桶巨大爆米花也失去了原有的意义,潮变,无味,就像这电影一样。虽然这电影全程没有高潮,但观众的心情却是跌宕起伏,好奇-怀疑-愤怒-自我怀疑-百无聊奈,恐怕很难有一部电影会让观众把这些情绪都体会个遍。
地球最后的夜晚导演,毕赣,2016年凭借《路边野餐》获第十九届金马奖项,热评里“不管是影像技术还是主题表达,《路边野餐》已经带来了超越它自身的启示,以至于国内会不会继续这条先锋路线的发展,都可能成为未来几年电影人所关注的命题”把《路边野餐》作为未来几年的国产电影启示录,“整部电影犹如一首抒情诗般,柔软似水而光芒四射,是最好的华语艺术电影处女座之一”温哥华国际电影节选片人谢枫评价。这样的导演班底,有情怀有想法,理论上很难拍出让普通观众破口大骂的影片,顶多是看不懂不予评论。
新浪娱乐评价《地球最后的夜晚》:“影片非常迷幻,标志性的诗化对白,使得全片如同梦呓,尤其是后半段的3D长镜头,梦境和现实交织,让人愈发看不清楚”“毕赣在流淌的影像里,埋伏了无数线索。这些神秘的线索互相映射,互为因果,把观看演变为理性和感性,意识与潜意识的心理游戏。”
其实说了这么多,通俗得讲,就是这部电影的目标人群就不应该是普通大众,不是想要一个或浪漫或感动或震撼或搞笑的跨年之夜的大多数人。晦涩难懂的故事,阴郁沉闷的氛围,3D长镜头,对普罗大众确实太不友好了。
可以看到,如今主流媒体上,对《地球最后的夜晚》口碑两极化,很多口碑冲突的影片其实也有很多中间立场的评论,观众矛盾这么突出的电影其实很难见到的。
知乎豆瓣有大神梳理整个影片和人物关系,又从创造性的长镜头、长篇视听诗歌和导演的精神世界入手试图洗脑观众,扭转大众的评论趋势。但事实上并没有什么用,电影放映的第二天,上座率呈断崖式下跌,猫眼评论已降到3分以下。这样的评分在文艺片里是比较少见的,就连当年同样被惨骂的《刺客聂隐娘》也有6.3分。
毫无疑问,宣发这个锅背定了。
发行发写给各大院线的活动声明,传达给大众的是:0点0分跨年,最有仪式感的夜晚,一吻跨年,却丝毫未提及影片的真正核心。作为一部文艺片,主要宣传的平台一般是豆瓣,知乎,这两个平台确实也是文艺片爱好者的栖息地,而《地球最后的夜晚》宣发的平台却选择了抖音微博,着重强调一吻跨年。明明应该成为文艺片爱好者的狂欢之夜,最后却成了普罗大众的灭顶之灾。网友们评论,《地球最后的夜晚》和《爱情公寓电影版》可以合并成为2018年欺诈式影片营销的典范,用中毒式的传播方式把观众骗进电影院憨憨大睡。
但不一样的是,《爱情公寓电影版》作为一部娱乐影片,对后续的娱乐片并没有多大的影响。但《地球最后的夜晚》却不一样,文艺片一路走来的艰辛很多人是知道的,《百鸟朝凤》跪求影院排片刚过去没多久,而这次事件极有可能导致观众从此拒绝进入影院观看文艺片,并且对文艺片进行报复性评论。毕竟,智商税交了就不说了,错过跨年的夜晚也算了,我还要被各种骂这都看不懂的low逼,傻缺,换谁谁能接受。
除了宣发的急功近利,导演制作方也并不是没有过错的。其一,整个影片没有看出来哪个地方体现出了地球最后的夜晚这个主题,怎么?房子旋转起来男女主角就要进入太空了吗?这个影片的名字逃不脱成为后面宣发的帮凶之嫌。其二,观众抱着爆米花走进电影院准备来个跨年之旅,你凭什么要让人家来做阅读理解。这年头,抽烟、方言、长镜头再附上混乱的剪辑、忧郁的表情、莫名的台词成为文艺片的重要元素。难道就不能好好讲故事了?还是说要用所谓的诗化叙事方式来掩饰这个本质就平淡乏味的故事?最后,影片的排片分明就是要碰瓷跨年这一夜,首映就在31号这一天。不得不说,影片的名字,制作,宣发,排片都在倒腾一个大阴谋,牵着黑口袋等着观众一个一个地跳进去。
最后,奉劝各个国产电影的导演和制作者,这种狼来了式的断后路的制作和宣发方式最好少用,有一天,鱼捞完了,大家一起饿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