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三字经中的这几句话,几乎每个人都能烂熟于心。可到底什么意思?这本传统的启蒙教科书到底有哪些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却不一定为世人所知。
书中解释说:人在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随着各自生存环境的不同变化和影响,每个人的习性就会产生差异。
且不说这个观点到底正确与否,反正我感觉人之初还真不一定都性本善。
性情更不一定相近,为啥这么说呢?
有的孩子天生性情乖巧;有的孩子天生蛮横跋扈;有的孩子易于管理;有的孩子就是咋说都无济于事。
因为看孙子,我经常会带他出去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
我发现,小孩子为啥那么小却很自私,为啥就知道要东西,不给就哭;为啥你不让他做的事他偏要做,如果你去制止的时候他还会反抗;为啥他看见别的孩子玩具他会抢,甚至有的孩子还会打人,咬人,撒泼打滚等等。
也许你会说:这不就是孩子的天性吗?这是人的本能啊!
天性、本能,这不就是与生俱来的人性吗?这些行为肯定不会是家长教会的,家长帮他改还来不及呢。
如果“人之初性本善”的话,我们为啥陪伴教育孩子会这么难这么累呢?
很多时候我会不自觉地说:“古人说人之初性本善,我看是人之初性本恶,本性中恶的一面是天生的,善的一面才是后天教育出来的。”
的确,孩子不好的行为习惯都不用教,好像每个人天生都会做坏事。可你要是让他养成好习惯可真是难上加难!
这也许就是为啥会有那么多人培养不好孩子,教育不好孩子的原因;也是很多国内外专家致力于育儿工作的原因吧!
很多时候,专家们会把孩子行为习惯不好归结为大人的言传身教,很多时候都说孩子的问题都是差距都是父母的差距,孩子的问题都是大人的教育有问题。
看了那么多育儿的书,我还真是学了不少专家的理念,用了不少专家们的育儿方法,的确是解决了不少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但是也还是不能做到书里说的那样,很多方法对每个孩子都管用啊!
总之,育儿有法,法无定法,很多问题还真的在摸索中前进。
你们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