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散散用了50多小时,很认真地读完了真本书,很认真地看了这一段历史,总想着要写点什么,思忖良久。
总是习惯性的偏爱历史这个字眼,然后自顾自地玩味摆弄,究竟历史是什么,也没闹太明白。以前历史在我眼中是一些人在久远地时空中上演了一段段故事,它或许荡气回肠、或许悄怆幽邃、又或许感天动地,不管它是什么,我只要远远地看着听着就好。
从很小地时候开始就不厌其烦地去看很多古装剧,通过它们来串联所谓的历史,当然明朝也不列外,现在依稀还能记起来的有以下一些:《大脚马皇后》(朱重八创业那一段)、《刁蛮公主》(貌似讲的是建文帝朱允炆那一段,提到了削藩)、《名扬花鼓》(似乎太祖当叫花到朱棣夺位都有提到)、《女医·明妃传》(朱祁镇、朱祁钰两兄弟的爱恨情仇)、《好女春华》(觉得万贵妃年轻了一些,不知道是不是保养得好比朱见深大快20岁了居然也看不出来)、《明珠游龙》(木匠朱由校脑袋开窍选择崇祯背锅,搞定妖人魏忠贤和客氏那一段)。虽然我知道这些都不是真正地历史,它们只是历史开出的花儿,然而它那土壤深处错综复杂的根系,我也不愿碰触。
读这本书,我最大的感触是:历史从来就不幽默,也不乐观,而且在目前可知的范围内,没有什么大团圆的结局。电视剧可以来一个男女主人公从此过上幸福生活的圆满结局,史书可以像《明朝那些事儿》一样妙趣横生,但历史在过程未必轻松的同时,结局也未必愉快。当年明月说:“所谓历史,就是过去的事情,它的残酷之处在于:无论你哀嚎、悲伤、痛苦、流泪、落寞、追悔,他都无法改变。”事实上,历史中确实存在着许多人类自古以来就有的东西,包括权力、希望、痛苦、愤怒、犹豫、冷漠、热情、刚强、软弱、气节、度量、孤独、残暴、宽恕、忍耐、邪恶、正义、真理、坚持、妥协、善良、忠诚。人心和人性是贯穿社会发展始终的话题。
我想历史之所以久远,大半原因是无数神圣的历史人物让它变得遥不可及。在明朝这段历史中,我记住了很多人物,先不说他们是谁。关于为什么我能记住他们的问题,我想了很久。
先做个小小的插叙。我分别在前后两天看了电影《无问西东》和《芳华》,分别在以下两个情节中潸然泪下:沈光耀在战争中做出最后决定光荣牺牲的时候、精神失常的何小萍在听到舞台上的歌声之后月下独舞《沂蒙颂》的时候。前者大概是被一个人拼尽全力去实现梦想而震撼,后者则是为一个人做了很多却也改变不了命运、左右不了结局而失落。
所以我想,在历史中许是这两种人最动人吧,他们也该被铭记。为了大明帝国开天辟地并苦思让帝国永盛不衰而殚精竭虑的朱元璋、在京城保卫战中但求粉骨碎身留清白于人间的于谦、本是圆滑无比却非要坚持改革的张居正当属前者,他们用自己的牺牲(包括生命、精力、名誉等)改变了社会动向,也书写了历史。胸怀大志也兢兢业业奋斗一生却没有改变大明气数的崇祯皇帝、明知必死无疑依然慷慨而行弹劾严嵩的勇士杨继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仍旧坚持理想的被世人曲解的总兵袁崇焕则属于后者,他们倾其一生也徒劳无果,只能任凭梦想化作杜鹃遍洒山河大地。
这样的人物很多,恕我不能都给他们加上合适的定语一一列举。这些伟人们拼合在一起将历史描绘得有声有色,殊不知在他们自己的历史中,他们也曾是小人物。年轻的他们也像小人物般平凡卑微地活着,历经彷徨和无奈,迷茫过、痛苦过、挣扎过,最后奋不顾身地活过。这样地情节贯穿了所有故事的始终,所以这些历史读起来那么真实,历历在目。记得高中老师这样讲过历史规律——在曲折中上升,前进中发展。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吧。
记起周维权在《中国古典园林史》中提到:“写历史的目的不仅是为了缅怀过去而弘扬以往的辉煌业绩,更重要的在于揭示发展规律而烛照未来”。我常常在想,如果历史的发展规律能够照亮未来的话,是不是朝代的更迭、环境的演替和事物的消亡都可以预知,这样的世界会更加美好还是更加苍白呢?这是个不靠谱的疑问,其实历史就在那里,可是该发生的还是会发生。历史只是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蓝本,让我们在看不清前路的时候,后方也能有坚实的支撑。
所有今天上演的,在百年在之后无论是否被人铭记,都将化作历史。
相信未来,以自己的方式过一生,经历你的历史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