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泱泱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而国学更是这文化的根本,诸子百学之学,四书五经之论,如能通其一二便可谓高人也!如吾辈有幸教学语文并择其精华之文传授于学生深感责任之重,但又觉此任非语文教师担当莫属,因而借吾校“三动课堂”教研活动之际择《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之《庖丁解牛》一文浅尝辄止一番庄子的“道”学。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的基本理念提到“祖国语文是学生和国民的精神家园,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推动文化的创新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而且确定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分别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由此可见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和理解已成为语文教学的重点。做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对于自己辉煌灿烂的国家历史文化都不能如数家珍,却崇洋媚外,忘却祖先之训,真是让人汗颜!孰不知,孔子学院已开遍世界各个国家,连西方发达国家都在学习中国文化。记得鲁迅曾在《拿来主义》一文中就讽刺了“送去主义”,“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当然,我们现在不是那个时代,不会因为综合国力弱而死要“面子”;正是因为我们伟大的祖国日新月异的强大,我们才越不能忘记自己的“根”!而这“根”就要追寻到诸子百家了。
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派别的总称。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派别的总称。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其后的《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记载“诸子百家”实有上千家。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最为著名的不过几十家而已。归纳而言只有12家被发展成学派。诸子百家之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兵家、医家。中国在古代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中国有五千多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文化典籍极其丰富。在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同期古希腊文明相辉映;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而本人要教学的《庖丁解牛》就是道家代表人物庄子的代表作品。
在构思如何教学《庖丁解牛》课文时,我设计了两个教学目标:1.读译课文,理解文章思想内容,同时积累重点的实词、虚词和成语。2.探究交流,借鉴古人智慧;拓展延伸,体悟人生哲理。对于第一个教学目标,《2019年考试大纲》中对于文言文的考查已有如下要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也就是说对于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考查是重点,我们不能忽视。因此我在第一课时布置了“学习任务”:1.默读课文,结合课下注解和工具书翻译课文;同时积累重点的实词、虚词和成语。2.翻译课文,以句为单位要落实到字,直译为主;直译无法通顺可意译。3.把未解疑惑的地方圈点勾画出来,质疑环节提出,师生共同解决。本文翻译基本在课下注释里,学生有疑惑的地方主要是理解翻译体现的道理,所以在质疑环节我强调了翻译难点。
对于第二个教学目标我是基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而确定的,一直以来我就比较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与思维训练,“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的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因此我设计了五个呈阶梯式的话题任务——解牛之道、养生之道、庄子之道、道家之道、人生之道。并分别设计了问题:庖丁解牛经历了哪三个境界?试分析庖丁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 庖丁的“解牛之道”和文惠君感悟到的“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 有人认为庄子的养生之道是一种消极的人生哲学,你怎么看? 把课文当成《庖丁论人生》,那你能从文中读到哪些人生之道?
因为之前在语文必修五中学习了《逍遥游》,学生对于庄子生平及其思想因为之前在语文必修五中学习了《逍遥游》,学生对于庄子生平及其思想有所了解,庄子的主要思想在《庄子·内篇》中体现,它共有七篇:《逍遥游》 《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在人类生存方式上,他崇尚自然,提倡“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并且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逍遥自得,是绝对的精神自由,而不是物质享受与虚伪的名誉。《庖丁解牛》选自《养生主》,“养生主”即个人养生的主要关键,如果学生能通过庖丁的“解牛之道”理解“养生之道”就算达成了教学目标。但本人觉得至此还不够,因为儒家和道家体现在政治方面的思想学生极易混淆,因此我又总结了“庄子之道”、“道家之道”,让学生理解了抽象的哲学思想之后,又回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来,自己结合课文,总结经验,是谓“人生之道”。这样的教学思路可谓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易到难,能够调动不同认知层面和思维差异的学生,让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得到有效提高。过程和方法方面既有学生的独立思考,也有合作探究,交流研讨,甚至是辩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满足了学生表达自我的渴望。当然这样设计如果想一课时完成是不可能的,因为学情实际如此,所以我在第二课时先完成两个阶梯层面的话题任务,第三课时再完三个阶梯层面的话题任务。虽然过于高深,但让学生理解我认为是很必要的。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学目标的确定也是因人而异,这个人既是教师又是学生,但同样的课文教出多样的精彩就是教师个性化的体现了。在设计这课的教学目标时,我的另外一个思路就是在完成“解牛之道”、“养生之道”后总结像庖丁这样在某一领域技艺精湛的技术人才,并和当下国情结合,将“大国工匠”精神引入,播放“2018大国工匠年度人物”短视频来调动学生的兴趣,找到文本与生活的契合点,进一步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给予学生正面的引导,这也正好符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中坚持立德树人,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这一基本理念,“高中语文课程的建设,坚持立德树人,弘扬民族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坚持增进语文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三动课堂”理念包括问题驱动、主体活动、立体互动。本人在问题驱动环“三动课堂”理念包括问题驱动、主体活动、立体互动。本人在问题驱动环节做了缜密的思考,五个呈阶梯式的话题任务分别设计了能够调动学生主体活动尤其是思维活动的问题。第一个问题“庖丁解牛经历了哪三个境界?”其实是基于学生整体理解全文内容的问题,但远比“逐段概括段意,理清行文思路。”要让学生更觉有趣得多了。第二个问题“试分析庖丁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就是在问“庖丁的解牛方法”,但用“技术高超的原因”让学生探究欲会更强烈。第三个问题“ 庖丁的‘解牛之道’和文惠君感悟到的‘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设计更是巧妙。因为“养生之道”本身很难理解,但问题让学生有了思考切入点,寻找“解牛之道”和“养生之道”的联系,激发了学生思考。第四个问题“有人认为庄子的养生之道是一种消极的人生哲学,你怎么看?”这个问题是相对较难的,但却是最有思辨性的,学生自觉分成两方来辩论是“消极”还是“积极”。“消极”一面是庄子思想以求保身、全生、养亲、尽年,反映了没落阶级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属于相对主义,对生活的态度主张一切“安时而处顺”;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积极”一面是它在一定意义上陶冶、培育和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它可教人们忘怀得失,摆脱利害。超脱种种庸俗无聊的现实计较和生活束缚,或高举远慕,或怡然自适,与活泼流动,盎然生意的大自然融为一片,从中获得生活的力量和生命的意趣,从而抚慰人们心灵的创伤和生活的苦难,这也正是中国历代士大夫知识分子在巨大的失败和不幸之后,并没有真正毁灭,而更多的是保存生命,坚持节操却隐逸循世以山水自娱,洁身自好的道理。教师以此总结,将学生的认知提高到了非常高的层面,十分透彻。 第五个问题“把课文当成《庖丁论人生》,那你能从文中读到哪些人生之道?”从一个思想高度将学生拉回现实,总结反思,学有所获,而不是如在云端“逍遥”,使本课更具现实意义。所以说,“问题驱动”是一节课调动学生主体活动的核心,教师一定要善思、钻研并且不断反思才会让学生受益终生,让自己不断进步。
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他的《什么是教育》中写道: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颗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就让我们不懈的努力,等待收获的那一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