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霞:此女只应天上有,人间未得几回闻——谈谈《平凡的世界》的女性人物田晓霞
之前写了书中的两个女性人物润叶,红梅,其实很想写田晓霞,但是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文字,去描述她的人生,她的精神,她的世界。
很难写。
过于完美的人物,就是这样。难以分析。
因为象她这样的女性,基本上在这个世界是找不到了。所以路遥把她的生命写得极其短暂,恐怕也是因为她过于完美和理想化了。
她的生命如烟火,极致绚丽,又转瞬即逝。晓霞,这名字,似乎就蕴含和诠释了她的一生。人如其名,云霞一般。
她是《平凡的世界》中,最为醒目的女性。路遥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了她的成长历程,她的蜕变过程,她的爱情和她的死亡,大量的描写了她与男主人公少平之间的相处细节和感情变化。她实在是路遥最钟爱的女性,所以生命定格在最美丽的年华,路遥怕是不愿看到她有任何的不足,怕年老色衰,怕婚姻家庭,怕世俗的一切辱没了她的芳华。于是,她真象天边的云霞,保持绚丽和永生了。
她的出场,其实是很不起眼的。少平的女同学,仅此而已。和红梅比起来,她的出场,并不能让人想到她在后来能和少平产生出特别的感情。那个出场,是润叶带来的,润叶想让少平捎话给少安,所以把少平找来,把少平的饭菜准备好,还要等他吃好后,润叶这时带着晓霞进来了。
润叶姐对少平说:“这是晓霞,我二爸的女子。你不认识?她也是才上高中的。”
这是晓霞和少平第一次相识。
从少平的反应来看,他不认识这个女同学。如果不是因为润叶,恐怕他也没有机会和晓霞相识,在当时的环境和条件下,能够引起少平注意的是红梅那样与他相当的贫穷女学生。
现在会常常讲贫穷限制了人的想象力。一点不假。物质上的差距,是拉开人与人之间差距的一个基本原因。不管是那时,还是现在。都存在这样的问题。
可是终究作者让两个人见面了。而且,晓霞的大方与潇洒,引起了少平的不安和自卑。晓霞热情的给他泡茶,跟他拉话,外面的衫子竟然象男生一样披着,这些都让少平无比惊讶,甚至在晓霞面前,他感到了难为情、拘束和窘迫。那个时候,他好象一分钟都不能在这个女同学面前呆下去了。他象农民一样笨拙。
路遥把少平在晓霞面前的第一次表现,写得实在上不了台面,也这反衬出晓霞的不一样,用现在的话说,她是官二代,甚至当时的情况也算是富二代。她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她见过世面。少平的第一感觉就是,人家见过大世面。这种对比和反差,让人很难想象,在此后数十年间,晓霞能用平等的心理去接触少平,还爱上了少平。但正是这种见过世面的女生,才可能爱上少平,并且成为少平的最爱。
晓霞象一束光,她性格活泼开朗,不看轻哪个人,所以她在认识少平后,给了少平如人生导师般的重要指引。在少平的眼里,他在经历了第一次对红梅产生的感情受挫之后,他感到最重要的收获是和晓霞的相识。通过和晓霞在一起演戏和讲故事,他被这个女孩子的个性和对事情非同一般的认识强烈的吸引了,他对红梅是一种感情要求,而对晓霞是一种从内心产生的佩服。晓霞是具有强烈的思辨能力的。
因为,她读的书很多。看问题和社会上一般的看法不一样,甚至完全相反。这使少平常常大吃一惊。在当时的年代里,女性独立觉悟还没有象现代一般这么强烈,晓霞绝对是个例外。
她的觉醒意识很早出现,正是因为她读书,她思考,她不随大流。这种性格的养成,也和她的原生家庭有关。
晓霞告诉少平,她父亲说过,一个中学生就要开始养成每天看报的习惯,这样才能开阔眼界,一个有文化的人不知道国家和世界目前发生了些什么事,这是很可悲的。
这些话,直接影响了少平的一生。晓霞的特别,就在于她的心,有着国家和世界,有着他人和未来。她没有把自己局限在一个小时代里,局限在女性人物的性别世界里,在她的眼中,可能没有性别的差异,而只是知识和见识的差异。
用晓霞自己的话说,是气质的差异。晓霞告诉少平,你这个人气质不错。少平第一次听见有这么个词。什么叫气质?看吧,当时的年代里,农民出身的孩子,眼界就这么窄了。
少平是有多幸运,遇上晓霞,从此让他的整个人生都变得不同了。虽然晓霞也没解释清楚什么是气质,但她确定少平的气质不错。这让少平恐怕是既不安又惊喜。或许,少平的那种不一样,也是从知道了气质后愈加明显了。晓霞是少平的人生导师,一点没错。
从晓霞介绍给少平读的书里,我们可以看到,晓霞阅读的广泛性和经典性。少平读了这些书后,精神上满足,目光变得广阔,生活增加了自信,这些变化,其实也是在反映着晓霞为什么会有那样富足精神世界的原因。她比少平读得更多,了解得更多,思考得更多,因此,她成为一个不平凡的女性,早已有了深厚的思想基础。
在毕业的时候,晓霞找到少平,请他吃饭。这真是一个现代的女学生,她怕少平会变成一个纯粹的农民,地道的农民,尽管农民其实并不应该是贬义词,但是因为晓霞认为少平身上似乎有点不一样,她才对少平提出了不一样的要求。或者说,她觉得如果少平成为一个农民,是可惜了。她把这种希望直接表达给了少平。没有其他的想法。当时的晓霞,并没有爱上少平。但她希望能和少平保持联系,至少是通信。可是没有。
少平没有再见晓霞的面,也没有回信。他以为,晓霞将会变成他记忆里的一个人。可是,却在秋雨绵绵的黄原街头,两个人重新遇见了。晓霞不客气的批评少平,因为我上了大学,你仍然是个农民。你这个世俗的人!
可当她认真的听完少平讲述的生计奔波,她又对少平产生了新的认识。这就是晓霞的优点,她不会轻易否定一个人,也不会看轻一个人,她是根据事实和思考,去认识和对待一个人的。她看到少平,和从前有很大的不同,她也在思考,很可能因为精神境界的区别,小农意识的存在,象少平这样的同学就会被大海淹没。生活和理想是绝对不同的。她也以为,少平可能将成为在她记忆里曾有印象的一个朋友。可是,她在听取少平的讲述后,感觉到少平对生活有了独特的理解。
晓霞知道自己有着天生的幸运,她一直在教导他,而少平这样的人不一样,首先要解决温饱,才能考虑精神追求。对于这样的人,这样的变化 ,她感到自己对人生都有了新的认识。她不脱离她的世界,可她也理解了少平。或许,这就是爱情要到来的迹象吧。
之后,晓霞对自己感情的变化,也很清醒。她真是一个直白可爱的女生。当她大学毕业之际,她对自己的感情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她觉得,她的生活中已经不能没有少平这个人了。她想知道少平是怎样生活的,想去看他是如何读书的,可是她还顾及少平的自尊心。她太善解人意了。
当她陪着少安去找少平,亲眼看到少平的处境时,她再也忍不住了。于是,她悄悄的把少平的铺盖换了新的,还留了纸条说,不要见怪,不要见外。
她的举动,她的善意,恐怕被她爱上的男人,只会感觉到自己是世上最幸福的人了。
当晓霞终于选择了自己的职业时,就预示着她的命运将走向哪里。
记者这个职业,需要跑,需要吃苦,需要思辨,而这个职业,也让少平感到远不可及。
当晓霞约了少平见面,在小树林里,又许下一个十年的约定时,我们似乎就感觉到,那将是一个悲剧的开始。
晓霞念着书中的句子,生活不断向前,有时候我会蓦然想到我俩的约会,快到约会期限的那几天,我觉得有一种强烈的不安的感觉,仿佛过去这些年来,我一心一意在为这次会面作准备...
刹那间我真想让时光停住,好让我回顾自己,回顾失去的年华,缅怀那个穿一身短小的连衣裙和窄衫的小女孩...让我追悔少年时代我心灵的愚钝无知,它轻易的错过了我一生中本来可以获得的欢乐和幸福...
读到这里,悲从中来。
这不象是那个什么名著中的句子,倒象是晓霞提前念给自己的悼词。
如果晓霞知道她将因为选择记者这个职业而失去生命,她还会不会这样选择?如果晓霞知道她将从此失去本该属于她的欢乐和幸福,她还会不会这样选择?
可是一切,都是她的命运。
命运不能选择。
她和少平紧紧相拥,他们约定,两年以后,同一个时刻,不管在何地,不管各自干什么,都要到这里再一次相见...她爱少平,于是她把所有的感情都倾注在少平身上,她为少平骄傲,为少平担忧,她大胆表达着她对少平的爱,尽自己一切为少平做力所能及的事,她的爱,让少平充满自信,让少平真正的成长为一个担当果敢的男人。
这是一个多么感性的姑娘,她从一个单纯的女学生,成长为一个富有职业精神,富有理想主义的现代女青年,她有着深刻的思想,她有着丰富的灵魂,她既浪漫又理性,既大方又体贴,她温柔,果断,她坚强,勇敢,她极具英雄主义,又有悲悯之心,她把这个世界上所有美好的形容词都占用了,所有赞美她的语言,在她的面前都失色了,她不象一个女人,而象男人和女人的综合体,一个最为完美的人。
这样的一个人,注定是不平凡的。当她象选择命运一般的,选择到了洪水前线时,她丝毫没有考虑过自己的安危。她清醒的指挥着撤离工作,却在那个时候,看到一个洪水中的小女孩。她什么也没想,她跳下去救人,可她只来得及把木板推向小女孩,来不及保全自己。
在最后那一瞬间,她眼前闪过少平的身影。从此,这个世界上,再无田晓霞。
据说,路遥写到此时,不禁放声痛哭,直对着亲人说:“田晓霞死了,田晓霞死了!”
晓霞死了,一个理想的女人,从此消失不见。
这是作者的痛,是少平的痛,也是读者的痛。
为什么这样的一个女人,要以死来结束?
恐怕这是路遥的最好的安排。
他要晓霞死,晓霞才能永生。
晓霞死了。少平按着当初的约定,去往那个不管怎样也要去到的地点时,那一段曾被晓霞道出的念白,是用以纪念晓霞最好的祭文。
“刹那间我真想让时光停住,好让我回顾自己,回顾失去的年华,缅怀那个穿一身短小的连衣裙和窄衫的小女孩...让我追悔少年时代我心灵的愚钝无知,它轻易的错过了我一生中本来可以获得的欢乐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