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山下英子提出断离舍的概念(断=不买、不收取不需要的东西舍=处理掉堆放在家里没用的东西离=舍弃对物质的迷恋,让自己处于宽敞舒适,自由自在的空间),这些年来议论一直十分火爆。
笔者也阅读过相关的推文,看过极端的断离舍如我家空无一物的例子。断离舍确实有着突出的对人有利的方面,不过学习断离舍时,只学拒买、扔弃或者把房间弄得空无一物的行为,这样只是学习到了一点点皮毛,而更深入更准确的学习,无疑是意识层面的明了取舍之道,把断离舍当做一种生活态度对待。
那么,现在尝试内观,你以为你以为的断离舍真的是你以为的断离舍吗?
为什么会提问这个问题?或者有些读者学了断离舍会有存疑:
比如鸡血一打,向往断离舍的世界的人把自己的东西扔清,可之后仍下意识地不断的买买买,重新把东西堆满。又比如说珍惜我们所有才能让生活美满,过得如家徒四壁有何有生活质量?
又又比如决心扔东西时犹豫着扔掉“会不会很浪费,说不定以后会有用呢?”(以后:留给你的儿女你的孙子你的曾孙子曾曾曾孙子的以后啊%>_<%)各人有不同疑惑,适合他们的答案需要他们自己开心见性、拨云见月,明白取舍之道。当疑惑解除了,人才会真正明了准确的断离舍的魅力。
首先,人们学习断离舍时,最容易忽略一个问题:
尚未认清问题的本质就急于整理。缺乏对事物的清醒准确认识,马上启程能走多远?单纯为断离舍而断离舍?为表现自己与众不同而断离舍?还是其他?断离舍对于你到底是什么?这个答案因人而异。而主要的核心要素是摆脱思维的束缚,不受物控。
再者,在断离舍行动中暴露自己内心的情感漏洞与情感依托。没有行动,一切为空。没有暴露,一切从根本上改变就无法谈起,物品,不单是我们使用的、具有功能的用品,而且我们情感的寄托。
一厢情愿,不仅多数存在痴男怨女感情线里,还是我们寄情物品的一种感情。陪伴曾经辉煌的旧西服、各个寺庙、道场、道观、教堂多拜无害多拿有益的宗教物品、功能如嚼过的甘蔗的崩边裂纹的饮食用具或者是很难常去的鸡肋优惠劵优惠卡。物品自身功能属性不能否认,而我们看待物品的视觉才是大问题。
还有,对未来忧心忡忡和对一旦的恐惧,比如我们的纳税单、交款单或者囤积的生活用品。它们就是我们不安情况下留下然后在日常又不断提醒、加强这种不安:一旦未来怎么怎么样(政府崩溃?世界末日?饥荒?物荒?),这些就有用啦。
最棘手的情感寄托无疑是:无法遗忘的心结、选择停止思考和逃避责任。比如说家人的遗物。切斯底里的悲伤,挣扎走出的黑暗还有扔弃后担心逝人的责怪,不愿面对挚爱已离去的现实,逃避再逃避,杂乱地留着逝去的人的遗物,哪怕是油浸着的破抹布还有穿孔的旧丝袜,把自己锁在过去。情感人人皆有,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这样情感吞噬人们生活的美好,颠倒妄想,烦恼缠身。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时刻铭记我们的时间线,决定我们幸福的不是过去,不是未来,而是现在。对待一切物品,必须要以现在的自己为坐标线。过去买再贵的护肤品,现在过了保质期就应舍;过去青春期各种loli风格的蓬蓬衣,再美不合适自己也应舍;未来某刻再实用,现在闲置的资源就应舍。而这刻我们需要的就应保留:用物由缘,不贪多,不短缺,斯为大美。
参考、推荐书籍:《断离舍升级实操篇》by山下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