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今天是德国小学的入学 Einschlung。Vera 的朋友圈被很多朋友的宝宝入学仪式刷屏,也让我觉得今天很适合来谈谈双语成长对留德华的家庭来说,都意味着什么?双语环境成长对孩子们意味着什么?在教育过程中,宝爸宝妈们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1. 那些谣言
前一段时间,一篇讨论双语学习的文章引发了激烈的讨论,引发阅读狂潮的文章有一个很有吸引力的标题:《不恰当的双语启蒙,可能毁掉孩子一生的思维和表达》。文章的主旨内容是“没有形成强势母语的孩子,往往会丢失深度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原文中只提到一个案例,而且这个案例极为特殊。孩子的母亲来自农村且没有什么文化,所以不怎么和孩子交流,这是很关键的一点;然后,从孩子两岁时开始,家庭随着父亲的深造而一直迁移,孩子的父亲先在日本读研究生,又到美国读博士,然后又到德国读博士后,每天忙着做研究,同样没有怎么陪同孩子,这同样是非常关键的要素;最后,孩子十岁左右,变得不会说话,不懂表达了。这被作者的一个教授朋友发现了,教授的结论是:“没有形成强势母语的孩子,往往会丢失深度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首先,这个案例其实不具备代表性。表面上看的确是因为孩子没有形成优势的母语,所以才会变得不懂表达。但只要设身处地为孩子想一想,不难发现,问题的关键其实是孩子的父母都没有重视他的教育,在他无法跟上学校教学进度的时候没有帮助孩子,使得他失去了信心,性格也变得怯懦了。所谓“没有形成强势母语”,实际上说的是这个孩子失去了用任何一种语言表达自己的勇气和信心。
因此,Vera 身边的一个刚生了宝宝,在德国读经济学博士的朋友来问我,表示很担心,觉得孩子在目前这样的环境下学习语言,若是德语和汉语都没有同龄单一母语的孩子好,那么将来恐怕要“丢失深度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很显然,所有人都被“双语”这个词搞晕了,忘记了思考语言的本质。他们把语言看做了思维的媒介,认为一套完整的语言才能让人的思维运转起来。
为了更加准确的帮我朋友拔她心里的这颗草,Vera 这学期专门修了《大脑语言神经学》和C.Kauschke 教授的《Kindlicher Spracherwerb 儿童语言教学》课程 *(看过Neurolinguistik神经语言学方面书籍的人,可能会知道C.Kauschke是德国在儿童语言方面研究有很多著作的很著名的教授。)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科学、客观的看待双语成长对孩子们到底意味着什么。
2 什么是双语 bilingualism
首先,我们看下面这个视频。里面是几位双语者谈论他们对于双语的认识。
正如视频里展示的那样,每个人对于双语的认识都有不同的见解。有些人认为,双语者是指你可以毫无障碍的使用这两门语言,即使你是晚点长大的时候才学习的这门语言。有人认为,双语是指可以完全正确没有任何语法错误的使用两门语言。即使你是某个国家的人,但是你并不会那个国家的语言,或者掌握的不够好,就不能说自己是双语者。视频内有妹子说:我希望通过我的学习,可以在日后成为双语者。但是,我现在就可以毫无问题的在英语和法语间切换。
双语bilingualism意味着,可以像使用母语那般同时自如的使用两门或多门语言,对于语言的学习时间并没有要求。只是在12岁之前学习新的语言,会比较快。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德国生活的中国孩子都是双语者,如果Ta不能毫无障碍的使用汉语和德语,就不能完全被称为是双语者。 Vera 就有认识的在德国出生的中国家庭的孩子,Ta只能听懂简单的汉语,并用简单的汉语回答问题,但是不会书写汉字,不会阅读汉字。这样,Ta就不能说自己是双语者。因为Ta会在日后的发展中,会完全掌握德语,而汉语则只是处于较低的水平。
3 什么是强势母语
”强势语言(Language Dominace)“一词指的是双语儿童发展过程中,其中一种语言发展得比较快或者掌握的程度比另一个语言好。在双语研究里利用”强势语言“这一说法来区别不同的双语类型。
Fishmen(1972)认为,即便是”balanced bilingual(平衡使用双语的双语者)“也很难在所有的领域都是两种语言一样好的,肯定会在某一些领域,或者谈论某一个话题时,其中一个语言会变得比较”强势“。
Romaine (1995)认为,强势语言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可能随着个人经历、时间推移而发生改变。
此外,Vihman教授认为,强势语言一点都不重要,即便某些双语儿童在一开始有一个比较强势的语言,如果这个强势语言没有经常使用,另一个经常使用的语言则会变成新的强势语言。
思维语言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留学经历的人可能会有这样的体验,你可以将你所学的专业知识,相比较于汉语,更好的用其他外语解释给别人。Vera 因为要经常写论文,当朋友问我的论文题目时就特别犯难,因为当我想专业方面的知识时,大脑里反应的只有德语和英语。如果要将这些知识用中文表达出来,就会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思考,常常不知道合适的汉语专业术语。但是,可以肯定的是Vera 的强势母语是汉语。因此,“思维语言=强势母语”是个明显错误的命题。
不管哪一种双语类型的儿童,在一开始习得语言的时候,会运用Ta所获得的所有语言素材来思考,不管是哪种语言。直到双语儿童完全能区分两种语言的时候,也可能根据所处环境、谈论的话题、谈话人的不同,会有不同的强势语言,在这些情况下,他们的思维语言自然也不是完全固定的。
4. 双语教育对大脑的影响
双语教育究竟是赋予了少年儿童智力上的优势,还是阻碍了他们的学习?
神经科学研究者发现:双语儿童更能胜任多任务的同时处理;在复杂的情况下,那些双语或多语的成人,更能有条不絮地理出信息的优先顺序。对于老年人来说,双语教育能预防早期阿兹海默症*(俗称老年痴呆症)。
在各种不相关信息的轮番轰炸下,为了测试一个人挖掘有价值信息的能力,试验采用斯特鲁测试。在测试过程中,提供给被测人一个表示特定颜色的词汇,要求对方辨认出书写单词墨水颜色。也就是说,如果这个单词意思是”蓝色“,并且用了蓝色墨水书写的,那么就不会出现问题;但是如果是用红色墨水写的“蓝色”这个单词,那么被测人就需要清楚哪条才是需要的信息,墨水的颜色?还是单词的含义?
对于单语者,这种思维难题发生在反应时间后的240毫秒,这对于大脑反应而言是个不小的延误。然而,双语者却只需要160毫秒。这是因为双语者习惯了整日潜在复杂情境下处理优选信息。
事实上,在与单语者交流的时候,双语者很少使用对方不熟悉的语言。例如,孩子们会在和幼儿园其他朋友或者学校的其他孩子说德语,如:Spielen wir zusammen Fußball. 而和家里爷爷奶奶打电话或视频时说汉语,如:我今天和朋友一起踢了足球。但是,如果谈话对方也懂得双语的话,说话者就会自如地在两种语言间切换,以便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例如,孩子会和父母同时用汉语和德语说话。如:我今天和Timo玩了Fußball.
这种迅速屏蔽暂时不相关语言的能力是精神的成果,这一成果有强化了大脑的执行控制能力。双语者这种同时处理两种语言的能力要归功于他们大脑认知优势。虽然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学习能力会比单语者强多少,但是,双语者的思维的确更加敏捷,能更好地胜任多任务的处理,更快地锁定关键信息,更有效地屏蔽外界干扰。
这些优势并不只针对学龄儿童,而是对人的一生都收益匪浅。2011年的《神经学》学术杂志上有这样一个研究项目,通过对211名患有阿兹海默症的病人调查发现,那些单语者初次显现疾病症状要比双语者早四到五年。尽管双语思维并没有战胜这一疾病,但确实强化了大脑中特定的部分,这些部分最容易在早期受到痴呆的侵害,因此,双语者更能与疾病打长久战。
5. 家庭教育
双语教育具体该怎么实现呢?目前来说有两种方式,是语言神经学上比较认可的。
若为异国婚姻,父母双方可对孩子讲各自的母语。这样,孩子会学习针对说话对象的不同,而选择合适的语言。同时,孩子学习到的是正宗的语言。
若父母为同一国家的人,而生活在其他国家。则建议在家庭环境内说自己国家的母语,而在家庭之外的环境说该国家的语言。这样,孩子会学会根据场合来判断该使用的语言。同时,可避免父母因德语的发音或语法错误而影响了孩子们的语言习得。
所有内容皆由Vera编写整理,请尊重作者的劳动成果。
如有其他公众号想要转载此文,请在后台回复转载,索要白名单。
参考资料以及图片来源:
Kauschke, C. (2012).Kindlicher Spracherwerb im Deutschen.Verläufe, Forschungsmethoden, Erklärungsansätze. Berlin: de Gruyter.
Wartenburger, I.Sprache und Gehirn.
https://www.babbel.com/en/magazine/the-bilingual-brain(视频地址)
http://images.wisegeek.com/labels-of-human-brain.jpg
http://brainden.com/images/brain-teaser-stroop-effect-big.gif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628/10/535749_220911313.shtml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0510/00/33146209_55771061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