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是生活在集体中的,很多情况下我们都会寻求身份和爱好习惯的认同,当我们还处在某个社会集体中时,我们会认为自己也是集体中的一份子,这个集体则成为信心和力量的来源。但是,当我们突然被所在集体所抛弃时,随之而来的失落感和恐惧感便会充斥全身。典型的互联网应用-微信或QQ就能说明这一点:我们在微信或QQ中建立的群,一群具有某种关系或者兴趣爱好的人所组成一个群,如果你突然被踢出这个群,或多或少地会产生对自己身份的焦虑,甚至会一下子陷入被抛弃的恐惧感中。再比如,微信或QQ上的一个对你非常重要的人,最近几天突然没有给你发消息或者这段时间没有为你的微信朋友内容或QQ空间内容点赞转发,你心理多少会觉得有点失落和困惑。
这就是社交习惯带来的不安全感。
微信连接了超过6亿人,却没有建立起这6亿人的信任,我们为了能得到别人的认同以及自我保护的需求,导致了大部分人的自我伪装,反过来更加重了信任感的丧失。在自然界,伪装是动物最基本的一项生存技能,通过对周遭环境的观察,动物随之做出相应的伪装,以确保自己处在安全的环境之下。在弱肉强食的自然界,动物们也和人类一样缺乏安全感,而伪装技能则是寻求安全感的手段,反过来对于安全感需求加剧又提升了动物的伪装技能。作为高级动物的人类,自然也离不开类似伪装等生存技能。同理,人们在社交上的伪装,更导致了不安全感的恶性循环。
另一个社交不安全感的一个悲惨循环事例如下:
A喜欢B但是担心B不喜欢他。预计自己会遭到拒绝,因此他对B很冷淡。猜猜将会发生什么?B反过来对A也很冷漠。A的预言是自我应验的,他的社交不安全感增强了。这个悲惨的循环将持续的进行。
在社交上的伪装,是我们缺乏足够的真诚,也是一种自我保护,而在社交上不安全感的自我应验,则是我们没有对自己有足够的自我肯定。当然了,如何解决这种问题,应该是社会学家应该去研究的了。
社交不安全感的存在,也使得我们在互联网领域下的产品设计时需要对其有个重要参考。如匿名聊天、阅后即焚等此类社交软件以“无秘”等以隐私作为卖点,正是满足了我们害怕别人窥探自己的隐私而对自己不利的安全感的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