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21 星期一 多云
回应是对别人说的话给有反应,反应态度,方法,让别人舒服。
让别人舒服不是刻意的。
让别人舒服说话方式的利与弊:
一、指令
指令是直接命令别人怎么做。
好处是不说废话,省时省力。
对于被指令者,对于小孩子还可以,但对于大一点大孩子,不容易有效果。因为指令是上级对下级而言的,在家是行不通的。
对于大孩子的家长,发现指令不服从,就会更加直接指令,增加,但孩子还是不买账,家庭矛盾就会越来越多,到最后家长对孩子越来越失控。
回应方式中,指令在排行榜倒数第一,所以,多与孩子多些沟通。
但在紧急情况下,可以用指令。
二、评判
对当事者进行评价批判。评判给人感觉是不说一伙的。
评判导致的结果是评判者越来越生气,被评判者越来越委屈。两者之间会越来越产生隔阂,拉开距离,产生不了解,越来越难沟通,不爱说真话,因为不是一伙的。
建议劲量减少用评判性语言。因为会打消别人的积极性,不会让别人越来越好,反而会越来越自备,对评判人也会越来越生气。
想一想自己是否也有同样的时候,换位后就理解了。
每一个烦恼都是考题,都要接受面对,想办法解决和化解。
三、说教
说教就是对别人说服教育。用强大道理压盖个人真实感受,改变别人的认知和观念,来改变别人对事物的感觉。
改变别人是很累的。说教者要说很久很久,说很多很多,而被说教者也需要听很久很久,听很多很多。似乎还能够转一点弯,但是,很多时候并不是不明白道理的问题,而是无法释怀感受的问题,所以我们会发现讲大道理的方式,在孩子小的时候,他能够接受,那等孩子大了他就不接受了,为什么呢?用讲道理的方式来解决感受的问题,他不在一个频道。
孩子大了,依旧用说教的方式沟通,那么就会导致两种结果。
一种就是孩子会变得特别情绪化,那就是我们一说话他就会有情绪。因为他会感觉我们的道理都是在否定他的感觉,就会有情绪。
第二种结果就是孩子接受了我们这种方式,但是,渐渐可能会变得比较低情商。情商是处理情感的一种能力,可能会学会用合理化的思维来格式化,压盖自己真实的感受。那对内心的可能就会缺少一种弹性和柔软的部分,会丧失同理心。说教在回应方式的排行榜排名是倒数第三位的。
建议减少说教强度和频率。不要觉得孩子听不进道理,那就是我们需要学会用处理感受的方式来处理感受。也就是先承认孩子的感受,可以说:被老师批评了,换了谁心里可能都不太好受。这就是先承认感受,而不是掩盖他的感受,然后我们再说其他的,那么孩子了才更容易接受。
四、建议
建议就是给对方提个醒,还可以怎么做。
建议本身没有什么的。接受建议的关键在于我们对别人是否足够的了解。
在给孩子提建议时,首先要对孩子有充分的了解,让孩子把所有事情说清楚,明白。然后再给出中肯的建议,孩子比较容易接受,提出的建议也比较有针对性。
五、引导
做引领,做向导。让被引领者向正确的道路上走。
引导过程帮助被引导者看清事实,然后做出正确的选择。
但是这对于引导者会要求比较高,也就是要足够信心和能力引导,然后与孩子做充分的沟通,各个方面都要帮他分析透彻,又在这个过程当中考虑到被引导的感受,这样才会达到很好的效果。
随着孩子越长越大,对引导者的要求会越来越高,考验越来越大。引导会让孩子有不被信任的感觉。当孩子大了有自己的主见,喜欢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
所以要用孩子喜欢接受的方式沟通——分享。
六、分享
分享是不说对方,只说自己。或者把想说的,想传递给对方的信息都融合到自己的分享当中,分享自己亲身的体验和经历,自己的感悟,自己的所见所闻。
好处是孩子听了会比较没有压力,因为我们都在说别人,或者再说自己没有说他,那他就没有这种压迫感,而且来讲事例会给他一种借鉴和参考,而且孩子的一般都喜欢听故事。比较容易给孩子一种同理感。那就是他可能会去想:原来不只是只有我自己经历的这种这么久的事情,还有跟我同样遭遇的人。他本身就会产生一种释怀感,然后一种心理安慰感。
孩子基本上会喜欢这种方式。其实他们并不是不聪明,他们只是缺乏生活经验,而我们传递生活经验最好的方式那就是分享,然后让孩子自己去实践,然后让孩子在经验当中得到的成长才是稳健的,所以放开手,我让孩子去经历和体验。
分享在回应方式排行榜是第一位的。
七、最好的能容易走进孩子内心的方式。
就首先要了解个概念。就是我们人与人间沟通一个是在理智层面思想层面的,一个是在心灵层面上的。
那么在理智思想层面上的这种沟通,他的目的要么是为了达成共识,要么是为了传递经验。
那么第二个在心灵层面上的沟通,并不是为了达成共识,明白道理,传递经验。在心灵层面上,人是需要人给予力量的,尤其是孩子对父母都有爱的渴求,在精神层面上都希望能够从父母那里能够接受到一种正能量,在心灵层面上我们要给到孩子爱温暖和力量。
什么是爱?关键是让别人感受到被理解,被赞赏,被关怀
如何表达?
1.被理解
描述对方的处境,描述对方的感受。
2.被赞赏
描述她做对了什么,赞赏行为的可贵性。能给其肯定和力量。
3.被关怀
表达看到对方怎么了,表达要愿意为他做些什么。
"被老师批评和误解了,你一定不好受吧?虽然你的心里并不愉快,不开心,但是你还是选择坚持把课听完了,挺不容易的。我知道这件事情,在你心里其实并没有过去,你心里面还是有很多不开心的,来跟妈妈说说,也许说出来就会好过些,我愿意做你的倾听者,看看妈妈能够帮你些什么。"
这种完整的回应孩子会感受到温暖,感受到爱,感受到力量。然后就会更有勇气能量去面对他所面对的种种困难和处境了。
当然这不是我们惯性的表达方式,并不是我们习惯的表达方式。但是他这种方式,却会有产生很大的力量,我们要开始练习,才能用这种方式来表达。
公式:
被理解:
1描述对方的处境。
2描述对方的感受。
被赞赏:
1陈述对方做到了什么。
2承认这种行为的可贵性。
被关怀:
1表达你看到对方怎么了。
2表达你愿意对他做些什么。
这个公式能练习一种表达方式,你只要按照这种方式去跟孩子表达,孩子一定会很感动,会感受到这种无形的力量,会让孩子变得特别勇敢,他感受到爱,变得自信等等,会产生一种很生气,用效果。
答疑:
@七岁的孩子不听话,不让做什么事情总是去做,还发脾气。
小孩子在小的时候那是比较一种很真实的状态,不高兴就不高兴。现在孩子有自我,有主见。
孩子有情绪的时候,家长容易跟孩子产生对立,对抗的关系状态。
对抗次数多了之后,孩子就会有很强的一种对抗经验,这种对抗心理会很强。这种发脾气呀,不开心了,不高兴就是随时随地的总爆发。如果我们太强大,还是这种脾气全部给他压制住了,怎么可能导致孩子啊会变的没有自我,不自信不快乐
但是我们要认同他任意种发脾气,也是不对的。
第一件要的事情,最好是跟他确认他的情绪。明白引发情绪的源头。当情绪被读懂,孩子就会脾气减缓。
@不要当着孩子面吵架。孩子虽然弱小,但他们的眼睛很强大。给孩子身体心灵的感觉是安全的。
@被批评后孩子感觉爸爸妈妈不爱他。
孩子关注到的点不是事情,她关注到的是语气态度感觉眼神表情,他只感受到这个东西,于事情对错,她并不关心和在意。所以他就会觉得爸妈不喜欢我,不爱我。
多跟孩子确认爸爸妈妈是爱你的。告诉他,我们只想跟你谈点事情,比如说他某些事情做不妥当,你可以善意的提醒,告诉他完整的信息,或者是给他演示一下,怎样用正确做法。而不是批评,我们批评是希望他改正。但是有的时候我们没有告诉孩子正确做法是什么,怎么改正,或者他从来不知道错在哪里。那么,把完整的信息告诉给他,给他善意的提醒,给他提供选择给他示范等等。就是我们多一些更多的沟通、讲解、描述,来代替这种自觉的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