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据老师推荐了一些关于中医学的著作,本是怀着完成任务的心态随意选了一本。因为以前虽然读过很多类型的书籍,但是关于中医的著作的确没有过多的接触,因为潜意识中觉得中医的书肯定是那种晦涩难懂,助睡眠还差不多。导致书拿到手也没有立即打开去看,直到有一天无聊,翻开一页,不曾想就欲罢不能了,不得不慢慢品完了60多节,里面一些深邃的观点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上大学之前,其实对中医是持有怀疑的态度,因为生活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西医领导着医学界的发展潮流。再加上以前读到书上写过的拿“原配蟋蟀”做药引,还有网上的许多中医黑,让我曾一度认为中医是一种迷信。自从我踏入中医的校门之后,天天被灌输中医的思想,也慢慢的了解中医。而这本书的阅读,无疑是使我对中医和西医的关系有了一份新的认知。
读罢合上书本,回味书中文字,最吸引我的,是作者对她母亲那一段描述:“母亲的生活是自得而快乐的。母亲心态平和,没有怪毛病。小时候以为母亲这心态是所有上了年纪人的自然心态,当我也到了母亲当年的年龄却看到越来越多的女人越老越疯狂,不是躁狂就是抑郁,难能找到像我母亲那样平和、安详、宽容的人。这才知道,人老了并不自然地生长出慈祥和智慧,这才发现母亲心态的可贵,我越来越想让女儿像母亲那样有所依托。”
中医讲究的是阴阳调和,顺应自然规律。在现在的生活中,夏天热了有空调,冬天冷了有暖气;夏天可以吃到冰镇的食物,冬天可以见到夏季才有的水果。曾经的我们都因为这些反季事物的出现而颇为自得。可是,不知你有没有发现,当你吃了越来越多的反季食品,就会感觉离它原本的味道越来越远。任何事物都有一种天然的自然欲求,谁顺应了这种自然欲求谁就会与外界和谐相处,谁违背了这种自然欲求谁就同外界产生抵触。人们要拥有一颗平常心,慈善、宽容,尽量减少对物欲的追琢,努力提高自身的修为,与大自然保持和谐,一定会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还有,人在特别辛苦倦怠时,一但与山水亲近,便顿感神清气爽,比吃再多的山珍海味都见效。我在这方面感受特别强烈,你呢?
这是一个讲诉一家三代的故事。书中作者的母亲是一位拎着三根指头走天下的中医,技艺高超把脉的时候会被病人夸赞“好脉条”。但是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母亲所讲的中医与爱。中医不同于西医的一点是中医是有人情味的,它没有西医那些冷冰冰的机器。一个优秀的中医师,可以与病人的交流之间发现病因,甚至从而解决病人得病的心结,不用药而病则愈,这是西医很少能达到的。中医的拿手本事是说出病来,说不出来,说的不准,那就没有存在的理由了。
书中母亲说的一句话给我留下来很深的印象,她说:“糟粕”不是糟粕。她曾有三个看起来匪夷所思的病案。其一是用老母猪治愈了一个癌症晚期的患者;其二是把稻草烧灰,然后用水浸泡,得到的白色沉淀析出物来治愈一个胃病患者;其三是用狗肺治愈了一个哮喘患者。这提示了我们,在少年时代的学习过程中,勿要轻言对错。要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体会,不一定糟粕会在自己手中变成有价值的事物。对于这种不确定的东西,先行保全比彻底铲除要好。
至于中西医的关系,恕我见识短浅,无法多做叙述。不过,我坚信,中医是无法被取代的,它蕴藏着中华5000年的文化底蕴。伟大的事情总是艰辛,5000年的中医,沉淀太厚,积累太深,过于庞杂的内容也阻碍了中医的成长。选择中医这条路,任重而道远,我辈将传承中医,弘扬华夏文明。
依稀记得中央电视台播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农民在山上开垦十几亩地种苞谷,苞谷开花接穗的时候,来了一群猴子,一夜之间,把十几亩地全糟蹋了,农民欲哭无泪,面对记者的镜头说:“如果苞谷能够成熟,即使分一部分给猴子,也还够人们吃一阵子,现在什么都没有了。”望着农民离去的背影,我的心里甚是疼痛。
中医现在的境遇不就是这样吗?中医好,只是有些学中医的人心坏了。从而导致仁术良技被质疑糟蹋,置之死地而后快!但我要守护我心中的中医苞谷地,无论未来如何,不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