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那年冬天,天寒地冻,村寨的屋檐上挂着很长的冰条子,家里的水缸盖板都冻得揭不开,三叔从城里回来过年,带来了女朋友,也就是现在的三婶。三叔的女朋友很漂亮,我在村子里从没见过那么漂亮的女人,一看就是城里的女人,不明白这个女人是怎么看上三叔的,跟着三叔来到这么高寒的地方。
三叔是满奶奶的三儿子,他是八十年代村寨里唯一考上大学的本科生,三叔共有七个姊妹,在兄弟里排行老三,下面还有一个兄弟和两个妹妹。满奶奶家人口多田土多,农活也多。三叔从一开始读书,成绩就数一数二,小学是在村里读的。上初中后,他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满奶奶给他炒油炒饭吃,再包上两个红薯,走十多公里路去乡镇上学,红薯是中午饭,要下午放学后赶回来才得吃晚饭,特别到了冬天,三叔从学校赶回来时,天已经黢黑。
后来三叔去了县城读高中,每周回来带一个星期的口粮,说是口粮,其实是三两斤米配一包粗粮(红薯之类),再捎一瓶酸酸菜和辣椒,管一个星期。那时每家每户的生活都不宽裕,满奶奶家人口多,生活自然很艰难。三叔每周去来都是走路,没有车辆也没有坐车的钱,周六回家走一天,星期天去学校走一天。
高二那年,满奶奶生了场大病,本就拮据的家庭是雪上加霜,为了治病还拖了债。三叔上学的学费也没了着落,辍学在家,除了干农活,一有空就抱着书啃,他啃的不是小说也不是故事,是高二的课本,从学校一位读高三同学那里借来的。
满奶奶大病初愈后,看着三叔白天干农活晚上还挑灯夜读,心里隐隐作痛,那时的农村村寨,还没通电,照的是煤油灯,半夜下来,三叔的鼻孔被熏得黝黑。
三叔做农活也没有同龄人厉害,不管是坡上的还是田里的,他斯斯文文,扛不过别人,挑也挑不赢别人,哪是一个农家干活人的模样?满奶奶看他不得劲,就让他每天在家里煮饭,一家大小七八口人的饭,虽说没有什么菜,填饱肚子还是必须的。
开始的那段,三叔会因为啃书而忘记煮饭,要么煮的饭也是半生不熟很难吃,满奶奶除了苦笑和念叨,也没什么合适的法子。进入冬天,天气变寒冷,农活自然就少了,一家人在家里的时间多了,满奶奶煮饭炒菜都让三叔在旁看着,说什么“除了读书之外,艺无百日之功。”
三叔是何等灵动?在学校成绩数一数二呢,看的书多,脑子也通透,看母亲做几次后,很快学会了炒菜煮饭的要领,他炒的土豆丝、干椒鸡蛋可是色鲜味美,得到了家人的称赞,也把满奶奶平时承包煮饭炒菜的活给揽了下来,只要有他在家里,都由他来炒菜。
在那段艰难的岁月,三叔能变着花样把农家菜或山野菜做成不同的口味。如:炒土豆丝可变成土豆汤,炒茄片也能变成凉拌茄子,凉拌黄瓜也能做成黄瓜蛋汤,只是不管是菜里还是汤里,没有几滴油腥子。
日子在平淡中流逝,转眼已是开春。满奶奶看三叔每晚挑灯夜读,且睡得越来越晚,无比心酸,再也看不下去。一天晚上,满奶奶走到三叔的书桌前。
“三儿,你还是回学校继续读书吧,在家也干不成个事。”
“妈,可家里还欠着债呢!”……
之后,满奶奶又去亲戚家、寨子上借钱,终于凑足了三叔的学费,三叔又去县城读书了,由于高二这年的课程没跟上,他得从高二读起,这一来,三叔比之前同期的同学低了一届。
高三毕业,三叔那一届全县四个班考上大学的就21人,那时高考前要预选,预选名额有限,预选上后才能参加高考,所以能考上的在班级里一般得是前五名,高考录取率只有5%左右。三叔当然是榜上人之一,但因外语基础差考得不够理想,总分成绩不算高,只上了省内的一所大学。
收到录取通知书那天,满奶奶是既高兴又发愁,高兴的是三叔是当时村里第一个考上大学的人,发愁的是这开学的费用又该怎么凑?还好,三叔学校的班主任老师很喜欢他,也知道他家里的情况,通过找熟人帮他借到了助学贷款。
三叔上大学那天,村里可热闹了,乡邻乡亲的人都来满奶奶家祝贺,村委会还送来了大红花,在一片锣鼓声中,三叔离开了生他养他的村庄,离开了祖祖辈辈脸朝黄土背朝天的那片土地,跳出了农门,去了繁华的省城读大学。
三叔考上大学这件事,对当时那个落后的乡村影响可不小。以前村民们都认为,娃儿能识得几个字就行了,没有必要一直送读书,特别是女娃,大部分小学毕业就不读了,有的小学都没念完。所以,很多家庭的孩子能去镇里读完初中就不错了,故而去县城读高中的人不多,考上大学的就从来没有过。他这一带头,转变了绝大多数人的认识,要想走出农门,有所作为,改变自己,对于农村人而言,读书是最有效的路径。
此后,村里的人送娃儿读书都拿三叔的事来教育和鼓励,只要娃儿有潜力再苦再累也送,不管男娃女娃,不管多远,都想方设法送出去读书。
功夫不负有心人。大学四年间,三叔除了上课睡觉吃饭,几乎都在学校图书馆,每个学年都是三优生,获得的奖学金填补了家庭困难生活费的不足。大学毕业时,三叔每科成绩均在85分以上,获得了分在省城的推荐资格。
后来也不知什么原因,三叔还是被分到了他所在的县城。在八十年代,分到县城的本科生是很少的,家庭稍有背景的都留在了省市,县城的本科生是屈指可数,大专生中专生也不多。
三叔没有因为工作分配的事削弱意志力,到单位工作不到半年,就成了业务骨干,也是领导叫得最勤的人,加班最多的人。三叔脚踏实地,吃苦耐劳,为人谦逊的工作态度和品质,为他今后的事业和婚姻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叔在参加工作的第二年就遇到了他心仪的姑娘,就是后来相伴一生的三婶,一个漂亮、知性、善良、优雅的城里女人。
三叔的婚礼是在县城举办的,只举行了简单的仪式。满奶奶和满爷爷被接去城里,当儿媳妇恭敬地向二老敬茶时,满奶奶眼睛都笑成了豌豆角。三婶父母那边很清楚三叔的家庭条件,任何彩礼都没要,酒席都是和岳父母家一起操办的。这也是后来三叔对岳父岳母特别好的原因吧。
我紧跟三叔的脚步,读完小学去乡镇读初中,读完初中顺利升入县城的高中,开学那天,母亲带着我去了三叔城里的家。在县城,除了三叔,我家没有任何亲戚朋友,母亲担心我开始不习惯,去找三叔三婶,能否借住在他们家。
三叔的家其实也不宽敞,三室一厅,八十几个平米,三婶生了小侄儿,由于三叔三婶白天要上班,由满奶奶负责带小侄儿。我们的要求三叔三婶答应了下来,我是女娃,和满奶奶住一间。
在三叔家借住的日子,三婶对我很好。我的家境比起当初的三叔也好不到哪里去,所以书读得也很清苦。三婶知道我的情况,每隔一段就会拿些零花钱给我,起初是不好意思收的,后来看三婶不高兴也就收下了,当时他们每月的工资也不多。
三婶人长得漂亮,心眼好修养也好,她的床头堆满了书,工作再忙睡觉前都要看一会儿书,这是她的习惯,后来也成了我的习惯。三婶的衣服多也很时尚,她穿什么都好看,那时的我一直以她为偶像。有一年冬天,她看我穿的衣服比较单薄,把我叫到她的衣柜前,让我挑衣服,我心里当时的那份感动简直无法言说。后来三婶送了我两件毛呢大衣,其中有一件暗红色格子呢大衣我很喜欢经常穿着,在同学们的夸赞声中,少女的虚荣心得到满足,心里想着自己以后一定要成为三婶这样的人。
后来,老家的村子里又陆陆续续来了好几个人到县城读高中,三叔的家里肯定是住不下了。每到星期六星期天,三叔家的屋子里异常热闹,吃饭的人也多,除了我们几个读书的,还有老家来来往往的人,有来城里看病的,有外出打工去来的,有来找三叔办事的……
三婶也是好脾气,从来都是笑脸相迎,从不生气,特别是对我们几个学生娃,如果周末有人没来,她会追问为什么没来吃饭?三婶父母那边的条件还可以,父亲母亲都是工作单位退休的,也比较心疼她这个女儿,所以三婶家的生活开得不错。每到周末,也是我们几个读书娃最盼望的日子,到三叔三婶家吃饭又可改善生活。
后来,三叔三婶的工作更忙了,三叔去了一个乡镇任主要领导,三婶也是单位的骨干,满奶奶岁数渐大照看小侄儿费力,我只要有空就去帮着照看小侄儿。
我高中毕业后和三叔一样考入省城一所大学,去三叔家的次数越来越少,但和三婶之间的联系从没断过。村子里来三叔家的人也从没断过,一茬一茬的,旧人离开,新人又来……
大学毕业后,我和几个同学在省城创业,每每遇到困难和阻碍,我都会想到三叔三婶,特别是三婶,那个温婉漂亮的城里女人,她像一枝高洁的百合花,随时向我微笑,给我打气。
三叔通过自己的努力,工作业绩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认可,调到了市里工作,三婶也随三叔一起调到了市里。后来三叔通过找相关部门领导,老家的乡村公路修通了,变成了柏油马路。
我也逐渐在省城站稳了脚跟,开了自己的公司,买了车也买了房。三叔三婶现已退休在家,小侄儿大学毕业后找到了理想的工作。每次春节回老家都能见到三叔三婶,他们身体很棒,我也会和他们聊上很久。
三叔三婶,是我一生中的亲人,也是我生命中的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