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初心,就是初学者的心,抱着一种好奇、感动的心学习、接纳周围的一切。为什么要禅修?禅修就是找到初心,找回内心的充盈。
婴儿时期的我们,面对陌生世界,我们好奇、无知,用我们的眼睛、双手探索着着周围的一切,长大以后,我们却失却原有的率真,戴上了有色眼镜,找不到真实的自己,我们迷茫、焦虑。我们不知如何。
禅修就是找回真实自己的修行。
01受限条件下的自由。坐禅的姿势是有要求的,右足压在左大腿下面,左足压在右大腿下面。左脚右脚浑然为一。非二非一,既独立又依赖。坐直、背挺直、手放好,姿势正确才能保有自己。身体一旦萎顿,你就会失去自己,心也会游荡到别处。当我们能够把身与心放在恰如其分的地方,那其他一切就会跟着恰如其分。然而,我们总是试着让自己以外的东西变得恰如其分,而不是让我们自己变得恰如其分。
我呼吸,所以我存在。吸气时,气进入内在世界。呼气时,气会排向外在世界。虽有内在与外在之分,但实际上世界只有一个。坐禅时,唯一存在的只有呼吸,时间和空间也是合而为一的。你也许会说:“我今天下午有事情要做。”实际上并没有“今天下午”、“一点钟”、“两点钟”这种东西存在。你在一点钟会吃午餐,吃午餐本身就是一点钟。你会处某个地方,那个地方跟一点钟是分不开的。一个对人生真正存有感激之心的人来说,这些都是一样的。当你厌倦了人生,或许会说:“我不应该来这个地方,这地方的午餐不太好。”,你是在脑子里创造了一个跟实际时间分离开来的空间概念。
无时空分离,无善恶对立。
不做评判,不做分离,善恶存于内心,不说“这是对的”“这是错的”之类的话,应该是“别去做”。
正确的禅修坐姿和专注的呼吸,看着自己的呼吸的进出,只是观察,不去控制。让一切来去自由就是禅修,你就不会有任何困惑可言。给你的牛或羊一片宽敞的绿草地就是管好他们的方法,对人也是一样的道理。让他们做他们想做的事,你从旁看守他们是上策,试图驾驭他们就是“下策”。如物之所如去观物的本质。让一切自来自去,就是广义的把一切控制之下。
02烦恼的来源。修行时,很多杂念或思绪会涌现,但他们只是你自己的心的涟漪,没有任何东西来自外部,以为心是一个接收自外而来的印象或经验的器物,是错的。正确的理解应该是“心包含了一切”。没有任何在你之外的东西可以引起困扰。你心上的涟漪是你自己制造出来的,让你的心呈现他自身的样子,自己就会变得平静,这就是“大心”。如果有什么杂念进入你的心,就让他进来吧。杂念只是你的心产生的涟漪,是“小心”。水和涟漪合而为一,大心与小心合而为一。大心让我们从容自若,为了有有这种从容自若,才需要坐禅。
“拔出野草,可以为植物带来滋养”。修行时遇到困难,是可以帮到你的,心中的野草滋养你的修行。从你的周遭的一切中学到什么,并以此变得友善。
最上等的马看到鞭影,就知道主人的意思。最下等的马,等痛到骨髓才会听话。不必羡慕上等马,最下等的马才最有价值,因为不完美,更能为坚定你的求道之心找到基础。“一错再错也是禅”。通过不断的错误,修正自己。当你感到心情沉重,最好的办法就是打坐。坐禅的姿势可以帮到你,你的身心会获得巨大的力量,能够依事物的如来面貌接受它们,经历过一连串的逆境之后,你将体会到禅的精髓,得到他真实的力量。
03禅修是过程的体悟。当人患重病,往往会寻找精神上的支持,会开始选择坐禅。努力想从二元思维带来的苦痛中解脱出来,这样的修行不是完美的修行。如果禅修有了目的,就失去了意义。知道生命短暂,尽情品味每一天、每一刻。佛来的时候欢迎他,魔来的时候同样欢迎他。体味“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有一百年可活固然美好,只有一年可活同样美好。修行之处,会遇到各种困难,学会放下。
“叩头”是禅修的必须程序,是放下和大心的体现。如果你对大心没有坚定信心,叩头就是二元性的。当你成为你自己,与万物为一,才能在真切意义下向万物叩头。
当我们能够表现出自己的真实本性,忘却二元性的思维。才会将这种体悟弥漫在日常生活中,忘却得失心,修行和开悟没有什么特别,只是找到真实自己的过程。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到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