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害怕和陌生人说话,有的人对进入新环境感到胆怯,有的人总是与周围的事物格格不入,有的人总感到孤单、焦虑、极度缺乏安全。这些都是现代人常有的心理“疾病”。
心理学大师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心理治愈书《这样和世界相处: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的十五堂生活自修课》,是现代人一直追寻的心灵良药。
本书是在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去世后出版的,是其一生成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作品。
全书蕴含了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一生的思想精髓:“自卑感”与“创造性自我”,并强调人的“社会意识”。
他在本书中生动细腻地阐述了作为独立个体的人各种形态、特质、行为习惯,进而剖析出适合自己的人生任务,修饰我们的生活风格,帮助读者建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社会兴趣,从而达到理想的生活状态。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在书中坦言:“人类的困境,从儿童时期就已经开始。”
会有这样的观点,源于其童年时期的生活经历。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父母都是犹太谷物商人。虽然阿德勒的家庭富裕,但是他却有个不幸的童年。
他的家中有六个兄弟、两个姐妹,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排行第二。他的哥哥体格健壮,是典型的模范儿童。而他,从小患有佝偻病,自觉长相既矮又丑,而且母亲又似乎偏爱哥哥,这让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产生了自卑的心理。
他的父亲鼓励他说:“阿德勒,你必须不相信任何事。”就是告诉他,不能让眼前的困境束缚住自己,不能相信当下的困难就是人的一生,而要勇于突破,大胆地去创造自己的生活,这种坚强的信条造就了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一生的功名。
5岁时的一次遭遇则几乎改变了他的一生。
那一年,他患上了致命的肺炎,医生认为他快死了,家人也不抱什么希望。但几天后,他竟奇迹般地康复了。
这场病加上他3岁时大弟弟的死亡,使他萌生了要当一名医生的愿望,他要用这个生活目标去克服童年的苦恼和对死亡的恐惧。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曾说,他的童年生活笼罩着对死的恐惧和对自己的虚弱而感到的愤怒。而这些幼年经验也使他强调的早期记忆对个体心理的重要影响。
所谓的对孩子的教育,不该只是鼓励正面影响力产生的效果,也要去关心孩子们从这些影响力中创造了什么,万一他们所创造出来的方向是错的,至少还有可改进的机会。而最好的改进办法就是提高与他人合作的意愿,以及对其他人产生兴趣。
而孩子们要塑造自己的生活模式,就一定要朝向正确的方向,并且一定要用对方法,这样他们才能经得起人生的种种考验,并且不会因为受到一点挫折,就让那座象征自己生活模式的城堡,在一瞬间崩塌。
孩子一旦建立了他的生活法则、习性和活动,就能和最重要的社会兴趣联结在一起,并且架构起自己生活的心理法则和游戏规则。
从一个无知孩童成长为一个成熟的人,我们会碰到许多问题和困境,包括我们对自己、对其他人,或对工作和爱情所采取的态度。
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和困境,是可以被解决和超越的。关键就在于,你是否懂得建立“社会兴趣”,为自己塑造健康的生活风格和对困境的认知,让自己适应社会,进而借助社会的力量,去解决问题和超越困境。
人生,没有真正的完美,但有真正的圆满。你一直追寻的心灵良药,不是孤傲,而是给世界一个拥抱。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1870─1937)
医生、心理治疗师
“个体心理学”的创始者
他是现代世界著名的精神分析学者,与弗洛伊德齐名,世界心理学史中无法避开的少数璀璨的心理学家之一,心理学界泰斗级人物。代表作有《生命对你意味着什么》(又名《自卑与超越》,What Life Could Mean to You)《生活的科学》《理解人性》《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教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