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它的起点在于前人的高度,终点在作者超越前人的发挥。重要的是那些知识除了引导人们思考,还在于经历了时间的淘洗,证明了自己超越前人的意义。更何况在逻辑思辨之外还有很多语言表达方面的魅力可供人学习。虽然是译作,但依然能看得出那种人这个主体可以通感得到的那种绵延流传的价值。当然,我不是仅仅从哲学文本角度来谈的,或者可以说其中也包含了文学角度而言。但是好的作品应该说还是具备了一种哲学式的深度,譬如说俄罗斯作家们的那些巨著。
有很多网友,总是希望别人多推荐一些好书。我现在一般很少推荐书了。因为在我看来,大多数真的很想要,甚至真的能读进去的不多。一本书翻个几天,最多一两个礼拜就算是读完了。这在我看来,不是阅读的态度。时代节奏那么快,资讯铺天盖地而来。你总觉得自己应该跟着快速更新。但其实,这更像是被误导。这种即时的快餐式的内容仅仅是知识,知识是可以随时吸收和更新的。不用急着吸,你越急着吸,越发现自己吸不完,落在了时代的背后,总有后浪拍死你在沙滩上。而真正的经典引导我们的是智慧,是具备了更系统、更稳固的、更有效的接受并且改造内容的框架和核心。那个东西,不是你闭门造车可以得到的,也不是读简介、速通、入门就可以掌握的。它需要我们在极大的汲取了历史上真正经过时代的淘洗和沉淀下来的经典后,通过自己的吸收,建构起属于自己的方法和架构,从而发挥并创造出自己的精神内在。
大多数高山仰止,就完了。听听书名,或者说几句未必要读经典,有用就可以了。有鉴于此,我觉得不必强求。书,还得读。至于推荐,意义可能不大。毕竟这是自觉自愿的事。
一本好书一本经典,读个五六遍,一点不多。每次都可以从中汲取一些、激发一些。不是经典,内容浅显寡淡,自然是可以很快的就过了。当然,我们可以认为没有什么不是可以谈它必定具有某种正反面的作用,再烂的书都可以说它能被找得出一种正面的价值。话虽然不错,我们看标点符号那种文法,一样可以感觉得到那种认真严谨的“价值”啊。可是,这对于我们的思想成熟和拓展没什么本质的提高。最糟糕的是,对书而言,它的存在不会改变,十几万几十万字始终在时空里驻留不变。可对人而言,时光就此被消耗,花一点就少一点。你愿意把时光花在什么对象上,这,也是体现自己读书得来的一种智慧。
回到前面读书和经典部分,我认为,找不找经典甚至都不是一个问题了。最起码的,我想我们,至少可以耐心的把手头的书读上两遍.完完整整的读了两遍。我们这时候可以说,我有这个真正的旨趣,也有这个足够的耐心去说——“我在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