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一节课,幸福的潜流在我身上欢快如春天的小溪
今天继续分享连中国老师的著作《语文课||》第六部分,书中第327页至378页的内容。
这部分作者写的语文课堂教学,他以《梦游天姥吟留别》《沁园春·长沙》和《向日葵》三课为例,以呈现教学设计或案例、课堂实录、课后反思的方式,佐证自己倡导的生命化课堂的构想。
发现《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案例中的教学目的只有两条,教学重难点就是其中第一条:
(1)品味语言,对李白天马行空的想象以及诗中瑰丽奇伟的艺术境界进行体认。
(2)感触李白的魅力,加深对李白的理解。
一直觉得真正了解一个教师的理念,必须看他的课堂,看他对课堂目标的设定,那些宏大的貌似很高级其实很虚无的目标,我们见的还少吗?那些“以己昏昏”企图“使人昭昭”的同伴不也屡见不鲜吗?
一节课最多40-45分钟,行家里手知道,课堂不需要花架子,需要集中的、具体的、可操作的、看得见摸得着的目标。
摈弃面面俱到的蜻蜓点水,聚焦核心素养,夯实真正属于语文的东西,作者做到了,这是成功的第一步。
连老师的课堂不拖泥带水,第一堂课,简介作者艺术特色后,便引导学生多元解读,“挑出你最有感触的部分,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谈谈本诗是否瑰丽奇伟,他的天马行空般驰纵想象表现在何处?”不散枝蔓,直奔目标而去,给学生抓手,提出讨论交流中需要注意的三个问题:
第一要倾听,要听来自于1300年前作品当中的声音,要听老师的声音,同学之间的声音。
第二要致意,要向诗人李白致意,向作品致意,向同学致意,向老师致意。当然,老师也会向你们致意,我们会把我们读到的东西向大家不断地展示出来。
第三,要交流,我们要把自己的所感所得说出来,说出来的目的是希望我们的信息场与李白的信息场不断的发生作用,然后产生一个由旧我的新我的转化过程。
接着就是百花齐放的师生交流,互动生成阶段,学生的情感体验、生活经验被激发,并获得了对知识、智慧、生活和生命的感悟。
最后全篇总结,提升精神。一气呵成,酣畅淋漓,浑然天成。
课后的反思中,作者就如何“让课堂焕发勃勃生机与无限创意”进行分析思考。
研讨交流过程,教师是主线的建设者,他引用钱梦龙的话佐证教师在课堂上应起的价值与作用。“如果没有教师的指导,要求学生自己去创造作品,发现意义。就像要他们抓住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一样,结果只能是乱了套。”
谈到品味语言环节。他强调探讨内容必须咀嚼语言,推敲语言,品味语言,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自己独特的体验。语文课不是思想品德课,不是某种文化,某种艺术的课。文本中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是融为一体的,相互渗透的。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中体现了诗歌教学中应该追求的四个“实在”,一是切实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整节课围绕学生的学习过程来展开,努力促成学生精彩的生成。二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切实的抓手。让学生的学习有效展开,并创造出期待的精彩。三是让学生切实地走进诗歌创设的艺术境界,让强大的磁场感染他们,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以情动人应是语文课追求的境界。四是切实发挥教师的专业素养。让专业素养体现在对整节课的设计中,也体现在学习过程的开展中,对学生无形而切实的帮助中。
《向日葵》课堂实录,以一篇现代文阅读,提出三条建议,一是既要有理智的判断,也要有情感的判断。一方面,充分利用在科学文阅读中培养起来的对信息的辨识、筛选、整合的能力,加强对文章的确认。另一方面又要注意披文以入情。二是要把文章“读”出来。而非凭借以往的阅读经验猜出来,想出来。好文如人,皆有个性。现代文阅读的难点便是要求学生读出文章的个性。三是整体把握与局部确认要相互校正,相互作用。在正式答题前,一定要养成画全篇结构图的习惯。胸有全局才能看得透,吃的准,才能有效地各个击破。
这堂课披文以入情,体会文章深层意蕴。昭示教育究其根本就是自我灵魂参与,唤醒智慧的过程。真正有价值的阅读方法就是:增强学生语言的敏感,掂量出词语的分量与力量;披文以入,与文字相沉浮;师生一起,探触生命与价值。
可以看得出,每上一节这样的语文课,连中国老师和学生都充分享受到来自生命深处的情感涌动,享受自我生命的拔节与成长,享受彼此心灵和智慧交融的美妙。
这样的语文课,谁不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