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功夫是中国最响亮的世界名片,我想绝大多数人都不会有反对意见。这其中的原委绝对要归功于中国的功夫电影产业。从上个世纪20年代开始,功夫类型片就成为了中国电影最主要的门类之一,而这其中香港电影绝对是对功夫片贡献最大的,据资料记载,1940年至1960年,香港每年功夫电影产量200余部,总数约4000余部。只看这样一组数据,就足以让人瞠目结舌。当然这背后透露出来的是巨大的功夫电影市场以及国人对于功夫电影的热爱。
相比香港电影,大陆电影在功夫类影片的发展上就显得相对滞后,能够让人印象深刻的功夫电影寥寥无几。这其中有历史原因,更有体制的束缚,总之让大陆电影错过了功夫电影的黄金期难免令人遗憾。
近年来,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不断繁荣,国产影片的类型也不断地丰富了起来,其中依旧不乏有功夫片的身影,虽然更多的是炒冷饭。当然,面对突破已有的功夫片套路模式冒险探路,更多的人会选择守住票房利益,这无可厚非。但路始终是要有人走出来的。而在当下中国功夫电影这条路上,一个人的确迈出了与众不同的步伐,用另一种方式讲诉着他眼中的民国武林,他就是徐皓峰。
如果说一部《师父》让你认识了徐皓峰,那么《箭士柳白猿》绝对可以说让你进一步了解了徐皓峰。两部影片均为民国背景下的武林故事,在军阀混战的时代,武行人用着自己独有的方式处理着世间的是是非非,面对军阀们的妄为,武行人更多讲究的是规矩。无论输与赢都要认,这就是规矩,如果用一个标签来定义徐皓峰的武林电影,那么“规矩”二字绝对可以作为标注。
在徐皓峰的电影里,你会发现武林并非侠客们的漫天飞舞,神功盖世,而是一群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他们习武、练武、比武,用武行人的习惯处理和解决世间事。在被打败和打败谁中领悟人生,在正与邪之间寻找做人的制衡点。
当你第一次接触徐皓峰的电影时,也许你会是懵的,原来武林可以是这样的。当然,或许这才是现实中最真实的武林。回味深长的台词、富有深意的场景、武行套路的打斗、天马行空的剧情,正是徐皓峰功夫电影的特点。这些特点在当下的功夫电影中显得格格不入,甚至有时让人摸不到头绪和章法,但这正是其艺术表现形式的魅力所在。
徐皓峰的电影中不乏有对民间武行人的致敬之意,这一点上可以看出他个人对于武林的尊重。也许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属于我们传统的文化记忆会逐渐地消逝,当有人想用一种方式去记录这些文化时,我们理应去善待和宽容。至于电影好看与否其实并不是那么重要,更何况电影这种形式对于观众更多的还是见仁见智。
或许电影《师父》、《箭士柳白猿》注定从诞生那天起就属于小众范畴,但其在中国功夫电影中起到的微妙作用,足以让我们反思当下电影市场在发展与繁荣的大背景下,艺术电影去商业化出路何在。
很令人欣慰的是,在商业电影大行其道的今天,仍然有着这样一群致力于艺术电影的电影人在不懈的努力,并且其中的一部分人在用摄影机记录着那些鲜为人知的民间文化。这无疑对于中国电影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而作为普通观众的我们能做的就是用一张电影票来鼓励在这条艰难曲折之路上行走的电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