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樊荣强
所谓逻辑,就是在发现、分析与确定事物之间的关系。从思维的层面来看,如果我们发现了正确的关系,那就是符合逻辑,如果是错误的关系,那就是不符合逻辑。
事物之间的关系,在我看来,基本关系包括以下几种:
因果关系:一事物导致另一事物出现。如火点燃烟。
生成关系:一事物直接变成另一事物。如水变冰。
顺序关系:从时间上先后出现的有关联的事物。如几个兄弟的出生顺序。
种属关系:一种事物属于另一类事物。如人属于动物。
合成关系:一事物由多个部分组成。如房子由墙、门、窗、地板、屋顶构成。
相邻关系:一个事物与另一事物偶然地同时同地出现。如公交车上不认识的乘客。
上下关系:一事物受另一事物控制。如你的老板与你。
没有关系:除了有关系,就是没有关系。
以下这篇文章保罗·萨缪尔森与威廉·诺德豪斯写的,虽然是讲经济学的,但对于我们建立强大的逻辑思维能力,很有启发性。
经济生活是由一系列活动所组成的复杂的集合,包括购买、销售、讨价还价、投资、劝说和威胁等。经济科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理解这些复杂的活动,这也正是本书的宗旨所在。经济学家们如何完成他们的任务呢?
经济学家采用科学的方法来理解经济生活。包括观察经济事件,利用统计分析,并注重历史记录。对于预算赤字的影响或通货膨胀的原因等复杂现象来说,历史研究可以提供丰富的知识。经济学家经常依赖于分析和理论。理论研究使得经济学家能够进行一般化抽象,诸如讨论国际贸易与分工的好处及税收与配额的弊端等等。
最后,经济学家还可以运用统计分析。经济学家们开发出一门称为经济计量学(econometrics)的特殊技术,即将统计学工具应用于经济问题的分析。通过应用经济计量学,经济学家可以从堆积如山的数据中筛选和抽象出简单的关系。例如,近年来人们曾就提高最低工资如何影响就业的问题展开争论。通过几十项研究,经济学家已得出结论,提高最低工资可能会减少低工资工人的就业机会。这一认识对于努力确立最低工资水平的政策制定者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初露头角的经济学者还须警惕经济推理中的常见谬误。由于经济关系通常十分复杂,涉及许多不同的变量,因此很容易混淆事件背后的准确原因或政府政策对经济的真实影响。以下是经济推理中常见的一些谬误:
· 后此谬误(post hoc fallacy)。第一个错误出自于因果推理。如果我们仅仅因为一件事发生在另一件事之前,就想当然地认为前者是后者的原因,那么,我们就犯了所谓的后此谬误。一个实例发生在30年代大萧条时期的美国。一些人观察到商业扩张期之前或伴随商业扩张期会发生价格上涨的现象。由此他们得出结论说,治疗大萧条的良方是提高工资和价格。这种思想导致了一系列以抬升工资和价格为目的的无效率的立法和规定。这些措施真的促使经济复苏了吗?几乎可以肯定地说:“没有。”事实上,它们可能减缓了复苏的步伐,只有当政府为准备第二次世界大战而扩大军事开支、从而导致总支出回升时,经济才真正复苏。
·不能保持其他条件不变(failure to hold other things constant)。第二个陷阱是在考虑某一个问题时没能保持其他相关的条件不变。例如,我们或许想知道提高税率究竟会增加还是会减少税收收入。一些人提出了这样一种诱人的观点,即,我们可以吃掉蛋糕,但同时还仍然可以拥有它。他们争辩说,降低税率会在增加政府的收入的同时减少预算赤字。他们指出1964年肯尼迪·约翰逊的“减税”大大降低了税率,紧接着,1965年政府收入就有所上升。据此,他们认为降低税率可以提高政府的收入。
这一推理有什么错呢?错误就在于它忽视了1964年到1965年期间的经济增长。由于人们的收入在这一时期有所上升,因此,尽管税率降低了,政府收入依然有所增加。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如果1964年没有降低税率,则1965年的政府收入会达到更高水平。可见,这一分析没有坚持“保持其他条件(即总收入)不变”的原则。
切记:当你分析一个变量对于经济体系的影响时,一定要保持其他条件不变。
·合成谬误(fallacy of composition)。有时我们会假定,对局部来说是正确的东西,对总体来说也正确。然而,在经济学中,我们经常发现总体并不等于局部之和。如果你认为对局部来说成立的东西,对总体也必然成立,那你就犯了“合成谬误”。
如果你忽略了合成谬误的原理,你就会对以下这些正确的命题吃惊不已:(1)如果某一农场主获得丰收,他的收入会增加;但如果所有农场主的收成都打破记录的话,他们的农场收入却会下降。(2)如果一个人获得了更多的货币,那么他的境况会变好;但如果每个人都获得了更多的货币,那么整个社会反而可能变糟。(3)如果对某一特殊行业的产品征收高额关税,该行业的生产者可能会因此发财;但如果对所有的行业都征收高额关税,则绝大多数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境况都会变坏。(4)老师按甲乙丙丁评分时,这种方法就是一种“零和游戏”:如果某一个学生考得很好,他的得分等级会提高;但如果所有的学生都考得不错的话,则平均的得分等级却不会发生变化。
这些例子没有任何诡异或神奇之处,它们不过是体系中个体互动的结果。个体相互作用时,整体行为通常会与个体行为的结果大相径庭。
我们在导言中只简略地提及这些谬误。以后,当我们引入经济学工具时,我们将重新就此展开讨论,并举例说明不注意经济学逻辑会使你犯错误,有时会因此付出昂贵的代价。当你学完本书之后,再回过头来看看为什么这些看似矛盾的东西实际上却是正确的。
(摘自保罗·萨缪尔森与威廉·诺德豪斯合著《经济学》第十六版,第3-4页,华夏出版社与麦格劳·希尔出版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