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混乱”,我们都不陌生,最常见的例子是,把领导的角色带到家里,忽视在家角色已由领导转换为夫/妻和父/母。
在家庭中,也常见这种状况,夫妻间互动,似乎不是两个大人在对话,有时候更像两个孩子,或者一大一小。当然,亲密关系中出现退行行为,有时是亲昵的需要,甚至可以借助高质量的亲密关系修复童年创伤,可难就难在,高质量的亲密关系首先根基于双方的高成熟度,否则,长久的退行势必造成不平衡,引发新的问题。
比如,一位老人愤怒又无奈的讲述他的女儿、女婿的家庭战争,因为女婿拿了袜子后没有及时关好抽屉,导致女儿无意磕伤,于是两人就“这是谁的责任、应该谁来关抽屉”争论许久、互不相让,最后协商离婚——俨然是两个小朋友的对话。两个大人哪里去了?
父母与子女间也是如此,无论是物质体还是心理的滋养,孩子都需要父母的支持,优律诗美中“O”的姿势就是抱持、接纳,形象的表达出俯瞰的视角,去看到孩子的全部,接纳孩子的全部。
如,儿子说:“妈妈,这是你想去的地方,不是我想去的。”妈妈因感委屈瞬间爆发,“是你说的,我才各种安排……你还这么说我,你不许这么说我!”儿子:“行!”这显然是父女的对话了:不是妈妈来包纳、支持孩子,而是孩子在接纳妈妈——妈妈哪里去了?
当然,难免嘛,我们又不是神仙。任何一种关系的营建与崩塌,都是点点滴滴的积累。如此角色混乱,不仅伤害“你”、“我”,也会伤害“我们”。我们的高级感官群时刻都在感知这三者的状态。
是什么导致了角色混乱?
格桑泽仁老师的“得觉理论”对此有很详细、清晰地阐述:
每个人有“自、我”两部分,“自”是内在的,主管感受,“我”是外在的,表达角色。比如,“我累了”这是“自”的表达,“我还是应该去上班”是“我”的角色表达。不同角色下的言行规则是不同的。当“自”出于匮乏状态,无力支持到“我”的角色表达时,就会出现角色混乱。
第一个案例中,在那个当下,两人内在的“自”也许无法从亲密关系很好的充电,所以很容易退行到孩童的状态,不能正常的表达“丈夫”或“妻子”的角色。第二个案例中,妈妈没能及时给自己“自”充电,所以,在孩子需要的时候,无力作为“妈妈”给出支持和包纳。
如果注意观察,就会发现,但凡我们没有照顾自己的时候,很容易迁怒他人,即便心里门清,就是同样的道理。
那如何避免这种角色混乱?
很简单,照顾好自己的“自”,来支持“我”正常的角色表达。
首先是衣食住行层面,给自己足够的合适的支持、滋养,我们的生命觉就是在监督“自”的状态,也是以太体的状态。其次是外界的滋养,自然美景、美妙的声音、良好的社会支持组织等。
萨提亚家庭治疗系统的鼻祖维吉尼亚·萨提亚女士有一首小诗《如果你爱我》,很好的诠释了“自、我”的关系,诗中我最喜欢的语句是:
请你爱我之前先爱你自己
爱我的同时也爱着你自己
这是爱的法则。
爱自己,是生命的法则
除非爱自己
你不可能滋养到别人。
愿,你能以饱满的爱给予自己。
(注:心理咨询中经常出现的角色混乱还有孩子站在了大人的位置,承担了本来属于父母的责任,究其原因可能涉及家族系统的能量,能力有限,暂且不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