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日,读完了《万物皆无序:新数字秩序的革命》一书,心有所感,故写下此文。
《万物皆无序:新数字秩序的革命》一书,以秩序贯穿全书,先是给出了秩序的三个阶层——第一阶:按照一定的规律安排事物本身;第二阶:运用目录式卡片指向第一阶事物的位置;第三阶:将事物本身数字化存储,关于事物的内容的信息也进行数字化成比特。第二个阶层具有他与生俱来的局限性:它无法记录某件事物的所有信息。在介绍了这三个阶层后,作者戴维•温伯格以字母排序的缺陷入手,介绍了几种运用数字排序的例子,并说明其缺陷后,同时,还写到了化学元素周期表排列之争、杜威十制排序法得困境,进一步说出自己的看法——万物皆无序。在书中,第三阶的秩序被作者用树丛进行了比喻式的描述——事物本身被比喻为树叶,事物的内容信息被比喻为枝干,在第三阶秩序中,枝干上会存在很多的树叶,与此同时,一片树叶也存在于不同的枝干上。再提出自己的观点后,作者还对自己的看法进行了更进一步的解释,包括控制得难题、匿名作者、权威与真理等方面进一步说明了万物皆无序,未来的数字秩序就应该是第三阶的。
说句实在话,看完了这本《万物皆无序:新数字秩序的革命》,对我的冲击力是非常强大的。没有看过这本书时,我个人是十分坚定的认为:万物都有他们一定的秩序规律存在的,混乱无序的物体并不存在;如果有,那也不过是我们现在得科技水平还无法发现它的秩序规律。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已经习惯了物品要拥有一定的秩序,这件物品该放在哪里都是有自已特定的安排。这是第一阶的秩序生活,也是我们最习惯的生活,万事万物都有秩序。
在网络运用时,我们更多的会选择使用页面布局有规律,简介而有秩序是一个UI的基本要求。如果一个网站是杂乱无章的,一开始就会劝退许多的用户,这与网站经营者的利益不符合。
以前学习时,在数据结构中,也提到了排序的问题,老师教给我们一个理念:一个排序好的数据往往能够节约计算机许多的存储空间。这也是一个事物应该有序的例子。
我们生活在一个讲究秩序的环境里,万物都应该是有序的,这已经成为了我们潜意识里根深蒂固的想法。但是,戴维•温伯格在讲到新数字秩序时,却突破固有思维地提出了万物皆无序的观点。而我,也对他的观点产生了认同感。
事物为什么是有序的?我们可以确定的仅仅只是,事物是存在的,但却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事物的存在是有序的。所谓的秩序,不过是前人根据自己的见识、经验、权威,去给事物安排一个秩序,用于便利人们的生活。而我们接受了这种便利的生活,接受了这些权威制定秩序,并且约定俗成的一代一代得传承。以至于,到了现在,我们习惯了秩序的存在,甚至认为,事物的秩序与事物的存在的一样绝对成立的。然而,这是不对的,事物是存在的,但事物的秩序却不是绝对的,每个人对事物的秩序都有其独特的、新奇的看法,一堆物品的排列,在一些人看来是杂乱无序的,但对另一些人而言,这堆物品就应该这么排列,这才是这些物品的秩序。在数字时代,这些看法被进一步得放大,举个例子,同样的一幅画,在数字时代,人们可以给这幅画添加标签,有的人添上了作者,有的人添上了画的内容描述,而有的人添上了画中的地点,这些都是对这幅画的描述,都是这幅画的秩序,但它又如此的杂乱。于是,作者看到了这些现象,他用秩序的第三阶层描述了这些现象,提出了万物皆无序。
在如今得大数据时代,万物皆无序的特点又被再进一步的显露。大数据时代中,实体的数据已经是一个庞大的数据量了,再加上实体的元数据,数据量更为庞大。而且,在大数据时代,秩序的第二阶层早已不足以描述物体的信息了,尤其在检索的场景中。在现在的搜索场景下,人们不仅仅满足于通过物品的固有信息进行搜索,他们还有通过对物品的描述性话语进行成功检索的需求。所以,简单的线性关系已早已不满足人们的需求了,这种情况,与,作者的“智慧树叶”不谋而合。搜索的结果就是“树叶”,而指向搜索结果的条件就是“枝干”,没片树叶都存在于且不仅存在于一条枝干上。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现如今的数字生活中,事物的摆放已经不能在按照以往不成熟、不完整的约定俗成的秩序了,应该回归事物的本身。我们承认事物的存在,但我们也必须明白,万物皆无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