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生命教练导师课,老师表达了自己感觉很幸运,克老师在二十年以前就想带导师,却发现培养一个生命教练要坚持下去那么的不容易,一直是孤独的走在那条光之路上。
而歆然老师接触这个体系,短短的三年多时间,培养了三十多位生命教练,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而且是花两年的时间,从线上,到线下,生活中全方位去陪伴,用老师自己的话说,对自己的孩子也没有对导师班的学员这么用心陪伴,走了差不多两年的团体成长小组。从成长小组,督导小组,个案咨询,督导咨询,全部是用自己的时间,精力和心血凝聚而成。同时看到这么多生命的蜕变,也像迎接新生命诞生般让人欣喜。
课程开始抛出了,是什么让我们想要成为一名生命教练呢?
如果是想让自己变得更有价值,或者是想证明自己还是不错的。不断的去做拯救者就会受苦。当我们只是想去成长自己的生命,把每一个来到生命中的来访者当成是帮助我们成长的一个机会。如果是想要给建议,想要去帮助对方,让自己有成就感。就会陷入不断的想要证明的受苦之中。当我们给对方建议,方法的时候也是在把别人的生命肩负在自己的背上,只会更加依赖你,却不会长出属于自己的力量。
基于人类的两大需求(重要性和归属感),让我们为了自己的两大需求,不管是关系还是童年的动力,都围绕着对归属感和重要性的需要,都跟不满足感相关,因为需要从来都无法永久性得到满足,这两者都让我们让外人来为我们的快乐和安全感负责。
在关系中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愤怒,评判,指责,情绪化思考,黏连。
而真正的是:关系被完美的设计出来就是可以,让我们明白并经验到,你真正是谁;
经验无条件的爱的力量。
面对并穿越个人的局限。
成为情绪上的成人。
经验到觉知的关系。
而对于重要性,特殊性的需求,让我们从浪漫的理想
到期待
到试图想要操纵(妥协,牺牲,说服)
到强求。
到控制,试图改变对方。
然后再到威胁。
到最后的通牒。
所有的关系,尤其是和伴侣之间的关系,经常都是会在这样的一个处境中。你和伴侣的关系是处在哪一种的情形呢?
而孩子在挫败和气馁,是对重要性和归属感的需要,挫败和气馁的经验,引发出来的行为,从最初的寻求关注,
考试考得很好。或者是送礼物给爸妈,做很多的事情,去寻求爸爸妈妈的关注,当我们考得很好的时候,家长只是说了一句,满足了一下子,又会说还要继续努力,才能够保持这种好成绩的状态。
孩子为得到父母的关注,费了很大的力气寻求关注,可是那个时候我们的父母很忙,完全都没有关注到孩子,有这个需要。最多就是给了几分钟的注意力,这样让孩子觉得气馁。那他想,既然我表现好的时候你看不到我,那我干脆表现得不好看一下能不能被关注到。我就在学校里面不认真完成作业,在学校里面和别人吵架,不再那么的想要得到父母的表扬。
而当孩子成绩不好的时候。父母就会去给孩子找家教,不断的补习,然后周末也不让他出去玩。在权力斗争中,亲子关系,越来越恶劣,孩子更加觉得自己不重要了。
就诉诸到报复,他觉得你让我不舒服,我也让你不好过,孩子故意在学校里面去挑战权威,直到学校把家长请到学校办公室,这样关系就进入了报复阶段,家长会觉得孩子简直太过分了,让自己在这么多人面前丢丑,在这个阶段,其实孩子他也还是想要努力的成为一个好孩子。父母也是想如何和孩子把关系搞好。
在这个时候,如果父母没有真正的去陪伴,真正的去看见孩子的感受,就只是在表面上去讨好。孩子并不会觉得被关注,而是觉得更加气馁了,这个时候关系就会进入到任人摆布。
孩子放弃了所有的努力,把门关起来,不想见任何人。这个时候,父母就会给他请心理咨询师,带她去医院,这就是孩子的重要性和归属感没有感得到满足,孩子基于气馁, 亲子关系经历的四个阶段。
如果我们能在任何关系的任何阶段的时候,带着自己的觉知,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真正的需求,能够用心的聆听孩子,看到孩子背后的感受,孩子就没有必要为了寻求关注而做出这么多的偏差行为。
这也是我们作为教练在了解关系的动力下,帮助来访者真正看到,关系后面的动力,不只是去纠正目前的行为。
这些重要性和归属感的需求,从来都不会被彻底的满足,只是可能得到暂时的满足,由气馁引发的行为模式会牢牢的被印刻下来,一直持续到今天。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做个案的过程中,经常会问到,这种感觉熟悉吗?我们今天的模式,在很早以前和父母的互动过程中,就留下了身体的记忆。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透过连接到身体的感觉,去收回自己的力量,破除固有的模式,不被固有的模式局限,获得更多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