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出生就老得足够去死了。
——海德格尔
“北大四成新生认为活着没有意义”、“30%北大学生竟然厌学,只因得了空心病。”最近两日,徐凯文博士关于现代年轻人虚无主义的文章火得铺天盖地。
这文章之所以被讨论的沸沸扬扬,源于两个重要的信息:北大学子,空心病。
北大学子,应试教育中的佼佼者,实际上他们大部分人也将会是未来的职场精英和所谓的人生赢家;空心病,一个崭新陌生的概念,却让我在第一眼看到它的时候产生一种归属感,啊,“空心”,这种行尸走肉的空虚感,这他妈形容的不就是我吗?
每个人都怀疑人生的意义
我记得自己刚上小学就在思考人为什么要活着,活着的意义又是什么?二年级的时候便煞有介事地写了一封遗书,打算在即将结束的暑假里告别这个世界,我依稀记得遗书里写着“我不知道活着要干嘛,并且很好奇世界到底有没有阎罗殿”,当然我妈妈后来看到这封遗书的时候她的重点全都集中在“这个假期的作业我一个字也没有写”。
到了初中,我们每天要写家校联系录,把自己每天的感悟写在上面,有时候抄名言警句,偶尔也会真情实感,有一次我就真情实感地写了一番话想从老师那听得一个答案“人现在努力学习是为了什么呢?为了考一个好大学、有一份好工作、过上体面的生活、最后有一个体面的葬礼体面地死去吗?”然而,那一天老师没有在下面回复我,只是签了名字表示已阅。
之后的成长岁月里,我也会时不时怀疑人生的意义。工作的时候会忍不住想自己做的事情有何价值,能对这个世界有何意义,然而想来想去也只能想到“将将养活了我自己,而已”。而其他伟大的意义,我一条也想不到。然后带着这份只是让自己喘气的工作愤愤不平郁郁不得志无可奈何地投入到工作生活中。
所以,你看,我没有北大学子那么优秀,可是我从还处于个位数的年龄时就开始疑惑人生的意义,活着的价值。我时不时地消极、颓废、看轻自己。我时常追问自己:每个人活着是为了什么,是生物的本能多一点,还是追求实现某种价值多一点?那我们追求的价值是真的本心想要追求的?还是社会环境灌输的,我们只是作为一个无知无觉的被动接受者?
然,除了意义和价值以外,我们赖以生存的还有爱、因果、命运和本能。带着怀疑人生意义、以及这些爱啊因果啊命运和本能生活到现在的人,除了无意义感也体会过生命中种种小确幸。我想这并不是徐凯文所说的空心病。所以不要急着给自己扣上空心病的帽子,新一轮的对号入座请谨慎。
空心病是一种价值观缺陷障碍
空心病是什么呢?徐凯文博士采访过的个案里,一位尝试自杀未遂后写下的感受:
“我原来还站在一块极其不稳定、随时有可能四分五裂的小岛上,但是至少心里知道我在什么地方。现在是已经知道了,自己原来的地方是不对的。它就变成了茫茫大海上漂泊,看不到陆地,时不时感到恐惧。”
还有一位同学这样描述自己的世界:
“我的世界是一个充满迷雾的草坪,草坪上有井,但不知道在何处,所以有可能走着路就不小心掉进去了,在漆黑的井底我摔断了腿拼命地喊,我觉得我完全没有自我。这一切好难。”
通过这两段描述,我们会发现徐凯文所定义的空心病实际上是价值观缺陷障碍,这种障碍已经不止是正常人的迷思,它严重影响了个体正常生活。它和抑郁症很像,但又有所不同,它的症状表现主要如下:
1. 从症状上来讲它可能是符合抑郁症诊断的。它会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快感缺乏。但是和典型抑郁症不同的是,所有这些症状表现并不非常严重和突出,所以外表上看起来可能跟其他同学或其他大多数人并没有差别。
2. 他们会有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这种孤独感来自于好像跟这个世界和周围的人并没有真正的联系,所有的联系都变得非常虚幻;更重要的是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活着,他们也不知道活着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他们取得了非常优秀的成绩和成就,这些成就似乎是一种瘾,一种毒品。他们似乎很多时间都是为了获得成就感而努力地生活、学习和工作。但是当他发现所有那些东西都得到的时候,内心还是空荡荡,就有了强烈的无意义感。
3. 通常人际关系是良好的。他们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需要维系在他人眼里良好的自我形象,需要成为一个好孩子、好学生、好丈夫、好妻子。但似乎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别人而做的,因此做得非常辛苦,也非常疲惫不堪。
4. 对生物治疗不敏感,甚至无效。我们有很多个案,在国内最好的精神专科医院治疗,用了所有的药物,甚至用了电休克治疗,一次、两次、三次,但是都没有效果,也就是说看起来生物因素并不是导致他们问题的主要因素。
5. 有强烈的自杀意念。这种自杀意念并不是因为现实中的困难、痛苦和挫折,用他们的话来讲就是“我不是那么想要去死,但是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还要活着。我完全不知道我活着的价值意义是什么,每天的生活行尸走肉,如果是这样,还不如早点结束。”所以他们倾向于不用那么痛苦和惨烈的方式来结束自己,比如烧炭、自缢、服药。
6. 通常这些来访者出现这样的问题已经不是一两天。可能从初中、高中,甚至更早就开始有这样的迷茫,可能他之前已经有过尝试自杀的行为。
7. 最后,传统心理治疗疗效不佳。他们的问题大概不是通过改变负性认知就可以解决的,甚至不是去研究他们原生家庭的问题,不是早期创伤可以解决的——你会发现他们和父母的关系不错,虽然也有这样那样的冲突,但是总的来说不是那种典型父母离异、早期依恋、早期寄养的问题。
徐凯文在这篇文章中还提出一个观点:空心病是一种时代病。北大空心病诞生的沃土就是功利的应试教育,它背后代表了一种强烈的价值观,即“我只要能够达到一个好的分数,我可以放弃一切、忽视一切、抛弃一切、践踏一切。”
应试教育如何剥夺现代年轻人的价值取向,深受应试教育“荼害”的我们略知一二,而徐凯文博士和其他人已经探讨的足够深刻。除了应试教育带来的异化,还源于现代性的虚无主义。
现代性的本质就是虚无主义
现代世界里,人们看待自我、理解自我、看待世界、理解世界的方式发生了变化。所以,现代性实际上意味着一种新的、主流生活态度的出现。
现代性的特征之一是生活的单面性。德国哲学家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有一本著作名字是《单向度的人》,台湾译作《单面人》。与单面相对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决定我们生活单面性的,首先取决于我们的生产方式,也就是社会化大生产。每个人就沦为社会大机器上面的一个点、一个环节、一个片断、一个零件,就像卓别林在电影《摩登时代》里塑造的那个只会用扳手的工人。 马克思(Karl Max)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到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叫“异化”。“异化”的概念深刻地揭示了在今天的生活条件下,被奴役状态。每个人开始沦为自己生产出来的产品的奴隶。比如《蜗居》里的“房奴”,电视剧《手机》里的“机奴”。
现代性的特征之二是“机心”。“机心”这个词是中国哲学的概念,来自《庄子·天地》。“机心”就是机巧之心。今天人们对生活方便和舒适的追求到了无节制的地步,这就是“机心”。
我们所处的消费社会由三个环节构成:第一个环节是发明欲望;第二个环节是诱导欲望;第三个环节才是满足欲望。任何一个新的产品开创市场、占据市场,其实就是靠这三个环节,欲望最终调动的还是“机心”。
很多知识生产已经不承担揭示真理的义务,而是承担的一切都是消费的义务。这种知识生产的粗浅也败坏了知识分子的基本品质。很多知识分子的努力方向已经变了,所谓的揭示真相,其实仅仅是为了促进消费。
现代性的第三个特征是数字理性。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Max Weber)在讲现代化的过程时,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现代化理论。他说:所谓的现代化其实就是理性化。理性化的本质就是“去魅”,“去魅”就是去除各种不可理解的、没有根据的、不可思议的东西。随着理性目光的升华和普及,迷信无所遁形。理性的目光驱逐迷信,就像阳光驱逐黑暗一样。
韦伯区分出了两种最重要的理性类型:一种是工具理性,另一种是价值理性。价值理性有时候也可以称之为目的性,工具理性是要把自己身边所有的东西,包括人,都贬降为工具。
现代性的三大哲学特征带来了三个直接的后果:一、意义的缺失,人生找不到意义;二,道德相对主义,人们判断是否道德、善恶的标准是相对的,没有确定不移的是非善恶标准;第三个是自我中心主义。这三个特征加在一起就构成了虚无主义的世界。
因此,“现代”所标榜出来的和传统之间的断裂,在哲学、在生活本质上是一个虚构。
如何对抗空心
1.具体的劳动拯救空心
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生活变成轻飘飘的,没有值得奋斗的东西。随着生活失重,生活也就失去了意义。
人生的意义不是坐在那里凭空想出来的,意义是在承担的过程中寻找到的。一种负重的人生才能找到自己的意义,一种努力承担的人生才能找到自己的意义,意义不是想出来的,而是活出来的。嵇康除了喝酒以外最爱的就是打铁,所以嵇康和向秀常常在大柳树下,两个人你一锤我一锤沉浸在忘我的快乐当中。越是具体的劳动越能拯救当下的虚无。
2.幸福感对抗空心
儒家看待这个世界的目光总有春天般温暖,这种温暖的目光所看到的生活点滴,落实在个人生活中其实就是幸福。
去找到所谓的幸福感,去找到亲密关系,去找到当我们有成就感时那种流畅的感觉,也许这样一些方式就会有帮助。但是那些高尚的情感,善良、公正、诚信、尊重、责任感能不能使我们内心当中更加充实?能不能帮助我们看到更美好的自己?能不能使我们体会到人生之美、人性之美?
3.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每一篇讲到抑郁症、焦虑症的文章,最后我一定会建议深受精神折磨的人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消极的情绪每个人都能体会,但病症带来的痛苦却并不是所有人感同身受。如果你感到很痛苦,被世界抛弃,人生毫无意义,我只能告诉你亲爱的,要及时寻求医生的帮助。网络上的资料和他人的故事总是片面的,从别人的经历中找经验是一件冒险的事情。
最后,这个时代神经质的病症越来越多,不要把空心病搞成一种潮流和流行病,重蹈抑郁症的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