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家好,这一期音频将为你讲述的书是《拖延心理学》。
行动是治愈恐惧的良药,而犹豫拖延将不断滋生恐惧。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明天就要提交工作报告了,可自己才写了个开头,不得不熬夜加班做完;下周就论文答辩了,实验还没做完,根本没办法写出论文,只好东拼西凑一篇出来应付答辩;报的课程快半年了都没打开看过,眼瞅着要到期了,白白浪费了几百块钱。
我们总有很多时间去做事情,但不知怎么回事,总是一拖再拖,不到最后一刻绝不行动。而这样做的后果呢,轻者让自己处于压力状态中,严重的甚至会丢掉工作或者错失重要的机会。很多年轻人明知道拖延不好,却改不过来,于是只能用“懒癌晚期”这个词自嘲。实际上,拖延不止是因为懒,它的发生有很复杂的心理和社会根源,只有了解了这些具体的原因,我们才能战胜拖延,提高行动力。
既然拖延已经影响到我们的生活,那我们怎样才能正确认识它呢?怎样才能知道引起拖延的原因有哪些?我们又该如何克服这些困难,战胜拖延,让效率越来越高呢?这本书详尽描述了拖延产生的心理因素,生理及社会成因,同时提出了合理有效的应对方法,读完你会受益匪浅。
本书作者简·博克和莱诺拉·袁都是心理学博士,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资深心理咨询师,也是全球首个拖延工作坊创始人。她们几十年如一日研究拖延这一主题,在电视、电台做节目,活跃在高校讲坛,不遗余力的帮助个人、公司、团体解决拖延问题。我们今天要解读的这本书,就是作者几十年实践经验和科学研究的精华汇总。她们用通俗的语言,生动的例子,对产生拖延的根源进行追溯,同时给出采取行动的有效建议,帮助我们了解自己、了解拖延,学会接受,学会行动,让工作和生活更游刃有余。
话不多说,我们马上来学习一下这本书的精华内容。
在这本书里,作者对拖延产生的根源以及应对方法都做了详细描述。在拆解的过程中,我们根据逻辑性,首先从心理层面来分析拖延产生的根源,看看早期经历、完美主义心态、对自我心理舒适区的保护等因素是怎样影响我们的行动力的;接下来,我们从生物学、社会文化、家庭功能等方面对拖延产生的根源进行追溯,了解这些客观因素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的;最后,我们具体学习三大作战法来战胜拖延,同时习得一些有效的方法来增强行动力。
2
不管从事什么行业,都有可能会产生拖延问题,弄清自己是否有拖延症,只需记住一点:看它是否成为了你的一个困扰,影响到工作生活。
我们先来看一下拖延产生的心理根源,看看到底是哪些心理因素导致了我们行动力不足呢?
首先早期经历形成的限制性信念极大的阻碍了我们的行动。这个观点告诉我们,拖延问题很多是在早期就出现了,因为当时的不愉快经历,让我们产生了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比如“按照别人的规定做事意味着屈服和失去掌控”、“如果我展现真实的自己,别人就会不喜欢我”,这些信念根深蒂固,导致我们后来行动力欠缺,造成了拖延问题。
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位拖延者上小学时会为了玩匆忙赶作业,但她的父亲却会让她重做作业或给她布置新作业。她觉得父亲剥夺了她玩的时光,失去了快点完成作业的动力,产生了“既然自己做得再好再快也没有意义,那还不如拖着呢”的信念。于是,原本动作迅速的小姑娘,成为了一个拖延者。
人生早期,我们或许有过类似的经历,经常按照别人尤其是父母的意愿做事,不能自己掌控时间和生活,于是滋生了被迫屈服和被控制的感觉。后来,我们工作了,却还是时常会想起过往的经历并深受影响。我们时常会觉得,这一个报告下周才用,截止日期前做完就可以了,现在做完也不会让休假,干脆等一等再做吧。结果,拖到最后一天,发现很多资料没准备、报告思路也没有,只好熬夜加班把工作报告做完。
但是现在不等于童年,现在没人替我们的工作生活负责。工作报告不是做给老板看的,而是做给自己思考的;尽早做完虽然不会休假,但我们有更多的时间来做其他的事情,也不会在最后一刻让自己陷入焦虑的压力状态中。
如果你的拖延也跟早期经历有关,就要试着重新认识自己,不要再被过往的经历阻碍。你要知道,现在的你跟以前的你已经大不同了,很多事情可以为自己做主了。
可能有人会说,我并不是因为不会做才拖延,而是觉得还没准备好,如果做不到完美,那就宁可不做。这就是另外一个导致拖延的重要心理因素:完美主义心态导致停止行动。
完美主义为什么会导致拖延呢?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什么是完美主义者。完美主义者分为适应型和适应不良型。适应型完美主义者是指那些相信自己的能力、表现能达到要求的高自尊人群;而适应不良型的完美主义者往往对自己要求很低、害怕失败,为了避免失败这一结果的产生,他们偏好用拖延来逃避行动,没有做就不会有结果,自然也不会有失败。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理查德·比瑞博士对害怕失败的人做了一系列观察,他发现这些人有自己的一套假设:他们认为自己的表现决定了能力水平,能力水平又决定了自我价值感。举个例子来说,如果这个工作报告我做的很好,那会得到上司和同事的认可,我就会很有价值感和成就感;可如果做的不好,可能会被批评,就会觉得自己很差劲。而为了保持自我价值感,害怕失败的人就会借助拖延这一工具。他们认为事情拖着不做就没有人会发现我能力到底是高还是低。这样的话,别人对我没有评判,我自己依然可以有很高的自我价值感,就好像在说,你看,不是我做不了,只是我不做,如果我做肯定会做的很好。
反观一下自己,是不是也有这种为了避免失败而不惜拖延的心理呢?其实,接受失败比忍受拖延要轻松很多,更何况,我们未必会失败,不用被想象和固有的信念限制住自己的行动。
也有人说,我不害怕失败,但也不想成为众人注视的焦点,也不想因为自己的成功给身边人带来压力,所以才不积极地做事,哪怕这会影响到我的实际利益。这就是拖延形成的第三个心理成因:对人际关系的恐惧,害怕过于亲近或过于疏远对自己造成伤害,而不敢追求成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理舒适区,舒适区决定了我们跟其他人的关系,一旦超越这个边界,我们就会很不舒服,甚至会觉得受到了伤害。失败会引发别人对我们的评判,成功同样也会。很多人一再拖延,是害怕成功后引起一些不想不必要的麻烦,会伤害到别人,比如另一半的自尊;或者会引发别人对自己的批判和高期待,而打破原有的生活。
书中给出了一个典型的例子,特丽莎为缓解家庭经济压力重返职场,并且将事业做的风生水起,赚到了很多钱,却因为害怕自己的成功会伤害丈夫的自尊、破坏夫妻的亲密关系而拖延工作,最后被辞退。。当然,这只是特丽莎自己的想法,如果她告诉丈夫自己工作很出色,或许他们会一起庆祝呢。我们总是会臆测别人的想法,所以有人宁可永远当第二,也不会去追求第一。因为他认为自己成了最优秀的那一个后,别人就会对自己要求更多,就会把更难的工作交给自己去做,如果完不成,就会遭受非议。当然,这些都是我们深层的信念,这些信念让我们离成功越来越远。
不难看出,对人际关系的恐惧,对自我心理舒适区的保护,也是我们拖延的一个重要原因。想要获取更多的成功,不妨大胆跨出舒适区,摆脱习惯化的行为方式,这样才能有不一样的收获。
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拖延形成的心理根源有早期经历、害怕失败的完美主义心态、出于对人际关系的恐惧等因素。这些心理都在阻碍我们的行动,且这些因素看似简单,却不容易破除,只有找到恐惧背后的根源,才能对症下药,不再让限制性信念削弱行动力。
3
除了心理因素外,拖延还受生理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先来看人体最重要的器官——大脑,是如何导致拖延问题的。关于这一部分,作者提出了关于大脑的五个大观念:第一个大观念是大脑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这也就意味着,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行为方式,大脑都会有记忆,而且会不断的强化,拖延行为也不例外。如果你经常性的把工作拖到下班才做,那大脑就会形成记忆,以为临下班时才是工作的时间。但如果你从早上开始进行工作,建立新的行为模式,就能打破拖延。
第二个重要观念就是感受,拖延时逃避的可能不是任务本身,而是面临这个任务时所引发的感受。当你感到痛苦时大脑就会发出抑制的指令,推开要做的事情。比如一个曾经演讲失败的人,就会因为当时被嘲笑的痛苦感觉,迟迟不肯准备新的演讲稿。
第三个是潜伏记忆。潜伏记忆也指早期记忆,早期记忆对现在的拖延问题产生了直接的指导作用,像上文提到的关于童年时期写作业开始拖延的例子,童年的记忆促成了现在的拖延。
第四个观念就是内在的联结通路,当我们把自尊、价值感等与某件具体的事情建立联系时,就会形成固定的信念体系,如果体验到更多的挫败感,那拖延就是必然发生的事。一个经常被父母打击的孩子,是很难利落的做事的;或者一个时常被贬低的员工,面对工作时会因为恐惧失败而拖延。
最后一个观念就是左右脑的功能分区,左脑主管积极情感,右脑主管负面情绪,经常激活右脑的人,更容易因负面情绪的阻碍导致拖延。所以,作者建议我们要实现“左逆转”,多调动左脑的活动,帮助更加逻辑的看待问题,战胜拖延。
除此之外,大脑某些部位的损伤,还有注意力缺失紊乱、抑郁症、焦虑症等问题,也会导致拖延,使得事情没办法顺利进行。
由此可见,更多的了解关于大脑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面对拖延症,而不只是一味责备自己懒。
另外,压力也会造成更严重的拖延。很多有着拖延困扰的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时间充裕时,做事情慢悠悠,只有截止日期临近时,才感到巨大的压力、变得越来越恐慌,而越是在压力状态下,越没办法顺利的执行任务,为了逃避,陷入更严重的拖延。最糟糕的是在你觉得一件事情迫在眉睫时,发现手里还有几件急事。每件事都需要你立即去做,但你又不知道从何做起,最后就很可能全部放弃了。另一种情况是,进入一个新公司或者搬到新住址时,往往会面临来自陌生环境的压力。为了减轻压力,很多拖延者会把该做的事情先放一放,结果拖到最后又陷入新一轮的压力状态中。
拖延产生压力,并且拖延的时候会放大压力,而压力又会导致拖延,这是一个恶性循环。不管是慢性压力还是高强度压力,我们都应该去正视它,不要选择逃避,这样才能享受做事的过程。
成为一个拖延者,不仅跟我们的大脑、社会文化因素相关,更与家庭教养方式密切相关。在亲子关系不协调,家庭功能不良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更容易产生拖延问题。
作者主要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家庭对拖延问题的影响。首先是家庭的态度,这是拖延的基本成因。我们最初关于价值观、态度、信念的认知,就来自于家庭。父母的行为方式、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对待成功与失败的态度等,都会影响我们的成长。在电影《奇迹男孩》中,一家人都是充满爱和温暖的,即使小男孩长相丑陋,在学校里遭受嘲笑,他也没有因此害怕而放弃上学,依然每天去学校并赢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和尊重。
接下来是家庭的倾向对拖延的影响。在众多的拖延者那里,作者发现:施压、怀疑、控制、依附和疏远这五种倾向,加上与之相伴随的恐惧,是拖延形成的重要原因。就像那些从小到大被父母管束着的孩子,当他们脱离父母去上大学或工作时,经常会在重要的事情上拖延,因为没有人在背后一直督促他了。
最后一个更重要的方面,是家庭对一个人自尊的影响,这也是很多拖延问题产生的原因。那些父母关系不好的家庭,孩子经常成为夫妻双方的撒气桶,受到父母的批评指责,不管做什么,得到的反馈都是打击和贬低,长此以往就会让孩子感觉自卑,觉得自己没价值,很多事情就不敢去做了,进而就会引起拖延。由此可见,好的亲子关系、健康的家庭关系对一个人行动力的发展至关重要。
以上就是拖延形成的一些客观成因,包括独一无二的大脑功能,压力对人行动力的压制,以及家庭对一个人行动力的影响。虽然成长不可逆,一些观念也已经习惯化,但我们依然可以去做出改变,建立新的信念体系,不再被拖延束缚。
4
前面了解了很多关于拖延的成因,接下来,我们要重点讲讲如何去战胜拖延,更好的行动起来。
战胜拖延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有明确的目标和可行性的计划。对于拖延者来说,达成目标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对目标没有清晰的概念,又或者目标不切实际,还没开始就被吓倒了。
那什么才算是清晰明确的目标呢?首先它需要具有可观察性这一特征,比如我要读完《拖延心理学》这本书,就是一个可观察的目标,而“我想要增加自己的心理学知识”就是不可观察的,因为它太宏观,而且衡量标准太主观。
其次,目标还要具有具体性和特殊性,是指向具体事情的,比如“我要整理自己的衣柜”就是一个具体的目标,而“我要让生活更精简”就很笼统。
除此之外,目标还可以被分成几个小步骤,每个步骤都是具体可操作的,还是以读完《拖延心理学》这本书为例,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步骤:第一步,下单买书;第二步,根据书籍厚度和自己时间安排,列出每天读30页的计划;第三步,每天按时按量读完30页书并做笔记。
最后,一个清晰明确的目标,它的第一步是可以在五分钟内被完成的,如果你现在要写一份工作报告,那第一步是打开电脑,建立一个新文档,并敲下报告的题目,这样就进入了一个工作状态。而如果把第一步设定为写5000字工作报告,一想到就头大了,为了缓解压力,很可能会先去看一下八卦新闻或玩会儿游戏去缓解压力了。所以说,我们要设置一个五分钟内就能完成的目标第一步,这样子我们不会觉得完成这个目标很困难,我们会有动力立即执行。如果你按照上面的原则设定了一个清晰明确的目标,那接下来的具体计划,可行性也会比较强。在你整个计划表中,需要注意下面几个问题:第一,只制定一个目标,一段时间内专注于一件事情,把时间精力价值最大化;第二,坚守时间期限,每一个小步骤都要有最后期限;第三,完成每个小步骤后,给自己适当的奖励,这会增加成就感,更好的促进下一步行动;最后,如果中途计划有变,记得及时调整目标,这样可以避免直接放弃。
学会制定合理可行的目标和计划,是战胜拖延的第一步,也是提升行动力的关键步骤。
当然,再完美的计划也可能不会被完美的执行,因为行动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碍,拖延依然可能会卷土重来。接下来,就为大家介绍三种帮助更好的战胜拖延的具体方法。
第一个方法就是学会判断时间。时间管理专家阿兰·卡凯因说:“计划是将未来带入到当下,这样你马上就可以做一些事情来创造未来。”比如做完一个10页的PPT,从搜集素材到全部完成需要1个小时的时间,而搜集素材大概需要20分钟,构思逻辑、列主题及排版等需要40分钟,那我们就会预留出足够的时间去做这件事。而如果我们对时间没概念,在下班前20分钟才开始做,不仅会导致加班,PPT质量也会受影响。学会判断时间,是让计划顺利进行的关键要素。
第二个方法是学会“接受”和“拒绝”。有意义的事情很多,振奋人心的目标也数不胜数。但我们不可能什么都做,要有选择的去接受。比如你今天计划好了去健身房运动半小时,但下班之前同事邀请你陪她逛街,对于你来说,这个要求是可以拒绝的,因为你的时间可以用在更有益的事情上。
第三个方法就是利用自己的身体减轻拖延。当拖延时,我们的身体和精神都处于紧张或闭塞状态,即无行动的动力,也没有创造力。比如你因为一个设计图迟迟想不出创意,坐在屋里懊恼是没用的,出去运动一下,转换一下思维,让大脑和身体放松下来, 你很快就能恢复行动力,重新投入到创造思维中去。
以上三个方法对克服拖延成效显著,如果你不知道如何摆脱拖延的困扰,可以试试上面三种具体的方法。
生活中,我们还有可能成为被动拖延者,也就是说跟拖延者一起工作或生活,导致我们也出现了拖延问题。对于陷入被动拖延的人,作者也给出了一些有效建议。
对于身边的拖延者来说,在与他们沟通时,威胁、不断的提醒或事后诸葛是不起作用的,这会让你们的关系更疏远。而耐心地与他们保持合作、鼓励他们战胜拖延、同时不越界去做他们该做的事情等,会让你少受一点困扰。而对于那些不得不长期打交道的拖延者,比如孩子、另一半等,除了帮他们建立信心以外,还可以鼓励他们求助专业治疗。
关于应对拖延这一部分,我们学习到了如何制定合理可行的目标和计划,在计划执行的过程中,学会判断时间、懂得拒绝和接受、利用运动、正念等调动身体的活力,可以更好地帮助战胜拖延;与此同时,对于陷入被动拖延的人,作者也提出一些合理有效的建议。相信按照这些原则去执行,拖延问题会得到很大的改善。
5
好了,以上就是今天讲解的全部内容,下面,我们简单回顾一下。
在陷入拖延的泥沼不能自拔,甚至因为拖延问题丢掉工作,错失一些重要机会时,我们要如何摆脱拖延给工作生活带来的困扰呢?
《拖延心理学》,在这本书里,作者为我们揭示了拖延的各种起因以及应对方法,按照逻辑性,我们分为三部分:拖延的心理行为成因、拖延的生理及社会成因、对拖延问题的具体应对。
我们知道了拖延行为并不仅仅是因为懒,它有受到早期经历形成的固定化模式、完美主义心态避免失败而不去行动、害怕伤害到人际关系而放弃追求成功等心理因素的影响;同时还受到大脑功能区的变化以及压力的影响,而家庭功能不良、亲子关系不协调,一样会引发拖延行为的产生;在了解了拖延的诸多成因之后,我们可以制定合理可行的的目标和计划来战胜它,除此之外,学会用判断时间、选择性的接受和拒绝一些人和事、利用身体来减轻拖延压力等方法客服拖延。
虽然拖延的成因很复杂,改变也需要时间,但我们对拖延了解的越多,对自己掌控就越强,就越容易去战胜它。诚如作者所说,当我们按照自己真实的样子,而不是按照自己希望的样子来接受自己时,我们才能以最有利于我们的方式来采取行动,而不是生活在拖延的无边阴影下。
拖延并不可怕,接受自己就是改变的第一步。
好了,《拖延心理学》这本书就分享到这里。如果你有兴趣,可以选择阅读原书,获得更多的新体验,感谢你的收听,我们下本书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