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大家对健康越来越重视,不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逐渐养成了日常运动的习惯。有人喜欢慢跑,有人喜欢瑜伽,有人喜欢高强度的肌肉训练......
在消耗相同卡路里的情况下,哪种运动强度对身体更好呢?
一项发表在英国剑桥大学《自然-医学》杂志的新研究表明,虽然任何强度的身体活动都有益健康,但高强度的运动好处更大。
而且,在活动总量相同的情况下,随着中等及以上强度的活动量占比增加,死亡风险也进一步大幅降低。
然而,很多上班族在工作了一天后,若运动强度太大,只会“疲上加疲”;
对女性来说,过度的运动可引发因内分泌失调引起的月经量少、不规律等问题;
老年人如果选择了不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可能导致肌肉拉伤,甚至诱发骨关节炎...
因此,当运动量超过了自身身体的负荷时,运动反而会成为一种负担。
以下4个运动过量的信号,看看你有没有中招!
1、肌肉持续酸痛
肌肉持续酸痛或肿胀,即使休息3天或以上都无法恢复的,可能是运动过度的表现。
另外,若运动时左胸、肩、颈或手臂疼痛,可能是心脏疾病的征兆,须立刻停止运动,最好去医院排查风险。
2、食欲不正常
出现嗜吃甜食或食欲下降、暴饮暴食等情况。
3、心情低落
运动后,反而感到紧张、焦虑、烦躁等情绪,甚至连续几天疲劳不振,精神状态不佳。
4、身体不适
脸色明显苍白或潮红,失眠并伴有夜间盗汗。
此外,如果清晨起床前清醒、安静、空腹、平卧时的脉搏比平时高,且超过每分钟120次,也可能是运动过量了。
我们到底该如何选择运动方式呢,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有目的的进行锻炼。
1、心肺锻炼——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年轻人无特殊限制,打篮球、踢足球、爬山、骑车、游泳都可;
慢病人群需视情况而定,身体较差的慢病患者,步行是最安全、最适宜的运动方式,步行时需抬头挺胸、双臂摆动、迈大步,也可适当提速,只要微微出汗即可;心肺功能较好的糖尿病患者可选择中等强度的运动,如慢跑、骑车、打乒乓球、羽毛球等;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适合低强度活动,如散步、太极拳或轻便的家务劳动等。
进行每周3~4次的此类运动,不仅能为心肺增加血供和氧气,还能提升血管扩张能力。运动项目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不要过于追求高心率。
2、跑步——预防骨质疏松
对于长时间不运动的年轻人或进入中年后,体力开始下降的人群来说,突然开始长跑、冲刺跑等项目,更易出现骨质疏松,摔倒性骨折等。因此大家可先做一个8周的跑步计划,循序渐进的适应跑步节奏。
第1~3周时,每次先步行5分钟,然后慢跑2分钟,可视情况增加慢跑时间,如此循环3组;
第4~6周时,步行2分钟,慢跑时间增加到5~10分钟,循环3组;
第7周时,步行1分钟,慢跑11分钟,循环3组;到了第8周,热身步行5分钟,可持续慢跑20分钟,结束后步行5分钟即可。
身体较健康、没有重大疾病的中老年人都可根据这个计划适度跑步,每周跑2~3次,年轻人可根据自身情况适度加量;若有基础疾病,建议还是选择快走或散步。
3、平板支撑——减少腰背痛
平时长期久坐不动,对着电脑的上班族很容易出现腰背疼痛的问题,最佳缓解的运动方式就是平板支撑,不仅锻炼核心,还能刺激脊柱周围的肌肉,强化核心肌群,提高脊柱稳定性。
做平板支撑动作时,大家需记住几个要点:
双脚并拢,脚尖撑地,肘部位于肩膀正下方
腹部、臀部绷紧,脖颈保持挺直
背部、臀部、双腿始终保持一条直线
平板支撑每次坚持90秒,每周3次。如果刚开始无法一次性完成,可以先坚持30秒,停下休息5~10秒,再重复如此循环。
需要提醒的是,腰部、肘部有伤或曾做过手术的人,严重驼背、骨盆前倾者,不建议做此动作。
4、瑜伽——对抗抑郁症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瑜伽可有效减轻压力、调节情绪。不论什么人群,都可以通过练瑜伽的运动方式,释放压力,缓解焦虑。大家可以在网络找到很多瑜伽视频,这里就不一一列举,练瑜伽的过程中,注意以下两点:
缓慢的呼吸,让大脑变平静;
注意力集中,让大脑集中在身体的知觉上,内心的“坏”情绪得以消除;
另外,中老年人做瑜伽动作时需量力而行,不必强求动作完全到位,注意呼吸节奏即可。
5、力量训练——对抗关节炎症
有些人弯腰、踢腿、爬楼梯时,关节都会发出“咔咔”声,这其实是关节老化的表现。而力量训练是对抗关节炎症的最佳方法之一,不仅能减少相关疼痛,还可以防止发作。
基础的自重深蹲、硬拉和过头推举等动作都是一些力量训练的常用运动方式,通过训练可以增强多个关节和肌肉群的力量。
可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训练方式,进行每周2~3次的力量训练。
注意:生活中,大家要避免久坐久站,常变换姿势,防止膝关节长时间固定一种姿势。膝关节炎、关节肿胀、疼痛者应量力而行,可用仰卧起坐、俯卧撑、臀桥、空中脚踏车等动作代替。
合理的运动能强身健体,过度的运动反而伤身。因此,学会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很关键!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如果你觉得有用的话记得分享给你关心的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