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与几个老师一起吃饭,还有牛逼的同声翻译学长。席间,听到一句感慨,很多小小孩语文都没学好,花那么多时间上英语辅导班干什么?然后到初中再来感慨语文难学作文难写,岂不本末倒置?
回归到阅读是用来干嘛的问题上。
国内一年级开始家长陪着做作业仿佛是很难跨越的现象。题目不理解,作业做的慢,没有时间玩,写作没素材。陪有依赖,不陪学不好,托管不放心。上进家长一起重新读一轮k12阶段的怪现象,成了可接受的正常现象。“每个人的人生都是由时间的使用方式以及交往的对象所决定的。”(大前研一《off 学:会玩,才会成功》)如果人生的快乐永远要等到不知道在哪里的未来才可以感知,那太悲哀了。
美好的生命是丰富多彩的。阅读是获取色彩的门户。写作是用来干嘛的?是获得心流,体验心流状态的快感。阅读是写作的前奏,没有前奏怎么可能体验写作其实也是获得愉快的捷径?
很多时候,也许只是缺个视角,把原本简单的东西像复杂了,把复杂的东西又想简单了。不论中英文,语言类的学习多有类似,(大量阅读+输出)*时间积累=点滴进步,而深入思考的习惯属于输出的一个核心环节也是需要从小锻炼的。阅读本来是和钢琴等兴趣类技能一样,需要刻意练习才可习得。低龄阶段因为不好拿捏适龄的度,投入时间量不够,难形成好的体验。
为什么这里用体验这个词呢?从学习的入门和进阶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
低龄阶段,孩子白纸一张,培养任何技能必先处于入门阶段。入门学习和进阶学习的方法是不一样的,更侧重微成果的体验。否则无法对抗大脑喜欢偷懒的天性,促成进阶阶段深度学习动力,陷入入门到放弃的结局。阅读技能不容易看到微成果,领跑小小孩体验这个过程就显得难了。
带小小孩阅读会遇到些障碍性的想法:太小,需要先学认字,等字认多了再说;太难,好动的时期需要多活动,过早学习揠苗助长;不配合,心有余而力不足,等懂事再说。
从本质上看,认字和阅读是两个概念。认字是元素,阅读是炒菜。未必需要等到认识每一味原料,才可以体验各种黑暗料理的味道。菜炒的多了认得的元素也会多。
从量能上看,大多数达不到逼孩子阅读到过度的程度,实操起来,揠苗助长没有那么容易发生,更多是高估引导孩子兴趣阅读的投入。
任何技能都是需要时间积累的,阅读技能的调用就像大脑选择用筷子吃饭还是开口等喂饭。大脑学语言本身不需要语文课程的,是个半认半猜到进阶的过程。没有捷径,也不难,就是难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