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的语文,特别是文言文,整整一个单元,多不说,而且稍长。文言文,就要背,背课文,背注视,背翻译,还有理解,诸多的背诵,让学生头都大了。好学生三下五除二,轻松搞定,但背诵特困生,就难了,本生对背诵就充满畏惧,何况还这么长,这么生涩难懂。于是,拖延,拖拉、背不到者逐渐多了起来。再加上初三的时间犹如黄金般宝贵,各科老师齐上阵,语文这种又花时间,又不咋见成效的科目,逐渐被学生遗忘,在见缝插针的初三生活中慢慢移出学生的视野。语文老师本也想抓抓,可背诵不是一两分钟时间就能解决,常常是好不容易守住了一些学生,但收获稀少,背不到者还是背不到,于是干脆不管,干脆利用课堂,放弃其它的学习,专攻背诵,于是哇啦哇啦声中,虽收效甚微,至少安慰了我那份焦灼的心,权且当他们背到而已,于是压缩了讲解的内容,美其名曰,以背为主,充分照顾了学生。唉,语文的学习竟落到如此地步,痛哉哀哉,凉从心起。
背诵不行,时间又不够,于是,只好转移战略。分层教学,分批要求,好的同学,全文背诵,差的同学只背某段某句,于是乎,各有所得,既不耽误好学生的全盘吸收,也照顾了差生的能力,保存了他们对语文的丝丝爱好,还增强了他们的自信,也让语文老师的在他们心目中占有一席之位,不至于语文被他们抛到了九霄云外。唉,曾为自己的这份因材施教而窃喜过,但窃喜之余,竟心生一丝悲凉,作为国文的语文,竟何以落到如此地步,不是学生主动来学,而是我们为了迎合他们,想尽各种方法来学。痛哉哀哉,悲从心起。
背诵不行,其实关键不再是学生不行(除去几个真的背诵不行的人,但毕竟很少很少)。进入初三,老师如穿梭般的走进教室。早上,六点刚过,教室里已是人影晃动,读书声起。老师也不甘示弱,总是敬业的早到,背、默,守几个不会默的,连吃饭都挪到了教室,不顾形象的呼哧呼哧的吃。下课铃声响起,却难看到几个下课的班级,上个老师还未出教室,下堂课的老师已走进了去。中午吃饭更是利落,排队吃饭,10分钟搞定,然后是规定的数学,其次是英语老师的话声想起“早上没默完的过来默,其余做选择题,10分中后交上来”,于是刷刷全换成了英语。10分钟已过,化学老师拿着试卷走了进来,“10分钟,做选择题,交上来”,语言简洁有力,不容拒绝,于是,呼啦啦一片,又全是做化学题,快的,10分钟OK,慢的,遇到点难题目的,那何止是10分钟的事啊。于是一个中午,就这样紧张的渡过,等到想起做语文时,下午上课的铃声又想起,还来不及上厕所,老师一走进教室,于是又憋着上完一节课,然后是连走带跑的冲进厕所,又连跑带走的进了教室。下午放学,说留吧,辅导课的老师总要在天色暗下来才放,总不能让他们还饿着肚子在哪背吧,饿不说,回去的安全也难保证,只好等第二天再说吧,可第二天有开始了重复的故事。学生就像被抽打的陀螺,不停地旋转,哪有时间停下来去静静的背背课文,理解文章的韵味。有的只是交差式的背诵,应付式的过关,所以错字连篇,今天背明天忘的大有人在。唉,痛哉哀哉,痛从心起。
每每想到这些,我不知为我是语文老师而悲哀,还是为学生的这种学习而悲哀,也许,两者兼有。想起自己学这些文章时,老师摇头晃脑的朗读,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的品味,慢慢的读,慢慢的品,多少年过去了,其中的美言美句还是能清晰背出,虽然那时的学习生活没有如此丰富多彩,学生的学习内容没有如此五花八门,教师也没有如此穿梭般的走进教室,可我们多了一份自主的学习空间,多了一份对美文的细细咀嚼,多了一些慢下来,体味生活和好文的耐心,静心,没有浮躁与喧哗,只有静静体味,美哉乐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