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上了不少的课,学了不少的东西。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那些老师甚至是导师们都特别喜欢有意无意的晒他们的幸福婚姻。在我看来,他们似乎在表达着这样一种关系——因为自己优秀,所以婚姻被经营得很幸福。
今天,是我步入婚姻整整二十年的日子。这期间,我常常在想,幸福的婚姻中,遇到对的人和智慧的经营哪个更重要?偏偏,我只看到了第一种。因此,对于身边人的种种“撒狗粮”总是不以为然——你们身在福中、一直被那个对的人呵护着,如何理解身处另一种生活场景中的人的感受呢?还在这里教导我们要如何经营!
然后,我读到了《人间值得》这本书,讲述了日本一位90岁高龄的精神科医生(就是咱们的心理医生)中村恒子的人生故事和处事原则。
没想到,这样一位每天为他人排忧解难、抚慰心灵的乐观的老人,竟然一生没有遇到对的人。丈夫酗酒成性,对家庭没有承担应有的责任与义务,每每酒后还会对恒子和孩子言语相加。文字里的轻描淡写背后不知道隐藏了多少的心酸与无奈。
然而,恒子老师在书中只是写道,“总之,只要活着,人生总会有办法的。能吃饱,能睡好,有一份维持最低限度生活的工作,一定没问题。即使有什么不顺心,也不要太在意。”
比起那些身在福中去教育那些活得不太顺心的人所说的话,恒子这样平平淡淡的话语反而更得我心。
“无论遇到怎么样的环境,都有可能坚定地认为'这就是自己的人生',然后顺其自然地走下去。”
世间哪里有那么多的幸福。
“幸福与不幸福的说法,并无太大意义。不少人对幸福与否的判断标准,往往是通过与人比较,来确定自己的幸福程度。”
幸福,是我这些年来一直在追寻的一个话题。
从哈佛的幸福课,到各种书籍中对幸福的种种描述。所谓“幸福与不幸福的说法并无太大意义”倒是头一次听说。
仔细想想,其实不无道理。我们总想去抓住幸福时刻的感觉,然后,稍微一点点的不顺心,刚刚的幸福就烟消云散了。如此以往,我们就活在了不停的追逐中。
不论是幸福还是快乐,其实就是要不断舍弃“想要得到更多的想法”——想要更多的关注与呵护、想要更多的爱,想要更多的金钱与名利......
“人的一生其实就是要学会一个人的独自生活。没有人100%为你提供帮助,也不会有人整天都关注你”。没有了过分的、对他人的期待,人生哪里来的那么多不幸福与烦恼。
这样看来,我们总是错误的把自己的幸福权交到了别人的手中。
“每个人都有好的地方,也有不足之处。如果只关注好的方面和对方交往,无论是自己还是对方,都会相处得很愉快。”
别人对我们好,有做得好的地方,我们就开开心心的接受并感谢。别人做得不好的地方,那是他的问题,与我无关。
当我们掉进“自己有没有遇到对的那个人”的牛角尖里时,我们就把自己的幸福交给了那个人。他对我们好,我们便是幸福的,反之亦然。
一个人要碰过多少次壁才能学会成长?当一个人觉得自己不那么幸福的时候,幸福并不是一个事实,而只是个想法。
克里希那穆提说:想法是过去经验的累积,是被制约了的。想法基于思考,思考基于记忆。而记忆总是活在过去,并且借助刺激在现在存活。
过去不好的感受与记忆就这样一次次的跳出来,制约着我们的幸福感。被我们允许。
其实,幸福或是不幸福,真的就是只是一种看法而已。何必定义的那样清晰呢?
有人觉得《人间值得》就是一本小小的鸡汤书。其实,生活没有那么复杂,很多道理就是那样的浅显。我们之所以一遍又一遍的看到读到,不就是因为这么简单的道理我们都做不到吗?佛教教诲我们的也同样是浅显的人生哲理,但是我们要花费多久才能去领悟、看透。
谁都有幸福与不幸福的时刻。不开心了,找个人倾诉一下,然后告诉自己,不要太在意,总会过去的;开心了,就专注当下,把让自己开心,甚至就只是平平淡淡的事专注的做下去。
过分的强调幸福感,反而容易丢掉它。
最后,恒子老师的一句话我特别喜欢:“能照亮某个角落就足够了。”也就是说,无须功成名就,只要在自己所在的环境中释放自己的力量就可以了。无论在职场还是家庭,能为周围的人提供温暖的光亮就足够了。
这样的人生,我觉得,就是幸福的了。给予比获得更能让人感受到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