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家会伤人》 武志红 著
1. 每个人只有为自己而活的时候,才是最有力量的。
2. 人老了,自己也会变成小孩。这主要是,他们发现,自己说了算的地方越来越少,结果他们容易变得和孩子一样固执和任性。
3. 挫折帮孩子走出天然自恋。有些孩子则是幸运的,他们离开父母亲人后,在幼儿园或是小学经受挫折、坎坷,得到宝贵的人生经验,知道了自己的位置,懂得了自己要去适应环境而不是环境来适应自己。有些则没有这么幸运,一帆风顺地走下去,自我无限膨胀,但当走到真正的社会中时,自我为中心遭到好不手软的打击,社会环境无情地摧毁了他已经固化的自恋的心理定式。
4. 抑郁情绪来自“丧失”,我们心理世界的任何一部分重要内容的丧失,都会引发或轻或重的忧郁情绪。这种抑郁都不会消失,消失不会发生,发生的是平衡和抵消。
5. 对青春期子女,父母要做到的几点:
(1) 理解孩子的叛逆心理,懂得一定程度的叛逆心理是非常正常的,是孩子走向成长和独立的必然阶段。
(2) 给孩子充分的独立空间。在正常情况下,不必太想“知道孩子在做什么”
(3) 进入青春期后,对父母的崇拜心理会消失大半,孩子变得不再对父母言听计从,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大大下降,父母应做好这种思想准备,明白孩子这种心理转变背后的积极意义。
(4) 不要对孩子偶尔出现的强烈叛逆行为大动干戈,要理解孩子这种行为别后的心理,适当反思是不是对孩子控制得太厉害了。
(5) 不要再把“乖”、“听话”当成优点来看。
(6) 谨防孩子陷入严重的抑郁状态。
6. 给妈妈的建议
(1) 不要渴望彻底了解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只要孩子守住了“好好学习不做坏事”这一底线,就不要总想着去和孩子谈心。
(2) 不要总把眼睛盯在儿女的“问题”上,青春期的孩子自然地会出现许多问题,这是青春期的发展特点决定的。
(3) 尊重孩子的叛逆意愿。假若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发展,给他们充分独立成长空间,他们的叛逆行为自然会消失大半。
(4) 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特别害怕孩子离开你?
(5) 丰富自己的生活。
(6) 改善与丈夫的关系。
7. 自我评价是什么?就是心中的客体关系中,“内在的父母”对“内在的自我”的评价。其基础就是,童年时,父母对我们的评价。
父母分三种:第一种父母是,无论你做什么,他们都批评你;第二种父母是,无论你做什么,他们都忽视你;第三种父母是,无论你做什么,他们都鼓励你。当然,最好的父母是最后一种。
8. 与孩子一起成长。父母,尤其是妈妈,他们自己的成长停滞下来,他们对自己能否适应社会产生了巨大的焦虑,但他们不是通过自己的成长去解决问题,而是将更多地寄托在孩子身上,结果让孩子承受了双倍的压力。
9. 如果孩子没有秘密,那么孩子永远不能长大。如果父母什么都替孩子做主,那么就是在杀死孩子的生命。
10. 他们怕的其实不是失败,而是怕被人否定。
11. 压力太大,会把人压垮。你们不是知识没掌握好,你们是太把考试当回事了。
12. 最重要的是,他活得快乐。
13. 自我实现的语言。如果相信自己行,你最后就能行;如果怀疑自己不行,你就会退步。
14. 进步了可以欣喜,证明自己提高了;倒退了,也可以欣喜,因为得到了经验和教训。
15. 挫折商。经历的多样性比经历的单一性更好。
顺利会帮助一个人形成一个方向的思维,挫折会帮助一个人形成另一个方向的思维。一些考试挫折不仅暴露了我们学习上的弱点,让我们查漏补缺,也可以培养我们的挫折商,这是很重要的心理财富。
16. 生命是不断进行选择的过程,做的选择越多,我们的生命就越丰富多彩,我们相应就越自信。所谓的自信就是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有什么,知道自己真正是一个有价值的人。这种价值感,就源自不断的自我选择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17. 我们生命的过程就是做自己,成为自己的过程。
18. 存在即选择,选择即自由。一个生命的意义在于选择,只有不断地为自己的认识做选择,这个人才算活过。即便是错误的选择,那也意味着自己曾经活过。
19. 当他感受到自己被理解时,自然而然地放弃自己那些极端的行为。
20. 父母能给孩子最宝贵的财富是无条件的爱,而不是“教育”。
21. 最初,我们都是极其自恋的,于是,周围发生的好的事情,我们认为是自己导致的,发生的坏的事情,我们也往自己身上揽。好的父母,会用爱和耐心帮助我们理解,什么是我们该负责的,什么是不该我们负责的。由此,我们慢慢走出这种自恋。
22. 我们要学会承认过去,不和过去的任何事情较劲。
23. 如果是儿子,就要对自己说,爸爸才是妈妈最爱的人,自己不是。如果是女儿,就要对自己说,妈妈才是爸爸最爱的人,自己不是。如果是父亲,就要对女儿说,我爱你,但妈妈才是能陪伴我一生的。如果是母亲,就要对儿子说,我爱你,但爸爸才是能陪伴我一生的。这才是健康家庭之道。
24. 要想营造一个健康的家庭系统,必须将夫妻关系置于家庭中最重要的位置。
我们的文化传统的确有这样的倾向:重亲子关系而不重夫妻关系。就仿佛是,夫妻关系只是完成传宗接代的工具,只是给长辈和晚辈服务的载体。但是,不管你多么敬爱父母,你终究要离开他们,去过你自己的生活。不管你多么爱女儿,他们也终究要离开你,去过自己的生活。
配偶,才是那个真正陪伴你一生的人。
25.父爱和母爱是伟大的,这是整个人类不断繁衍并传递爱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渠道。但是,这远不是说,一个人有了孩子就自动成了好父母。
真爱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我们必须意识到这一点,并不断检讨和反省自己对待孩子的具体方式。“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是一个懒惰的逻辑,是父母们为自己开脱的最佳借口,假若你特别迷信这句话,你对待孩子的方式就一定需要检讨。
26. ·恋爱:与家的最后一步分离 少数时候,一场恋爱会自动拯救一个人,这是爱情为什么被奉为伟大的深层原因。如果特别想得救,我们就必须自己去努力。
“好的父母是‘天赐’的运气,可以让我们有一个好的心理基础。但是,我们生命之所以有价值,就在于我们能做选择。而恋爱,是我们可以选择的机会。
如果我们不把自己全交给潜意识去指挥,而是努力去救自己救恋人,那么我们每一次恋爱都可以成为一个好的治疗机会。” 要想达到这一点,除了要学习无条件的爱,也要学习分离。
27. 恋爱是与家庭分离的最后一步,因为是对亲子关系的深刻复制,所以,恋爱关系也尤其难以“分离”,恋人分手带来的痛不亚于童年时父母与我们的分离。 小时候,妈妈或爸爸经常会狠心离开我们,部分是合理的,如工作、学习,部分是不合理的,如父母离婚,或他们根本就不爱我们等等。不管合理还是不合理,我们都受伤,因为婴儿期的我们不会懂得合理不合理。
恋爱的分离一样具备杀伤力。虽然我们现在懂得了合理不合理,但是,因为恋爱首先是对亲子关系的复制,我们的情感上和童年一样不想理会合理与不合理,我们只看到了一点:“他不要我了,像爸爸一样”、“她不要我了,像妈妈一样”。 ·关系是不可预测的 童年,我们渴望稳定,渴望父母时时刻刻都守在自己身边。现在,我们一样渴望稳定,渴望恋人无时无刻守在自己身边。
但是,如果爸爸妈妈不与我们分离,那么,我们就不能成长。如果恋人不与我们分离,我们也一样不能继续成长。
两个人总是黏在一起,这并不是生命的自然状态和健康状态。 建立一个好的关系非常不容易,因为你永远无法真正左右另一个人——如果你当真接近这个目标了,那么这种关系必然会充斥着恶。
建立关系很难,因为另一个人不可控制;发展理论很容易,因为这完全是你一个人的事情。你知道,只要付出了,就会有结果。你对未来可以预测,但关系却是不可预测的。” ·再亲密的人也是另外一个人 “生命是一个过程,恋爱也尤其是一个过程。”“如果只将恋爱视为一个结果,我就是要占有我的爱人,那么一定会遭遇挫折。” 更重要的是,恋爱不仅是一种治疗,也是一种尝试。 我们在尝试寻找符合自己理想父母形象的对象,我们也在尝试是否与恋人真的合适。不分青红皂白地非要黏在一起,只会增加我们生命的痛苦,只会让我们不断重复童年的错误。对于很多人来说,过去的生命中充满错误,而恋爱是一个修正的机会。我们心里都藏着一个梦想:重复童年的幸福,修正童年的不幸。
无论我们选中的是怎样一个“理想的父母”,那只是我们的投射。或许对方真的非常符合自己理想中的父母形象,但是,对方有过完全不同的生活经历,他也有一套属于他自己的理想父母形象,而你却未必符合。 即使我们一开始以为彼此符合,我们也必定会发现,对方不是我们想象中的人,而是完全不同的另外一个人。
这是生命中最大的教训之一,它告诉我们:你再亲密的人也是另外一个人,是和我们一样重要一样独立的人。如果我们学到这一点,我们就会真正明白,整个世界都是和自己一模一样的独立的人组成的,每个人都同等重要。
27. “恋爱时,有人喜欢找与自己相似的恋人,有人喜欢找与自己相异的恋人。找与自己相似的,还是找相异的恋人,这取决于我们的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一致程度。 研究表明,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一致程度比较高的人,喜欢找与自己相似的恋人,而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一致程度较低的人,喜欢找与自己相异的恋人。可以说,我们找恋人,都是在找自己的理想自我。
不过,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一致程度较低的人,很容易会感觉到,实现自己的理想自我太难了。那么,找一个与自己的理想自我相符合的人,与自己日夜厮守,甚至从身体到心灵上都融为一体,就好像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自我一样。也因此,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差异较大的人,很容易产生迷恋。
然而,他们迷恋的不是真实的恋人,而是自己投射到恋人身上的“理想自我”这个幻象。除非他们自己的心灵成长了,自己缩小了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差距,否则,他们还会接二连三地陷入一个又一个迷恋式的恋爱,而且选择的恋人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