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踢每天会收到很多情感咨询,有一个大类,可以概括为“知易行难”。听过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仿佛成了很多人在情感困扰中的魔咒。
前几天,踢踢在知乎上看到一个问题:“年轻人有哪些典型的幼稚病”。一位叫“毛豆”的作者,提供了很棒的回答,关于爱情和婚姻,也关于自我和人生。
今天分享给大家,希望会有所帮助。希望你发愿并且行动,成为更好的爱人。
作者 / 毛豆
本文已获作者授权
来源 / 知乎:毛豆
公众号 /厨房里的心理咖(KitchenPsy)
在我婚姻的前几年,饱受冷暴力的困扰,而我是施暴者。
有一次,老公因为一点小事惹我生气以后,我决定在接下来的一天里不和他说话。
我待在一个房间,他跟随我到那个房间,我又换到另一个房间,从他身边走过时当他根本不存在。最后我在卧室的床上心乱如麻但表情木然地看电脑时,余光里看到他坐在卧室窗边的一盆绿植旁的背影从呆坐到轻轻起伏到压抑地颤抖。
他后来流着泪告诉我,我们好的时候他感觉特别幸福,但是一旦他有什么做的或者说的让我不满意,我生气的时候,他就感觉到被我完全地抛弃了。
那之后不久我参加了一个心理学的工作坊,带领人是一位近90多岁的加拿大家庭治疗师。
她可以无视主办方准备的沙发站着讲一天的课,也会干脆直接地拒绝下课时学员随机合影的要求,理由是她需要休息。她说,前几天路过台湾时买了很多书,但是没有时间看,只好等到老了再读。
几天下来我被老太太精准的同理心、健康的自我价值感和高度的一致性深深折服。最后一天的提问环节,我鼓起勇气争取到了一个提问的机会,我的问题被一句一句完整地翻译给她听:
”我说我有一个非常困扰我的问题,就是当我和我先生发生冲突的时候,我总是用冷暴力的方式去惩罚他,我已经意识到这样的沟通方式对他造成了深深的伤害,而他是这个世界上我最不愿意去伤害的人。
我又说起小时候被妈妈忽略的经历,妈妈喜欢打麻将,经常半夜才回到家,而我就一直等到她的脚步声出现在楼道里才能睡觉;有一年我把我的生日愿望郑重地写在家里的台历上想让妈妈看到:希望妈妈再也不要打麻将了。
我说我觉得小时候被忽视的经历让我在自己的亲密关系中缺乏安全感所以会用这种不健康的沟通模式来应对......我说我特别特别不想伤害我先生,可是当情绪上来的时候真的无法控制自己,这真的很困扰我,我该怎么办?”
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老太太一言未发,待翻译翻完最后一句话时,她说:“你当然可以控制自己,只要你想,并没有一支枪在那里抵着你。Next one.”
然后她就不理我了!!!转头去回答下一个问题了。
Boing! 当我从震惊中清醒过来后我意识到我刚刚听到一句极度深刻的话,一个新的世界即将由此展现。
一个年轻人未必幼稚,但是一个幼稚的人心里一定住着一个没有力量的小孩。
我甚至能清楚地感知到听到老太太那句话的一刻,我心里的那个原本双手抱膝耷拉着头蜷缩着坐在角落里的小孩,猛然间抬起了头。那个心里从某个年纪就被冻住的、从此不再长大的小孩,在那个瞬间被现在已成年的我看见。
奈良美智有一个作品《来自您童年的小狗》,呈现的是三只踩着高跷的小狗围着一个饭碗走圈的卖艺场景。
那些闭着眼不断流泪的狗,那种欲言又止的受伤神情,跟纯粹的可爱很不一样。当问及为何经常描绘小狗,奈良美智说:“小狗温驯服从的特点,不幸地令他联想到儿童。”
儿童的敏感脆弱在面对成人世界时的无力感,往往演变为成年期的各种防御机制 - 除了极少数的幸运儿,不设防的心灵无法完整而清晰地存活下来:
超理性(故作成熟):通过滥用概念或沉浸在一种不合逻辑的行为理论中,而不必面对自己的感受;
转被动为主动(冷暴力): “你不能抛弃我;我先抛弃你!”,我控制自己的受害;
戏剧化(作):在言谈中注入大量情绪以缓解未被注意的冲突;
幽默: 用开玩笑的方式来避免痛苦的感受......
理想化: 过于看重某人,为了不体验到失望或减轻因为自己的缺陷而引起的羞愧感......
绝大部分防御机制的使用都可以表现为适应性或不适应性。儿童、青少年、年轻人、成年人,纤弱的自我力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缓慢地不断加强。
如果没有意外,我们几乎会自然地学会一个成人应该具备的捍卫自己精神领地的能力,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这几乎就等于心理的健康。
但是,不幸的是,有一些人,由于成长的道路坎坷(逆境对于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无法被比较),使得他们在成年后还持续地使用早年学到的低级而落后(但曾经在某一阶段保护了他们)的防御方式。
这使得他们的内在小孩仿佛被冻住一般,无法学会更加高级而先进的手段,进而一生处在内心的角力与挣扎中。
换言之,一个人使用哪些防御机制,直接呈现了这个人的人格强度、稳定度和成熟度,笼统地说就是心理健康程度。
情感的关闭就像呼吸一样,人们通常不会意识到这些调节机制,但事实上人们也可以有目的地掌控这些调节机制。觉察,就是有和没有中间的一扇门。
觉察,在心里的小孩和成年的我之间穿梭往复,它让内在小孩的纤弱被看见,被给予机会用成年我的知识、理性、意愿和决心去暖化她、营养她、强壮她。
“我当然可以控制自己,只要我想。并没有一支枪在那里抵着我。” 我反复回放这句话。必须承认,这句话之于那时的我是一个接近真理的发现——原来我是有力量的,原来我就是力量。
之后我和老公分享了我在工作坊上的领悟,我跟他说,我意识到了我的问题,可这依然对我来说是很困难的事,我需要你的帮助。
我俩那天聊了很多,我小时候的事,他小时候的事,说了很多。我们也在“和平时刻”想了很多办法怎么在“战时”去及时“踩刹车”、有技巧地“抛橄榄枝”。
比如,无论我表现得多么歇斯底里、不可理喻,不要用语言去说服我,就紧紧地抱着我不撒手;
比如,我生气的时候去看看写在纸条上的老太太的这句话;
比如,我们家书柜上的一对小企鹅,如果我生气了,我就把他们背靠背摆着,那么这会儿就先不要理我;
如果我理智一点了愿意沟通了,我就主动把企鹅再摆成面对面,这会儿老公可以来找我谈......看起来很笨拙是不是?但是真的有效。
虽然还是会有有冲突的时候,但是我的“迁善”能力,真是变得越来越强。
有时候遇到生气的事情会有意识忍一下,忍不了了会去告诉他我的感受;更多时候是忍一下,后来就忘记了!冷暴力几乎绝迹。
再后来,连吵架都快绝迹了,争执都是以年为单位发生。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享受两个人的关系和共同面对生活中的问题间悄悄溜走。
下面这段话是去年他生日之际,我写下的:
前不久有一天我俩在海边散步的时候,现在怎么也想不起当时在说什么话题了,好像是一个很搞笑的事情,但是我记得那一刻忽然有一个觉察,就是自己非常地开心。
我问他:刚才你开心吗?他说:开心啊!我说:为什么我觉得那么开心?
如果有人这会儿拦住我问:你们婚姻里最开心的一刻是什么时候?我会说“就是刚才那一刻”
可是,这是我们已经在一起十几年以后、说过那么多话、尤其最近一年基本上每天都在一起、生活平静细碎、每天经历都差不多的日子之后,为什么我们还有那么多话可说?为什么我还会有这么开心的感觉?
而最近几年,我更看到了夫妻共同精神成长的可能性。
在“关系中不做错的事情”这种保健因素之外,他开始做一些诸如“表达欣赏”、“自我暴露”、“更愿意接受对方影响”等对夫妻关系起成长因素的事情。比如说:
-- 在我无原则地吹捧和欣赏他这么多年之后,他开始可以无障碍地、自然而直接地夸奖我了
-- 过生日的时候,不再纠结送什么礼物,会悉心地给我选生日卡片,练习把感受用文字倾诉出来
-- 愿意了解那些帮助伴侣成长的功课,会去实践、和我讨论
-- 更愿意在公开场合表达自己
-- 越来越承认心理学的价值和意义,经常用我给他讲过的理论去解释和预测现实,虽然偶尔会造作地表示赞美(一拍大腿说):又让你们这些做实验不严谨的家伙说对啦!
-- 讨论问题的时候,努力去解释他观点背后的想法和感受,而非之前用“没有原因/没有什么感受”来回避他不擅长的话题
-- 愿意接受我的影响去尝试一些之前不感兴趣的事,竟然和我一起办了瑜伽卡!
……
他的改变毫无疑问地也给我带来很多积极的变化。
我更加稳定、有更高的自我价值,更加不在意付出之后的回报,他对我的相信也让我更相信自己,对知识更加有亲近感,更看重自己的兴趣和做事的意义,更敢梦想……让我更爱自己。
好像已经变成一个习惯,每年老公过生日的时候,都想为他写上一篇。今年的主题我想了一下,应该是“感谢你愿意尝试改变的发愿”。
即使懵懂、做作、笨拙的发愿也能帮助我们超越自己的极限。如果不是发愿,我们恐怕永远意识不到自己的麻木、狭隘,而限制了自己和这个世界本来存在的诸多可能性。
过去一年,我最高兴看到的,不是他对我更好了,而是他成为了更好的、更自在的自己!
原本只想简单分享一下自己"幼稚病"的回答,不小心写了三个小时。
交叉来看当年自己走过的心路历程以及写给老公的生日寄语,很感恩他当年没有放弃我这个幼稚病“病人”,帮助我变好,而在很多年后让我有能力帮助他变得更好,进而又有能力帮我变得更好去帮助他变得更好。
最后也把这句话送给大家,也继续自勉:
“感谢你愿意尝试改变的发愿”
即使懵懂、做作、笨拙的发愿也能帮助我们超越自己的极限。如果不是发愿,我们恐怕永远意识不到自己的麻木、狭隘,而限制了自己和这个世界本来存在的诸多可能性。
“你当然可以控制自己,只要你想,并没有一支枪在那里抵着你”。
编辑 | 雪七
图片 |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