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条橙》是一部幻想小说。一个生活在英国未来社会的问题少年,由于青春期躁动走上犯罪道路,后受到社会制裁,被剥夺自由意志。经过思考与改造,他重新融入社会,意识到自己不过是上帝手中的一只发条橙,本书对青春迷失的写照在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导演库布里克改编的同名电影虽遭禁数十年,却早已在世界各地被奉为青春影片的经典。在现代小说史上,《发条橙》令人联想到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和纳博科夫的《洛丽塔》———在阴郁的论调中充满青春肉感的色泽和汁液,俚语的活力和狂躁的动感。
《发条橙》是一部以精神暴力治愈“施暴欲”的小说。
精神上的施暴总是悄无声息,有彻底摧毁人的威力。毛姆的一篇文章中讲述了这样的故事:一个穷小子爱上了一个富家小姐,为了她甚至不惜违背道德,触犯法律去盗窃,最终入狱。富家小姐极为感动,在他出狱后表示要嫁给他,但是他拒绝了,原因很简单,他已经丧失了爱的能力。他在寂寞的牢房里不断温习爱情,想念爱人,最终漫长的孤独磨平了所有爱和激情,精神暴力剥夺了他爱的能力——这里的精神暴力是漫长的寂寞和满足不了的爱欲。在《发条橙》中,渴望刺激的艾利克斯好似渴望爱情的穷小子,追求欲望的满足,甚至不惜以暴力的手段,通过犯罪的方式达成,经历了被朋友被批判,进入监狱,进行非人的“治疗”,被家人抛弃,出狱被迫害,自杀未遂……最终极度的痛苦磨平了艾利克斯的“施暴欲”,他感觉自己“被治愈”了。讽刺的是,艾利克斯或许既没有懂事,也没有长大,他只是被剥夺了犯罪的能力,就好像毛姆小说中被剥夺了爱的穷小子,心有余而力不足,他被精神暴力摧毁了施暴的能力——这里的精神暴力是意志的摧残和思想的践踏。青少年不懂事又冲动,他们去作奸犯科,去追求极度刺激,周而复始,如同巨人手中又脏又臭的甜橙。对于身体健硕,精神饱满,思想却肮脏不堪的青少年,他们可以在虚幻的世界里先尝尝这暴力带来的“痛苦”。《发条橙》是一剂疗效恰到好处的精神暴力良药,不可多得的治愈系小说。
《发条橙》是一部让人在黑暗中得到救赎的小说。
救赎不是成就一个人的过程。有几个落魄者能和“当幸福来敲门”的男主一样顶尖的企业工作?有几个囚犯能像“肖申克的救赎”的男主一样逃离黑暗的监狱?有几个人能像“死亡诗社”的孩子一样遇到心灵的船长?救赎,谈何容易?大多数的人只是平凡的生活,接受残酷的现实,百无聊赖的生活。救赎不是可歌可泣,轰轰烈烈,而是平静如水,耐人寻味。救赎是失败的人脸上不曾丧失的微笑,救赎是迷途的人继续前行的脚步,救赎是平庸的人一如既往对生活的热爱。救赎是让一个人了解社会,接受自己的过程。对于《发条橙》中的艾利克斯,从进入监狱开始,故事情节一波三折,高潮迭起,好似作者有意让艾利克斯接受黑暗的洗礼,在备受折磨和困苦之后,艾利克斯终于发现,“青春必须逝去,不过是动物习性的演绎而已。”“等我有了儿子,一旦他长大懂事,就要把这一切告诉他。但我知道他不会懂事的,压根不愿意去懂事”“那是一项新任务,是我要着手进行的,翻开新的篇章”。自我的觉醒是黑暗给于他的救赎。浪子回头,迷途知返,经历过放荡和迷途的人很少会再踏上相同的道路。比起用善心去救赎一个人,用黑暗救赎一个人更有说服力,而且这种救赎可以让人脱胎换骨。
《发条橙》治愈了我
看完小说后我感到异常平静,是因为它太过于真实了,人生百态,归于常态。在施暴与受难之间,在怨恨和宽恕之间,在沦陷和救赎之间,没有一个临界点。《发条橙》中有个情节让我印象深刻,就是艾利克斯无处可去,被作家收留,他曾经迫害暴打这个作家,还强暴了他妻子致其死亡,作家收留他的时候没有认出艾利克斯来,只是觉得他的处境很可怜。艾利克斯为了能有一个避风港也没有告诉这个作家。当艾利克斯自杀不成却沦为受害者时,这个作家认出他,“叫嚣着要喝他的血,狂热地要刺他一刀。”这个情节非常有意思,不禁让我思考:当艾利克斯饱受苦难,已经不是原来那个暴力狂的时候,曾经受到他迫害的人是否应该原谅他呢?当他也饱受暴力摧残,成为无家可归的受害者,曾经受到他迫害的人是否应该同情他呢?这个作家愿意对一个陌生的可怜人伸出援手,却不愿意原谅一个已经饱受摧残的仇人,这就是人性的弱点。不仅仅冲动的青少年像发条橙,社会上每一个人都像“发条橙”。作家,警察,艾利克斯的朋友,“人格改造”的医生和护士,他们都被人性的弱点这只大手控制,甚至以“正义”为借口,做溟灭人性的事情,各型各色的人演绎出这个“对错模糊”的世界,谁都不能扮演公正的法官,谁也不能站在上帝的视角俯视,但我们可以更加了解社会,接受自己,容纳他人,从而成为生活的智者,而非被人性的弱点所愚弄。
我想这就是《发条橙》传达给我们的深刻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