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偶像剧很流行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女同学都在讨论《流星花园》,从大城市到偏远农村,可能很少例外。之后的几年,可以说每年都有比较火的吧,像《薰衣草》《天国的嫁衣》这样悲悲戚戚的,也有《命中注定我爱你》《恶作剧之吻》这样的经典。再后来就是《我可能不会爱你》属于大龄女性的现实童话了。也是奇怪,好像总有编剧跟着我这样年龄的人一样,无论什么时间段都有对应的台剧出现,像最近这部《荼靡》,它走出了轻熟女程又青恋爱的窠臼,讲了一个女性面临婚姻事业选择的两难境地。
虽然这部剧评价挺高(豆瓣8.6分),但我看完后只觉得很一般。剧情贫血、人物干瘪,连结局都像是学生哥不切实际的幻想。
首先剧情硬伤。女主郑如薇在台北一个方便面公司上班,过着排队等升职的生活。转折点出现在她与男友都得到了去上海就职的机会,薪水翻番。但就在两个人畅想未来五年就能买房的美好生活时,男友父亲被车撞倒导致无法自理,男友无法丢下父亲去上海打拼。郑如薇的人生A/B方案就这样出现了。电视剧把选择去上海和选择留下两种生活穿插演。去了上海的A方案,是高升、分手、成为富婆但趋势是孤独终老;留在台北的B方案,是失业或临时工、生育、家庭矛盾趋势是濒临离婚。这俗而又俗多见不怪的情节,显然是对生活缺少体验而强加真实感的结果,就像是一篇高中生写成年人的习作,满剧的不懂装懂,教人“拒绝牺牲、认识平凡”这些自以为充满人生教义实则老生常谈的议题。情节的硬伤就在于设置的障碍其实很容易克服,却被主人公无限地放大,成为过不去的坎,完全没有生活的合理性。像郑如薇要生产的这天晚上,小姑子割腕自杀,全家人于是集体失忆郑如薇要生孩子这件事,全部人扔下羊水破了的郑如薇送小姑子去医院了。我就纳闷了,难道生孩子不也是去医院吗?不能两个人一起送去医院吗?车不够大?我的常识在嘲笑我自己。这种情节构建起来的B方案,无论多想营造牺牲成了负担、牺牲得不到尊重、这个选择是个错误的氛围,也实在无法让我产生同感,只觉得弱智。相反,一个非常艰巨的工作难题——消费者食用方便面以后食物中毒,公司产品全面滞销,而方案A中的郑如薇竟然在网上发一篇鸡汤文章,危机攻关就成功了,就搞定了!所以说,偶像剧的编剧实在是不适合写生活或职场,幻想太多、问题复杂化而解决方式却简单化。
其次就是男主角的设置了。在偶像剧里大行其道的“孝顺、浪漫、有才”特质,在这部想讲一讲女性生活的剧里成了毫不加分的“怯懦、封闭、狭隘”,台湾男生特有的温柔气质在本剧所营造出来的现实生活洪流中简直就成了灾难。B方案里,老婆辞职照顾家庭,男主虽勤恳养家却不知哪来的闲情生出许多愁苦,找了了美女当“树洞”来倾吐“心事”;A方案里,男主与女主分手,找了个可以照顾父亲的女生当老婆。这样的情节设置,却要树立男主一个光芒的形象,只能说实在是有心无力。
最后的结局,B方案里,男主拒绝婚外的诱惑,与郑如薇庆祝结婚五周年,并重开建筑事务所走上共同奋斗的道路;A方案里,成了富婆的郑如薇回到台北找男主叙旧情不成,于是听从上海旧情人的召唤到非洲与其共同走上献爱心的道路。最后那幕镜头里大红嘴唇笑成上弦月、两眼笑成下弦月的脸似乎想表达出什么方案都会有好结局,却实在是没有说服力。而回过去看,既然哪一个选择都是美好的,那之前是在纠结什么?哪一个选择都有其理由,留在台北是义气但不代表就要放弃事业的追求,远去上海是追求也不代表要放弃尽孝。这种结局设置并不能说明哪个方案都有其幸福的出口,因为这道理是每一个号称“走好每一步”的生活斗士都明白的事实。而只是证明了前面所有在生活里的挣扎都是纸上谈兵、给不了观众有效的启示。
人生的道路漫漫长,人生的选择也繁杂多,两难的境地总会有,如果非要把婚姻和事业两个其实没有不同戴天之仇的事情对立起来,搞到非此即彼的地步,在戏剧这种载体特有的夸张里不是不可以,但起码情节要经得起推敲。不同的选择当然会带来不同的生活,如果非要把两种选择不分彼此都描述成美好结局,在戏剧这种虚构的背景下当然是让人喜闻乐见,但至少要虚构的情节有真实的痛苦、认真的挣扎和细腻的心路变化。可惜,这些在这部剧里统统没有,只有不费心思想出的一些冲突和想当然的处理方式。看完这每集80分钟的6集剧,只后悔又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在这无病而强作愁的故事里。
当然,这不是烂片,这只是精心包装的内涵不足的一部剧而已,让一些还在“畅想”未来而不是“走进”未来的人继续感叹“我只是想稍微不平凡一点而已”,在虚构出的自以为天大的挫折里满足一个在想象里奋斗的心灵,继而告诫自己“你的牺牲并不能换来尊重”,却不知完全不是这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