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乖巧懂事,能分担一些家务事?然而,据目前独生子女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我国90%的独生子女从未做过或很少做家务劳动,孩子平均每天只有0.2小时的劳动时间。
作为80后独生子女的典型代表,我最不擅长的恐怕就是家务吧。结婚前,我很是认真地向先生坦白了这一大缺点:从小被极其能干的父母宠着长大的,在家十指不沾阳春水。当然,潜台词是婚后也别指望我操持家务。家务最终落到谁的头上,关键是看谁懒得过谁或者谁更爱对方一点,所以,婚后大多数家务,都落在了爱好整洁的先生头上。但是,随着先生的工作越来越忙,最终演变成平时攒着、周末集中处理的家务节奏。
后来,我意外怀孕了,爸妈赶来照顾我。心疼我们的妈妈爸爸几乎包揽了所有家务,我依然全副心力都放在工作上,宝贝出生不到四个月,单位告急,我又匆匆返回岗位,哺乳期一结束,人口普查全面开展,作为具体负责的我自然经常加班加点早出晚归,之后是周末的攻读研究生,几乎没有陪伴家人的时间。慢慢的,当我都习惯了孩子自己会长大的日子时,我悲伤地发现,由于我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太少,孩子与我实在谈不上亲近,这使我痛定思痛,开始反思工作与生活的关系起来。
纠结再三,下定决心让妈妈早点休息回老家颐享天年,谢绝婆婆来带孩子的建议,我和先生自己带孩子。于是,日子过得打仗似的:早上花双倍的时间催促孩子起床洗漱吃饭、准备好水杯和当天的课程用具、送他上学,然后飞车赶到单位投入到饱和的工作中去,孩子放学后到托管班写作业、吃晚饭,我们在各自食堂随便吃一点就赶回家接孩子,洗漱、讲故事、哄睡觉,等孩子睡着了,还要抓紧一点时间加一会儿班……一天24小时,每一刻都崩得紧紧地,周末两个人错开加班时间,挖空心思带孩子各种玩、各处玩,生怕孩子因为父母太忙而失去了童年。但只要遇到一点点意外,比如我或先生出一个差,这一切都乱了套,漏洞百出,常常左支右绌。
这段时间,我和先生先后调整了岗位,岗位变动带来的压力是巨大的;同时,好动的孩子在学校经常犯错误,为此我们没少挨老师、“受害者”父母的批评和埋怨;身心巨大的疲累几乎压得我喘不过气来,心情一度十分抑郁。那段时间特别容易哭,看电视剧、小说中的悲欢离合会哭,看一篇普通的心情散记也会触动伤心处、泪流满面。
直到有一天,看到一篇文章,大意是有烟火味的家庭才培养的出好孩子。文章中说,有一次,作者请朋友来家里玩,回去晚了,作者的妈妈留小伙子吃饭,小伙子吃了一口突然感叹到:原来这就是妈妈的味道啊。原来,作者的朋友家里几乎不开伙,日常吃饭都靠外卖和下馆子。且不论文章关于做饭与孩子成才的关联性是否成立,但我只要一想到,孩子有一天也会感叹,“原来这就是妈妈的味道”时,我就心酸的直掉眼泪。
是的,直到孩子快九岁了,我才开始学习下厨。虽然从未摆弄过厨房,但是从小看妈妈各种做菜,也算耳濡目睹,有点基础吧。对着菜谱一一尝试,从学习步骤到逐一实践,从掌握不好火候只敢水煮到开始红烧、炒菜,从放盐多少要靠尝味道到按量下料心中有数……慢慢的,我找了做菜的感觉,调整顺手的炊具、添置喜欢的调味料,每周末,和孩子一起选择新的菜式,一起下厨1-2次,看到在厨房进进出出帮我拿东西递抹布的小小身影,看到先生每次都吃完最后一口饭菜时,我就感到一种的新的巨大的成就感。原来,无关果腹的下厨,是这般的开心~~~
一起收拾完桌子,将碗筷交给洗碗机,身体的疲惫却伴随着精神上的轻松愉悦,我惊奇的发现,以往紧绷的神经竟然被抚平了。原来,做菜的时候,必须高度的专注对待手上的菜品,无论是白嫩的鸡翅、翠绿的青菜、娇嫩的豆腐、火辣辣的生姜、黄酒酱油、糖盐还是蘑菇精,都时刻提醒你,要掌握火候、拿捏分寸、张弛有度。正是这种强制的专注,使我从工作的专注中、焦虑的专注中解脱出来。
把精力集中在手尖上的那一刻的感觉,让我觉得自己真正的活着。别以为做菜是件很简单的重复劳动,事实上做一道菜的难度并不高,可是同时要做好几道菜的难度,却真正考验人的统筹能力,有炒菜也要有炖汤,有红烧也要有凉菜,都需要提前考虑好,心中反复酝酿着那些步骤,穿插着各道菜的各个步骤。有点像一种智力测试题:要把不同颜色的火车,分别运送到同样颜色的车站,这期间你需要不断的调度每一辆火车的铁轨接驳点,稍有不慎就会走错。当我把全副心神,都放在了做好眼下这道菜的时候,我发现我已经完全忘记了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我所收获的是真正的放松。原来,生活一直都离不开烟火味啊!
人生,想要走的更加长久,不能一味的奋勇前进,很多时候,需要我们停下来审视自我,换个角度重新出发说不定效果会更好。所以,朋友们,定期挪一挪你的家庭布置吧,定期审视一下你的工作方式工作思路吧,定期学习一些新东西新领域,每周记得打扫卫生和做一些喜欢吃的菜……慢慢积累,你一定会发现一个全新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