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问题》

在微博中看到一篇关于当代有名的翻译者张卜天的文章介绍,他是一位非常有追求的译者。在那篇文章中看到了这本《大问题》的哲学书。

作为一本哲学领域的入门书籍,而我又只是一个对哲学非常感兴趣的小读者,这本书看上去非常适合我来读。

事实确实如此。

此书看到第一章结束我已经开始思考之前看的那些哲学书的意义了。

也就是仅仅在第一章的内容中已经带给了我一些震撼。

这本书带我系统的感受以哲学这门学科。

哲学也细分为许多领域:形而上学、伦理学、认识论、逻辑、宗教哲学、政治和美学。


形而上学是关于实在以及万物最终本性的理论。其目标是形成一种关于宇宙的全面而整体的世界观。


伦理学是对善恶对错的研究,对“好的生活”的寻求,以及对道德原理和准则的辩护。


认识论是对知识的研究。


逻辑是对合理思维和好的认证形式结构的研究。


宗教哲学是对宗教、宗教的本质、神圣事物的本质以及相信(或不相信)上帝存在的各种理由的哲学探究。


政治哲学是对社会和国家的基础与本质的研究,试图构想出理想社会的样子,并在我们自己的社会中实践某些观念和改革以更好地达到这个目标。


美学是对艺术的本质以及艺术体验的研究,包括对“美”、“表现”等概念的理解。


相信一种东西不是哲学,相信这种东西的理由才是一个人的哲学。

哲学背负着用简单、明了有说服力的材料论证自己观点的使命。

在书本的第一章作者列出了十六个典型的哲学问题,第一个问题都会让读者思考各种类型的哲学问题并表达出自己的观点。

事实上这些问题非常值得经常拿来回顾与思考,并在不同的时期尝试给出不同的答案并且每次均将这些答案记录下来,然后进行对比,这个过程其实就是自己的哲学观不断改变与塑造的过程。

这也印证了作者在前文中所说的“比你的相信的东西更重要的是理由,因为你的哲学正是从你相信某种东西的理由开始展开的”。

----------------------以下2017年6月5号-----------------

本书的第二章讲述生活的意义。

许多时候我们也会问自己这样的问题:生活的意义是什么?

就像许多人都会有自己的回答一样,哲学家们也在为这个问题争论不已,并且目前也并没有达成共识,或许这个问题本身就是有着许多的理解。

书中开始就反问到“意义的意义是什么?”

如果是有明确的定义,那这里所说和生活的意义或许就比较容易达成共识。

而这个问题无法明确的时候,不仅生活的意义是什么,这样的问题无法解答,甚至就连太阳存在的意义以及空气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也无法回答了。

生活是一次投资、生活是与周围的环境建立融洽的关系、生活是让自己功成名就、生活是延续生命.......这些不同的追求传达出不同群体所认为的生活的意义。

“没有经过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在我们不去想这个问题时候生活也是照常可以一日三餐,每天重复着同样的事情安祥终老。

我们在想这个问题的时候并不意味着一定就能比不去过问的时候过的要好,而我们就是好奇的去想“生活的意义是什么”

哲学中永远都离不开的话题中一定包含着上帝吧。

不管是否相信上帝真的存在,哲学家们都要对这个话题进行讨论。

几千年来有许多学者尝试用各种方法来论证上帝存在与否。

而关于上帝是什么却没有给出明确的说法。

对于我这样一个不相信上帝存在的人来说,和一个坚信上帝存在的人谈话,我就会一定问清楚一个问题:上帝是什么?然后再来回答上帝是否存在。

如果上帝就是那个赐予我生命,照料我成长,永远关心着我的人,那上帝就是母亲;

如果上帝就是那个用心呵护着我,教会我独立与担当,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人,那上帝就是父亲;

如果上帝就是那个教我明辨是非,传道授业,让我学会独立思考之人,那上帝就是老师。

而那些坚信上帝存在的人,是否能给我一个明确的定义,上帝在你的生活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

帕斯卡赌注曾经这样论述其对于上帝的信仰:


或者    如果上帝存在 如果上帝不存在


我们信仰  永恒的报偿  失去了几次享乐机会,但通过祈祷得到启示


我们不信仰 永恒的惩罚  不会有问题,并且经历一些好时光


从这样一个赌注中来看他选择相信上帝存在仅仅是因为永恒的惩罚与失去几次享乐机会但通过祈祷可得到启示这样收益的不对等。

但并没有回答是帝是否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讨论这个世界的实在性。

日常生活中的东西什么是真实的?

是此刻正在用来敲字的电脑还是心中所想的这个字符?是今天早上的梦还是晚饭吃的饱饱的面条?

如果以我们能否看见或感知来评判是物是否是真实的,那每个人给出的答案又将是不一致的。

对于一个天生就没有听觉的人来说,人们与其谈论音乐是没有意义的,他是感觉不到的;

对于一人天生看不见东西的人来说,与其谈论阳光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他也是感觉不到的;

同样的,对于很久以前的人来说,与其谈论电脑互联网这些东西也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他们从来没有理解过,很可能也理解不了这样的东西。

那我们生活的世界中什么是实在的?

这里有过形而上学的解释、有过唯心论、有过目的论。

柏拉图曾经用洞中人的故事说明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洞中世界只能看到的光影,但有一天有个挣脱了桎棝,转身看到了洞外面的世界,发现以前所深信的东西只是虚假的幻影,洞外面的火源与阳光才是真实的世界,这就是我们这个世界中的知识,但那个人是会选择朝向洞口的方向走出去呢?还是会选择对其视而不见,继续留存洞中的世界?

篇末文中说,

哲学都是艰苦的思索,想像是它的伴侣而不是它的替代品。观点的相互宽容的确是一种美德,但是当它只是懒惰的漠不关心或大多数人维护自己思想时的战战兢兢时,情况却并非如此。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他真正的意思是,“理解你自己和你的思想,为了对它们有十足的把握而批评它们”。你对实在的思考并不只是“你的观点”,它也是你生活的方式,你所做的一切事情的基础。一种未经表达、未经考察和未经论证的浅薄的基础是没有保障的。

接触哲学只是试着对生活开始思考的开始,有许多难以理解,难以辨析的事情或许我人终其一生都无法得到一个答案,那么接触哲学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没有哲学我依旧可以像我祖祖辈辈那样活着,那哲学带给我的又是什么呢?

这就是生活的意义?

这就是我感受到的这个真实的世界,何为实在?

“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会是这样一场相识的答案吗?

--------------------2017年6月6日更新-------------

哲学的问题总是晦涩难懂。

书目的第五章对真理的追寻进行了探讨。

到底什么是真理?也是哲学家们争论不休的一个话题并在历史上形成了许多鲜明的见解。

我们来想一下那些看不见的东西是真理吗?

对于“1+1=2”这样的事情它是不是真理?我们如何能够证明它?

电子这个东西是不是存在?有人见过它吗?这只是科学家们为了研究我们所处的世界假想出来的概念而赋予其某些性质吗?

针对哲学上的真理可能有哪些类型,历史上形成了两种哲学派别,它们通常被称为唯理论和经验论。

唯理论相信人的理性可以对最基本的哲学问题提供最终的解答,而且这些解答都将是必然真理。

经验论则主张知识都来源于经验。

对于真理探讨这一章节我理解的内容比较少,以前好像是没有怎么接触过这样的概念。

因此,这里借用书中的一句话来作个结吧

我们也许会拥有一种强大的洞察力或神秘的眼光,也可能哪一天会突然得到启示或在感情上受到触动,但我们的思想还需要更多的东西:它需要理由,需要说得清楚,需要发展成一套关于这些洞察力、眼光、启示或感情的系统性理解。

这就是真理。

-------------------------2017年6月7日---------------

书本的第六章讲述了自我。

读完这一章,此刻合上书本想象着这样一个问题“此刻到底是谁在使用着我手中的电脑写下这些东西?”

哪个自我是我?

是这个身体的自我还是意识的自我?心与身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

当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的时候,关于对自我认知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对于自我的认知从身体的自我与意识的自我到跳出这个二元的选项,将自我放置在所处的社会群体之中来分析,此时的自我才存在意义。

怎样证明我是我呢?

是拥有我所有的记忆还是有我的这幅躯体与容貌?当我带着所有的记忆变成另外的样子,变成一只鸟一只蝴蝶,我该如何让别人相信我是我呢?或者我的身体依旧在这里,但是内心的想法全部变了,或者因为某种原因完全失忆记不起以前的所有东西了,那对于以前的那些朋友来说我还是我吗?

让-保罗萨特认为自我存在于未来之中,它是我们试图把自己变成某种东西时的目标所向。因此对于自我的理解似乎没有尽头,当我们试图理解自我的时候,会从过去的自我中拾起细小的事件,这些事件被认为与当下的自我有重大的关联,然而在当时这种关联可能并不存在。就像一名医生在理解自我时可能会带上小时候自己生病而被医生治好的经历,而如果这名医生此刻不是医生而是一名军人,那他在描述自我的时候可能会带上小时候被军人解救的经历。因此对于自我的评价是会随着人的变化而变化的状态,直至自我生命的终结。

关于心与身问题的看法现在大致分为三种类型:分别为行为主义、同一性理论和功能主义。

行为主义认为“精神的”东西是以某种方式去行动的模式或倾向。比如我们紧张这种精神活动就会使我们有做某些小动作来减轻紧张的倾向,比如咽口水或反复的摩擦手掌等。

同一性理论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密不可分,我们精神的活动表现为身体中不同的电流活动,即精神活动与身体表象的特征变化可以同时描述同一事物,这种描述只是从不同的方面来进行。再比如说水和H2O这个两个概念的时候,有过基础化学知识的人都会知道这里所描述的其实是同一种东西,只是用了不同的表达形式。

功能主义认为,精神活动是由大脑的某些功能构成的,这些功能也完全可以用脑物质以外的东西复制出来,大脑并不尽然有任何独特之处。为精神事件的特殊性提供解释的正是活动本身。但对于人的理解必须建立在整个人类社会上才有意义,因此仅仅是局限于将大脑作为分析的对象是狭隘的,或许关于“心灵与身体”的二分就是错误的。

还有学说认为人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在柏拉图《会饮篇》中的一个小故事中,阿里斯托芬描述了两个人怎样变为一个人

当一个人与他的另一半相遇时,一些奇妙的事情发生了:这两个人被爱所点燃,被一种归属于对方的感觉所撞击,被欲望所俘虏,他们甚至一刻都不想分离。

因而这种关系在人类诞生之际就已经存在了。

完整的自我并非单个的人,而是(相爱的)人的集合。

----------------------------2017年6月9日-------------------

书目的第七章讲述了我们都非常在意的话题----自由。

同样的问题----到底什么是自由?

记得之前在网上看到过自由就是可以选择不去做一件事情的权利,当时为这个精辟的答案拍手叫绝。现在在这本书中同样看到了类似的表述,才知道这种对自由的表述正是一种消极的自由。

与之对应的是积极的自由,就是可以决定自己去做什么的自由。

自由是许多人追求的目标,事实上可能所有人都在追求这个目标,抱着对自由二字的向往开始各种争取自由的行动。

得到自由就是幸福,得到自由就是尊严。

然而细细来想却发现这两者之间并不是必然的关联,因为这中间少了选择的过程。

自由可能就是自己有选择的权利。

而这种选择的权利在多大程度上是自己做出的呢?我们的选择或许根本在做选择之前就已经被决定了,我们生下来成长的环境,所接受的文化理念,接受的教育这些东西在一定程度上明显的影响着我们所做的许多决定,我们过往的经历又在决定着我们此刻的选择,这便是决定论者所说的事情。

决定论者认为每一件事情都有可以被解释的原因,人在做出选择的过程中是不受自己控制的,因而在法律面前这是不是就意味着犯人有了可以给自己开脱的理由。既然选择犯罪不是自己的决定,那他就没有必要为此而负责。

非决定论者并不这样认为,他们认为并不是每一件事情都有原因,也就是意味着人们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越是往深的地方来研究,人们便是会发现世界是相通的。我们在学校中所学的这些东西只是被人为的分成了各个专业,然而究竟这样对于专业的划分是否合理,我们大多数不是不会去想这个问题的。

哲学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科学的进步,物理学的进步将人们从地心说带入日心说,进而进入现在这种宇宙大爆炸的时代,哲学是不断在演进的。

关于非决定论也有物理学上的支持,书中用的测不准原理来说的,我想到的却是另外一个著名的例子----薛定谔的猫。其实二者想要表达的实质内容是一致的,在量子物理的层面上人们是不可能准确的确定一个微观粒子的状态,在准确的观测到结果之前我们没法判断薛定谔的猫是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而一旦被观测到就是坍缩的状态,也就是有了确定的结果。

《自然的体系》一书中描述到“总而言之,人的行动绝不是自由的;这些行动总是他的气质、既定观念、他对幸福形成的正确或错误的看法的必然结果”。人们追求自由的目的就是获得幸福尊严等这些成就与满足,或是一种生活状态。

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历史的社会群体对于自由当然就有着不同的理解,如果非要是把自己认为的自由强加给别的群体,那往往会导致战争。对于被强制的群体而言,他们的自由就受到了迫害。

然而我们依靠什么来保证自己的自由呢?

虽然对于自由的定义仍然是模糊的,但人们对于捍卫自由的信念却是异常坚定。甚至是奋不顾身。

给予自己自由选择的权利,就是可以对自己的意愿做出改变,这种改变正是打破了决定论施加于自身的一种束缚。

---------------------2017年6月12日------------------

书目的第八章讨论了道德和好的生活这一话题。

深切的感受到这一章节的概念非常的陌生,从未细致的思考过关于道德以及何为好的生活的概念。

关于好的生活这一点或许还可以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我认为好的生活就是以理想的方式度过一生,可以不必为衣食忧愁,不必为情感所困,不会有大的遗憾,如此足矣。可是又深知达到这样的生活境界又岂是我等草民能轻易做到的。所以也只能说这是理想的生活方式了。

然而好的生活却又是与个人的追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过上好的生活,人想必是快乐的,但我们更想要的其实是获得快乐的这个过程,真正做成了一件事并以此宣告快乐的终点已经到达时,此时并不是最快乐的。所以快乐产生于与之相比较的不快乐,关于不快乐有许多方式,生气、郁闷、纠结、伤心等,我们在与这些不快乐做斗争的过程中才能获取最大程度的满足与快感,这些想必就是人快乐的时刻。

道德哲学旨在提出一套和一种关于生活目标的看法,以使我们能够明白而自信的生活。而这种同时包含了道德和对好的生活的追寻的一般性探索通常被称为伦理学。

西方哲学的基础总是倾向于认为人生来是自私的,因而人天生就具有利己主义的倾向,关于利己主义这里也做了区分,心理利己主义和伦理利己主义。与之相对的概念是利他主义,不过利他主义一般也被归到利己主义的旗下,比如人的同情心出现的时候,帮助他人这一举动对自己是并没有实质的好处的,最大的好处是帮助了需要帮助的人,但做出这一举动的人却人因为这一行为而获得内心的满足。

以前有段时间我的微信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个名字被一些老师关注了,他们认为大学不应该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然而我当时的想法特别的简单,如果每个人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大家又遵守同样的规则,那我们的社会应该是一片和谐的。因为有些人的利己动机可能就是从帮助他人的途径中获得自我的满足。人人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意味着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社会中境遇最差的那一批人时,也不用过于担心会过的太过糟糕,因为这个时候每个人的权利都是被充分保障的,正因为人人都是利己的,所以人们在为可能出现的不利于自己的状况做打算时总会想办法使最差的状况不至于太糟糕,因为他永远也无法知道下一个境遇差的人会不会是自己。

于我而言,关于道德就像是第五章中关于对真理的追寻一样难懂。这里也算是第一次开始正式的思考道德这一领域内的东西与自己的关联性。对于道德的含义,道德的施行标准,道德在我生活的这个社会是怎样一种存在依然是要用心来看待的。

---------------2017年6月14日------------------

道德与好的生活是从个人层面来探讨问题,那么上升到社会层面上就应来探讨正义与好的社会的问题。

正义有一个形象的比喻是社会的良心。

充满正义感的社会才能让人觉得温暖,易于相处。

如果是社会充满着戾气,不是被爱与宽容沐浴着的社会会让人觉得不舒服。

正义的社会应该至少是一个公平的社会。即所有的恶行都会得到惩罚,所有的善行会得到奖赏,而这种惩罚或是奖赏不因人的特殊身份或地位而不同。

原始社会中可能并不存在公平正义的概念,但其行为却透露出对于正义的把握。不同的社会风气对于正义的理解可能会有差异,但其包含着人们所认为的公平的因素,在君主制时期虽然广泛的平等难以实现,但是在同一阶层内部的利益分配还是尽可能的达到了最公平,这种同阶层之间的公平与不同阶层之间的不公平分配却很少引发大的动荡。这也可以说明出当时人社会对这种体制的认可。

对于这个社会该由谁来统治,在不同的社会中会有不同的结果。富豪制是由富人来统治,精英制是凭借业绩和能力来统治,神权制是由宗教或上帝来统治,贵族制是由“最优秀的人”来统治,君主制是由一个人来统治,寡头制是由少数人来统治,民主制则是由“人民”来统治。统治者在统治的过程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政府可以管制的范围有多少,经由这种人为的控制所达到的效果一定是最好的吗?

社会不断发展可以看作是将各种资源从无序到有序进行组合的过程,政府在这个过程中至少是应该起到监管的作用,如果能起到更好的推动作用那将会更好,但政府应该更注重自身的本职工作,让世界变的有序。但这种有序绝不是独裁的统治,这种由外力施加而造成的有序最终是不稳定的状态,应该让社会中的资源自发的达到有序的状态,这种组合才是稳定的。

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有这样一段论述,对正义的两个原则作为表述:

首先,每一个参与到一种制度中来或受其影响的人都有平等的权利去拥有可以与别人的类似自由权并存的最广泛的基本自由权。

其次,只有当我们可以合理地指望,不平等能够符合每个人的利益,而且它所依系的地位和职务向所有人开放时,由体制结构所规定或助长的不平等才不是武断的。

如果我们能够与生活在同一环境中的人拥有相同的权利,承担相同的义务,受到相同的约束,让渡相同的利益,那么这个社会是公平的吗?我们所强调的人生而平等是一种法律上的平等,身体上有先天不足的人参与学校的活动时就不可能与身体健全的同学完成同样的体育活动。

因为社会的公平正义问题是人类好几千以来追求的目标,可能这个目标永远都实现不了,但人类就是在这人追寻的过程中找到了自身存在的意义。这期间可能因为公平正义的原因发生过战争,走偏过方向,这种追求的意识却永远都在。在一个社会群体的心里,也在每一个人的心里。

----------------------2017年6月17日---------------------

书目的第十章,是有关哲学、性、宗教与文化的探讨。

在世界范围内由不同的地域文化、传统习俗发展而来的哲学有许多种,流传至今并具有着较强影响力和怕是要与宗教紧密联系在一起了。

世界三大宗教中佛教、基督教与伊斯兰教各自形成了自身特色的哲学体系,其他如印度教、犹太教和道教等也都有着自己的一套哲学体系。

宗教与哲学似乎是同时产生的,并不存在二者之间谁先存在这样的一种说法。宗教的产生有着深厚的时代特色背景,为了适应当时的社会环境或是为了帮助大多数人解决共有的问题,并且宗教以及哲学是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的,当宗教及其哲学成为其信徒的一种处世行为准则时,宗教的身份便不在是为解决问题而存在,其本身可能就成为一种问题,因为为解决特定条件下的问题而产生的宗教哲学和信仰体系,在当前环境下并不是万能的解决之道,如果其不能做出改变或妥协让步,就一定会被其他的宗教哲学所代替。

在中国存在已久的儒学体系和老子所创立的道家的哲学体系以及由印度传来的佛教哲学共同影响了中国近千的发展历史,在中国并没有形成诸如伊斯兰教或是基督教那样的在一个地方的一教独大的局面,这可能就跟中国最早产生的两大哲学体系相关,即儒家所倡导的包容以及道家所倡导的无为而治,因而在中国可以出现许多看似矛盾实则为大众所共同接受的文化现象,我们的文化中有许多话在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的语气说出来有着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的意义,这让许多处于这个文化体系之外的人感到费解,而我们却觉得习以为常。

也就是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首先注意到了包容多样性的问题,它们存在的意义并不是要排斥而是共容,而这也是最有可能为当今多元化社会所接受的一种方案。

性这个话题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经常避免被提及,因为女性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中并不处于突出的位置,在男权主导的社会中女性经常被描述为附属品,但这种状况目前正在得到不断的改善,女性的社会地位正在逐步的提升,相信随着女性地位的不断提升,她们力量的壮大能够为这个社会的发展进步提供不一样的动力,以及面对传统问题挑战时新的解决方案。

男性与女性在生理构造上的不一样肯定也会引起其思考以及处理问题方式的差异,虽然处理问题方式的差异仍会受到如传统文化,地域特色以及个人经历的影响但基于生理构造引起的差异可能是最难以改变的。

----------------------2017年6月18日--------------------

书目的第十一章探讨了美这一话题。

用的篇幅不多却是我最爱的一部分。

哲学的理念经常被归结为真、善、美。

然而真正接受这些东西还需要经过一番自己深刻的思考。真、善、美到底意味着什么?

喜爱听音乐是许多人的一大爱好,因为我们的感观中有能够感受到音乐存在的耳朵,即音乐对于我们来说是真实的,我们听到音乐之后的感觉是感受到了它的美妙。

在看一些著名的雕塑作品时,我们欣赏的其实只是一些大理石,可雕刻者却赋予了其特殊的意义,或是出于神话传说,或是为了纪念同时代的某个人物,或是完全自己心中想象出来的人物,这个时候我们欣赏大理石时并不是认为这些大理石美,而是这些石头所体现出来的历史、传说所包含的人物故事,所传达的精神,这些我们认为是美的。

美应该是能够引起我们共鸣的东西。

被世人所公认的艺术作品,应是被世人所共认的具有美的含义,但具体到个人的时候却并不一定能体会到这一点,因为每个人的审美品味不一样,并不是世人所公认的美在每一个人这里都是美的,欣赏美应该是与个人的许多经历有关。

是不是我们在欣赏美时其实是在欣赏自己的的经历,和那个忘记世俗约束的自己对话。

艺术作品的表现张力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体会到,即使是在同一时刻欣赏艺品作品的两个人都感受到了美,这种美也可能并无任何关联。因为这些仅仅是我们对美的品味不一样。

而当探讨到人类共同认为的美时,就又要继续之前章节的宗教与伦理的内容了,我们欣赏美并不仅仅是作品本身,更是它所激起的欣赏者内心的共鸣。只是美的东西更容易唤起这种共鸣而已。

-----------------------2017年6月19日--------------------

哲学是成体系的,一个人分析理解这个世界的知识体系就是他的哲学。

因此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是分析事物,认识事物的有利工具,也是一个人区分于他人的重要的标识。

然而自身哲学体系的构建却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没有经过刻意和严格的训练,个人总是很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干扰而无法做出有效的区分。

构建自己的哲学体系最好的方法应该是从写出自己的哲学入手,同时辅以经常性的辩论,这种辩论可以是与他人之间进行的,也可以是与自己假想的人进行的。关于哲学的写作就是要用最简明的语言阐述精炼的道理,哲学不全都是高深的学问,哲学是与生活紧密相联的学问,哲学的范围甚至适用于那些没有经历过教育的人,哲学的范围从不是禁锢在高深理论的探讨之中。构建哲学体系就是最明确的表达自己,让他人感知到自己的要传达的信息,所站的立场。

看完本书目前有一种将书读厚了的感觉,这是许久未曾有过的了。应该是还需要有第二次读这本书的时候,相信随着第一遍读这本书之后的感想被用到生活之中,第二遍再读此书之时会将其读薄,进而再读厚,如此反复。此书虽是入门之书,但对一个哲学体系之外的读者来说反复读大有所得。

------------------2017年6月19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4,457评论 5 459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1,837评论 2 37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1,696评论 0 31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2,183评论 1 26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1,057评论 4 35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6,105评论 1 27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6,520评论 3 381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5,211评论 0 253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9,482评论 1 29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4,574评论 2 309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6,353评论 1 32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213评论 3 31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7,576评论 3 29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8,897评论 0 17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174评论 1 25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1,489评论 2 341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0,683评论 2 33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