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复杂变化,我们总以一种疲于奔命的状态去抵抗和周旋。快速的节奏,浩瀚的信息,复杂的形势,似乎一直在催促着我们努力再努力一点,不敢松懈,不敢停留。
今晚看陈海贤老师的线上讲座,探讨的就是这样一个主题,我们如何应对快速变换的世界,很多人都是紧紧握住努力的稻草,渴望在当今的环境中立稳脚跟,向上攀登。
陈海贤老师分享了一个例子,一个非常拼命努力的年轻人,突然感到信念的崩塌,面对失败,觉得努力再也无法改变命运,更无法获得成功,于是陷入了深深的低谷。
我突然感觉到一阵凉意,追问人生的意义,努力的意义。旧世界的崩塌,必然需要寻找新的世界,而还未到达彼岸世界之时,我们如何度过这样的转折期。
在外部世界无法给自己一个确定的答案,或许我们可以向内求,从自我的内心中找到可以支持的力量。我们的传统要求我们不服输,要较劲,扩大我们的疆域,活出别样的人生。可是当这一切变得更加困难,外部环境充斥着越来越多的变化,我们于是焦虑了,这不是出于对困难和挑战的焦虑,而是对于外部未知的不确定,我们想发力,却找不到着力点,这便容易陷入颓废和迷茫。
向内求,意味着从我们的内部构建一个稳定的心理系统,提供心理能量。陈海贤老师提了两点核心和八个建议,我也想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思考做一个记录和分享。
两个核心是:收缩和聚焦。
与传统的价值观不同,给自己一个收缩的时刻,你可以抽空打个球,偷闲和家人玩个游戏,暂时地避开给自己规定的种种任务。
聚焦则是将注意力和精力聚焦在一个小小的方向上,不去考虑宏大的未来,不去忧愁结果的未知。
八个建议:
1.信息的断舍离
互联网的更新迭代,早已丰富了我们获取信息的手段,加快了获取信息的时间,方便的同时,却真的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信息过载,信息茧房……,充斥在日常生活,适时的关闭和舍弃,回归一种需要集中精神的获取信息的方式——读书,能够缓解因碎片式的信息而引起的焦虑。
2.恢复避龛
忙碌的世界里,脚步匆匆,我们需要一个场去恢复力量,汲取能量,在这个场里,你可以安静的做自己喜欢和应该做的事情,可以在书桌前只安静读书,在床上放下手机只用来睡觉,总之,能有这样一个让自己重新获得补给的能量站。
3.从近处做
处于焦虑之中,可以试着问自己两个问题:我现在能做的事?我愿意做吗?聚焦眼前,从当前,从近处,一点点的往前走,也许在一片黑暗中我们害怕,但我们手中灯笼的光,能让我们看清脚下的路。
4.从远处看
似乎和上一条相悖,但其实并不矛盾。我们可以从更大的视角去看待眼前,拉开到生命的长河,也许我们眼前的困难和不知所措也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圆点。
5.改变参照系
换个角度看待问题。我成长的环境,包括来自父母的评价,常说的就是你看看人家的孩子,是多么的优秀,这样的评判比较,久而久之,我自己也形成了这样的思维,习惯将自己与更好的他人相比,自然缺乏自信,愈发焦虑。
6.做能做的事
想是问题,做是答案。我不悲叹命运无常,那不是我们能预见和控制的。在悲叹之际,不幸的事又接连发生的,于是我转而再带那些短暂的生命里投入地活过的人们。人各有所爱,就各自努力,世界也会随之坚固一些。
7.与他人的联结
人是关系的总和,你总在时时刻刻,愿与不愿中与他人建立关系,来自家人朋友的支持,
8.记住你有选择
选择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遇到的事情,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情绪和行为结果。一行禅师遇到一位年轻人,他向一行禅师诉说了自己的苦恼,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时,时间过的很快,在遇到不愿意做的时候,感觉度日如年,一行禅师回答说,在你感到开心时,你能意识到时间都是你的,这很好,但在不快乐的时候,你却忘记时间也是你的。这样一个小故事,也能带给我们启发,顺与不顺,关键在于自己如何看待,如何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