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设计师与设计
本章重点介绍了设计师的历史演变、知识技能要求、设计师的类型和社会职查等关于设计师的基本知识,并包含了“设计思维”等相关知识点。历年考题中多以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的形式出现,希望引起大家的足够重视。现代设计教育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由个别到一般的发展过程,包括“学院”与“学院派”的设计教育、中国现代设计教育的现状等,多以简答题、论述题等大题出现。
本章重点
1.设计师的职业化
2.设计师的职责
3.设计思维及其特征
4.形象思维及其特征
5.包豪斯与乌尔姆设计教育体系
一、设计与设计师
1.设计师
一件设计作品的优劣与否取决于两个主要因素,一是取决于设计,一是取决于制造或施工质量、而设计与施工均离不开设计师,即起决定性作用的是设计师。
设计师是指从事设计工作的人,是通过教育与经验,拥有设计的知识与理解力,以及设计的技能与技巧,而能成功地完成设计任务,并获得相应报酬的人。
作为设计师,必须县有统领全局、规划筹度、经营安排的本领;必须“胸村丘壑”,甚至能臻“从心不从法”的自由境地。
【历年真题回顾】设计师(2009年河北大学考题)
2.设计师的职业化
设计师作为一种专门职业,是现代设计的产物。在手工业时代,工匠往往既从事设计又从事制作,设计的过程与制作的过程是一体的。18世纪工业革命后机器生产方式的出现,促使生产前期的设计过程的重要性逐渐突显,导致产品的生产与设计进一步分离,设计师的重要性也日益明显,但是,设计师作为独立的职业直到20世纪三十年代才开始出现。
设计师的职业化是设计成为一种专业或专门的行业之后才出现的。1919年,美国人西奈尔开设了自己的职业设计事务所,并首次使用了“工业设计”一词,这意味着设计这一行业开始确立和发展起来。当时从事“工业设计”的职业设计师大致上有两种类型:一是驻厂设计师,他们受雇于企业、工厂;另一类是“自由设计师”,这些设计师自己成立设计公司或设计事务所,接受企业的委托从事各种进入了一个职业化、专门化的新阶段。
3.设计师是创造者、战略家
设计是一种创造性工作,设计即创造,设计师即是创造者。创造,是开创前所未有的事物,是赋予事物一种新的存在形式和方式。创造,按照不同的事物和需要而处于不同的层面上,既有原创又有非原创,既包括创造过程又包括创造成果,不管哪一层面,都需要创造者付出创造性的劳动。
设计的过程是创造力发挥、施展的过程,良好的创造力是设计师自我发展与成长的保证,也是设计师终身的追求。创造力不是天赋的,而是努力的结果,设计师与一般人不同的是,他所从事的设计工作几乎完全是建立在这种创造能力基础上的,因此要有意识的培养这种创造能力。
西方创造力研究学者弗兰克·巴伦提出了创造者应具备12个基本特征。
(1)他们是更为善于观察的。
(2)他们仅仅表达了部分真理。
(3)除了看到别人也看到的事物,还看到了别人没看到的事物。
(4)具有独立的认识能力并对此给予高度的评价。
(5)受自身才能和自身评价的激励。
(6)更能够很快地把握住很多思想并且对更多思想加以对照比较,从而形成更丰富的综合。
(7)从体格上来看他们具有更多的内驱力,更敏感。
(8)有更为复杂的生活,能看到更复杂的普遍性。
(9)更加能够意识到无意识的动机与幻想。
(10)有更强的自我,从而能使他们回归、倒退、也能使他们恢复正常。
(11)能在一定时间内使主客观的差别消失掉。
(12)创造者的肌体处于最大限度的客观自由状态,其创造力就是这种客观自由的功能。其中最重要的也许就是独特的感受性、良好的灵活性、独创性和精益求精、专心致志的工作态度。
二、设计思维
1.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
所谓科学思维,也就是逻辑思维,它是一种锁链式的、环环相扣、递进式的思维方式,“是一步步推下去的,是线型的,或者又分叉,是枝叉形的”而艺术思维则以形象思维为主要特征,包括一种灵感思维(或直觉)在内。灵感思维是非连续的、跳跃性、跨越性思维。在对设计思维研究中,我们将灵感思维和形象思维一起合称艺术思维,以区别于科学思维。
乔治·萨顿认为:
(1)艺术和科学最明显的差别在于科学是逐渐进步的,而艺术则不然。科学是逐步发展的,因而是短命的;艺术则不是逐步发展的,而是永恒的。
(2)科学家努力使自己更加客观更加精确,而艺术家则听其自然,其精确性难以捉摸。
(3)科学具有国际性,而艺术具有部落性、民族性。
(4)科学思维从根本上讲是分析性的,而艺术思维方法是综合、直观的,科学思维是长期进化的结果,而艺术成就则是短期转化的结果。
2.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的四个特征
(1)形象性。形象材料的最主要特征是形象性,即具体性、直观性。这同抽象思维所使用的概念、理论、数字等是显然不同的。
(2)概括性。抽象思维用概念来进行概括,形象思维则是典型形象或慨括性的形象来完成这一使命。
(3)创造性。创造性思维所使用的思维材料和思维产品绝大部分都是加工改造过或重新创造出来的形象。艺术家构思任务形象、设计师设计产品时的思想材料都具有这种特点。
(4)运动性。形象思维作为一种理性认识,它的思维材料不是静止的、孤立的、不变的。这也是区别感性认识的一个重要特征。此特征使形象思维具有了明显的理性性质
3.设计思维户
设计是科学与艺术统一产物。在思维层次上,设计思维必然包含了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这两种思维的特点,或者说是这两种思维方式的整合的结果。所调科学思维,也就是逻辑思维,它是一种连锁式的、环环相扣、递进式的思维方式。而艺术思维则以形象思维为主要特征,包括一种灵感思维(直觉)在内。
设计思维具有如下特点:
(1)以艺术思维为基础,与科学思维相结合。
(2)艺术思维在设计思维中具有相对独立和相对重要为位置。
(3)设计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它具有非连续的;跳跃性的特征。
设计思维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
(1)设计是一种创造性思维,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原创性思维,无论设计什么,如果是与过去不同的设计,这就意味着创造。
(2)设计的创造性思维是一个包括既有量变又有质变,从内容到形式又从形式到内容的多阶段的创建性的思维活动过程。设计思维所解决的问题是创造新的前所未有的东西或形式,解决前人没有解决过的新问题。设计的过程是一个探索过程,探索本身充满了思考与创造因素。
(3)设计的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方式的综合运用,其创造性地体现在这种综合之中。
(4)设计思维具有“陌生化”的特点。所谓“陌生化”就是人们生疏不熟悉,即新的东西,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创新——创造新形式,创造一个人所未见过的新的东西。
(5)总之,设计思维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创造新的前所未有的东西或形式,解决前人没有解决过的新的问题。因此,设计的过程充满了思考与创造因素,具有独创性。。
【历年考题回顾】简述设计思维的特点(2012年河南师范大学考题)
【历年考题回顾】设计思维(2014年华中科技大学考题)
三、设计师的社会意识与职责
1.设计师的社会意识
设计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社会性工作,设计师是为社会。为大众从事设计的。设计师从事设计的目的不是为了个人表现,而是为了用户、为产品,最终是为了使用这种产品或服务的大众,因此,设计师的设计职业,其本质因涵就决定了设计师具备的社会意识责任,这种社会意识实际上是一种服务意识、奉献意识,协作意识。
2.设计师的职责
设计师的职责来自于各方的要求和期待。作为社会,它要求设计师从全社会大众的利益出发,为大众而设计;从企业而言,它可能要求该设计师从本企业的产品战略、服务对象和发展前景出发,以服务于企业方为主要职责;而作为设计师个人,由于所处地位、岗位以及经历、思想境界各方面的差异,而有各自所承担的职责。从具体的设计十而言,设计师创造优良的、符合社会和大众需要的产品,这是其职责所在。
【历年真题回顾】设计师的社会意识和职责(2013年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江南大学考题)
【历年真题回顾】设计师的社会意识.职责与设计活动的关系(2009年四川美院考题)
参考答案:
(1)设计师的社会意识
设计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社会性工作,设计师是为社会、为大众从事设计的。设计师从事设计的目的不是为了个人表现,而是为了用户、为了产品,最终是为了使用这种产品或服务的大众,因此,设计师的设计职业,其本质内涵就决定了设计师具备的社会意识和责任,这种社会意识实际上是一种服务意识、奉献意识和协作意识。
(2)设计师的职责
设计师的职责来自于各方的要求和期待。作为社会,它要求设计师从全社会大众的利益出发,为大众而设计;从企业而言,它可能要求设计师从本企业的产品战略、服务对象和发展前景出发,以服务于企业为主要职责;而作为设计师个人,由于所处地位、岗位以及经历、思想境界各方面的差异,而有各自所体认的职责。从具体的设计而言,设计师创造优良的、符合社会和大众需要的产品,这是其职责所在。
(3)与设计活动的关系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设计师的社会职责决定设计的未来取向,诸如环保,生态,可持续发展和应用。
(2)其为经济利益,社会利益,人类利益的追求目标,使得在设计中的服务,奉献和个人价值的体现处于主动或被动的地位。
(3)有着良好设计意识的设计师能够以设计对社会环境的效用为考量标准指导自己的设计,而缺乏环保和生态观念的设计师更多的是集中于解决设计问题和提升设计价值层面。
四、设计教育与人才培养
1.现代设计教育的产生
所谓现代设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工业革命的产物。一方面,随着机械化大生产取代传统手工业,设计与制造的分工日渐鲜明,设计作为一种独立的职业,其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培养新型设计师已成当务之急;另一方面,随着行会制度的消亡以及手工作坊向现代工厂的演进,旧式的师徒制已难以适应新的形势,创建新的设计教育体系,已是迫在眉睫。
2.现代设计教育的发展
包豪斯的设计教育体系(2016年湖南大学考题)
18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的欧洲,设计教育经历了从传统手工艺教育向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历史性转变。作为这一转型重要标志的包豪斯,是世界上第一所真正为发展艺术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学院。它以其一系列创造性的理论与实践,从此奠定了艺术教育加技术教育模式的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基础。
包豪斯的存在时间仅仅14年,但它却对现代设计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它奠定了现代设计教育的结构基础。包豪斯对于平面设计的功能化探索和现代主义设计面貌的教育,已成为现代平面设计的重要起源包豪斯坚持的工作室(车间)制的教育模式,让学生亲自参与制作,充分发挥其潜在的创造能力的教学方法,突破了以往纸上谈兵的局限,同时,它所主张的与企业界、工业界的广泛联系和接触,使学生有机会将设计成果付诸实现,开创
了现代设计与工业生产相结合的新天地。
包豪斯的贡献在于,它创建了现代设计教育理念,取得了在艺术教育理论和实践中无可辩驳的成就。包豪斯的历程就是现代设计诞生的历程,也是艺术和机械技术这两个相去甚远的门类间搭起了桥梁的历程。同时也展示了20世纪特有的设计美学漫长而艰难的诞生过程。
战后设计教育的发展
战后的设计教育呈现出多样并存的格局,这种现象源于各国不同的设计文化背景和现代设计的发展状况。
乌尔姆设计学院(Uim Hochschule fur Gestaltung)是战后欧洲最重要的设计学院,被设计史学家作是艺术发展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乌尔姆致力于设计理性主义研究,几乎全盘采用包豪斯的办学模式。
3.现代设计教育思想
现代设计教育思想的主在于培养具有现代设计意识、现代科学技术头脑和现代思维的创造型设计人才。
现代设计意识是现代设计教育思想的主题。现代设计意识着重培养学生学会“思想”,注重启发学生从“这是什么”到“为什么是这样”到“如何去做”的思维过程的意识改变。对于中国的设计教育来说,现代设计意识的培养的主题还在于对“设计是综合的边缘学科”认识。由于艺术院校和工科院校的设计专业存在明显的倾向性,对“设计是艺术”或“设计是技术”认识模糊,而要改变这一现象的有效途径就是培养学生理解并正确把握设计艺术的本质。
具备现代科学技术的头脑,意味着拥有对现代科技成果的恰当判断和利用的能力。另外,伴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新观念、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出现,从物质层面上奠定了现代设计意识突破和变革的基础,培养学生现代科学技术的头脑,无疑对学生现代设计意识和观念的培养有着重大意义。
现代设计思维的培养,也是现代设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质是在于创造性能力的发掘和塑造。
总之,现代设计教育思想是建立在科学技术、艺术和经济等因素互为作用的基础上所构筑的观念体系,其核心是为了得到与现代工业生产紧密联系的具备现代设计技能和创造精神的设计人才。
4.现代设计教育方法
(1)启发式。教学过程是老师指导学生的学习认知过程,它建立在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基础上,教师的指导作用是教学过程能够高效率的进行保证,学生的主动探索是学习取得成功的条件。教师依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特定的培养目标,引导学生系统地学习各种知识,发展创造能力,借助教材和专用教学设备,通过讲解、答疑、组织讨论学习、指导自学等为学生的学习认知提供帮助,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协作参与式。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一方面就理论问题而组织开展研讨活动,另一方面培养学生集体研讨习惯并与别人有效合作的方法。“参与”提供了设计过程的客观认知环境和交流的能动意义,“协作”则是实现参与的手段和途径。“协作参与”作为现代教育方法中的重要部分,它不单纯体现在课堂教学的研讨过程中,还为学生今后与各个阶层人员的合作奠定了沟通、交流与写作的方法论基础。
(3)开放式。开放式教育是改变学生闭门造车、孤芳自赏的有效手段,是使他们树立起完整的现代设计意识的最好方法,同时对于设计学院来说,开放式教育也是发展自己弥补教学不足的有效手段,如通过与企业界、与市场的频繁接触,能够从本质上改变对现代设计的狭隘认识,从而培养具备协作能力、应变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新一代设计人才。
5.中国的设计教育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要,我国现代设计迅速发展起来。随之带动了设计教育的发展,中国的设计教育经历了由“工艺美术教育”的形成与发展,到“设计教育”观念更新的转变,这一转变为中国的艺术教育带来极大的变化。在中国现行的教育体系中,设计艺术教育基本上按照两种模式进行。;一种是在专业美术院校、综合性大学和师范院校:另一种是在各种工科院校,如建筑、机械、轻工、纺织等。前者侧重美术理论和美术基础训练,后者侧重不同专业的工艺与专业技术的训练。由于现存的教育管理体制的原因以及文理分科应试教育等问题,造成了这两类设计教育缺乏应有的交流与沟通。艺术类学校重视审美教育,对工学知识欠缺;而工科类学校的设计教育则机械地堆砌工科课程,缺乏人文科学的综合性思考。艺术设计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明显地体现出艺术与技术高度融合的统一性。因此,中国的设计艺术教育如何建立科学的教育体系,学科地位的确立是关键。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发展,中国现代设计教育得到巨大发展。由于社会和企业都对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设计教育也迫切需要转变,即一方面从过去单一的技法和造型训练,转向系统的设计思维和创造力的训练,另一方面从美术型、理工型的教育模式中逐渐独立出来,完善自身体系的建构和重组。设计本身所包容的诸多因素使得它的教育体系呈现出多种学科互为作用的面貌,并且各国、地区不同的发展状况和设计文化传统也为它注入了丰富多样的形式内容。
历年真题回顾及重要题目补充
1.设计师的基本素质内容包括哪些?(2008年四川美院、2012年深圳大学考题)
答:美国著名设计师A·J·普洛斯总结出设计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敏感性:即关心周围世界,能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对美学形态及周围文化环境的意义怀有浓厚的兴趣。
(2)智慧:一种理解、吸收和应用知识为人类服务的天生才能。
(3)创造力:在寻求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时,有一种坚韧的独创精神和热情的想象力。
(4)此外,综合、指导和协调素质对设计师来说有特殊意义。它常常在某一特定的时空范围内发挥综合、指导和协调作用,从而为人类不断创造新的设计成果,以不断地满足人们日益丰富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2.设计师的社会责任在设计中怎样体现?(10分简答题)
答:(1)设计创造是自觉的、有目的的社会行为,不是设计师的“自我表现”。作为设计创作主体的设计师,应该明确自己的社会职责,自觉地运用设计为社会服务,为人类造福。
(2)作为设计创造的主体,设计师的设计必须是用来改善人们的生存条件和环境,为人们创造更好的生存条件和环境服务的,用简单的一句话说:“为人类的利益设计”,是社会对设计师的要求,也是设计师崇高的社会职责所在,也只有在实现这个目标的同时,设计师的设计才有意义,设计师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为人类的利益设计”这里说的“人类”,当然是指全体的人们。设计的目的是满足大多数人的需要,而不是为小部分人服务,尤其是那些被遗忘的大多数,更应该得到设计师的关注。
(3)设计理论界已有人提出“适度设计”“健康设计”“美的设计”原则、我们提倡设计师“为人类的利益设计”,这听起来似乎很抽象、很空泛。其实,设计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责任感,即设计的职业道德,这是履行社会责任的基础。设计师在着手每一个设计之前都要对其面对的设计任务有正确的道德判断,判断它的设计将会有利于社会利益,还是有损于社会利益。
(4)更重要的是,设计师应该把自己的设计与人们的需要紧密联系起来。设计师不止要面向计场,为市场设计,还要面向社会,关注社会,关注人们的生存状态,关注人们的真实需要,尽自己的智慧与能力,真心实意地为满足这些需要设计,为社会设计,为人类利益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