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我怜悯起自己,就会扯出很多思绪来。我常常想,从上大学直至现在,我曾走过了不少地方。尽管在大学之前的日子里,我的足迹已在故乡的土地上踩出了数不清的深深脚印,但在后来的日子里,我离故园越来越远、越来越生疏。因此,以前那些烙在故乡土地上的脚印已被岁月的雪片掩埋了、遗忘了;后来踩在故乡土地上的那些稀疏脚印,已难烙下印痕了。
故园一定是生我的气了,不然怎会令我的思念日甚一日呢!后来的我,搭乘汽车、火车在神州大地上刻下纵横交错、难以尽数的点、直线、曲线,我就这样奔走于过去与未来之间,寻途于梦境与现实之间。我不知道我已在神州大地上刻下多少印记,也不知道还要刻下多少。假使神州大地是缀满星辰的无垠苍穹,故乡之于我,就是最晶莹闪亮的一颗泪珠。
故园,即过去的家园;故乡,即难以触及的家乡。古往今来,怀乡愁者不可计数,这是一种特殊、持久的愁思之情。严格来说,从大学开始,我已经远离故园了。而且,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使我离故园越来越远,这一方面由社会与时代环境所致;另一方面,更多是由于我向往自由的天性推动所致。但只有离乡的异乡客才能理解这种愁情,我也无可避免地常常陷入这一思乡的境地。
读了李玉祥的摄影集《乡愁》(准确来说是翻看了一遍,这是一本用照片的形式集中记录、展示江南一带即将消逝的古村落的图集),那些被封存心底的童年往事、故乡景致、民俗风情便一股脑浮现于脑海中。
我的故乡被称作“陇上江南”,空气清新、风景秀丽、民风淳朴。
儿时,乡亲们每家每户都会喂养牛、羊、猪、狗、鸡,有的人家也会养驴子、骡子、马等等。可以说,那时的人是与牲畜一起生活的。大约在小学毕业之前的时光里,我都会和村里的小伙伴进山放牛放羊。清晨,我们迎着朝阳、呼吸着新鲜空气,成群结队、浩浩荡荡地赶着牛羊向山里进发。山路崎岖、多石,我们却满心欢喜。将牛羊群赶到山里后,便又踩着一地金阳回家吃饭。待到午后两三点时,伙伴们又结伴进山,赶上牛群、羊群,悠哉游哉地往家里走。那时,夕阳西下与晚霞映天的景观真是绝美。
故乡的山很高大、山坡上长满了松树、柏树、槐树、杨树,野山楂树和各种各样的灌木丛。春天野花遍野、清溪潺潺;夏天山坡上便长满了飘子(野草莓的俗称)、韭菜、蕨菜等;秋天野鸡、野兔、黄鼠狼满山奔走,也有狼、野猪和野驴,野猪对农户损害极大,常常在夜里损毁大片的包谷,为此有不少农户在包谷地畔搭建草棚,整夜守护玉米地;冬天,风雪盈途,满目萧瑟,农人们便进山砍柴,储存柴草,以备过冬之需和来年之用。
放牛的时光最有意思,我与伙伴们尽管让牛羊漫山吃草,然后顺着山谷里的溪水,展开捉螃蟹、盘磨(在山坡的小溪上建造小型磨坊,一种有趣的活动)、摘韭菜、摘瓢子等活动,我们也会偷偷摸谷里田中的土豆、玉米。我们会在山坡上利用小石板、树枝制造简易的灶台,将捉来的螃蟹和偷来的玉米土豆,一块烧着吃。若是无聊,也可以三五成群,盘坐在山中的巨石上,玩耍扑克。
夏天来时,樱桃、李子、杏儿、水桃、草莓便熟了,我们吃着樱桃和杏子,穿梭在村里村外的树林间网捕夏蝉。伙伴们都喜欢公蝉,因为嘶声响亮。待捉到公蝉后,就用细线穿过蝉两翼间突起的背梁上,手持细线,让蝉儿到处飞撞。或也有将丝线绑缚在树干、桌腿上,任其自飞、自生自灭者。那时候每家每户都会喂猪,小伙伴们放学后,也会乘着傍晚,背了背篓,去寻猪草。
小时候,我们的乐趣很多。那时,伙伴们十分热衷打三角板(用纸烟盒做的),玩类似陀螺的“破牛”,推“滚圈”(铁做的圆环),玩弓箭(竹子或柳枝做成),踢毽子、跳绳、“跑电话”、捉迷藏等等。除此之外,每年在附近的一些村庄间都会轮流唱四五天的秦腔戏,热闹非凡,非比寻常。除了过年演社火,唱戏便是一年中最热闹的了。新年之际也有独特的乐子,每家每户为了过个热闹的好年,都会杀一头猪,小伙伴们就从屠夫手中索来猪尿泡,用细竹筒吹得鼓鼓的,然后在院子里当“足球”踢来踢去,也是独有一番乐趣。
在我的记忆中,我们村最早只有一家磨坊,模仿家主人因为磨坊的获益买了附近村庄间第一台黑白电视。这下可好,从此以后,磨坊主人家每晚都挤满了人,脚地上、炕头边、梯台上挤得满满当当,异常喧闹。乡亲们为了抢在其他人的前头,占个好位置,五六点吃完晚饭,便提着自家小板凳匆匆忙忙往那家赶,即使这样,有时也只能插在人群中间,斜视着电视的一角。至今我还记得看过的一些电影、电视剧,比如《无敌鸳鸯腿》《甘十九妹》《雪花神剑》等等。
伙伴们最喜红白喜事,因为可以吃酒席,而酒席往往要比自家的饭菜可口些,油水多些。因此,席间到处都是来往奔跑的小孩子。逢着喜事,小伙伴便能一睹新娘的容颜,酒席结束,都有一场乡亲们与新郎新娘的“闹腾”,伙伴们对这事最热情,满把抓了玉米粒,纷纷朝蜷缩在婚房漂亮床上的新娘撒去,这是我们乡俗中欢迎新娘进入一个大集体的热烈仪式。逢着丧事,唢呐声、号声、炮声终日不绝、整个村子便也沉浸到一股感伤的气氛中去了。乡亲们有的担水、有的搭帐篷,各自繁忙,终了,按主人家意思,众人将故去的老人送往祖坟,彼时,整个村庄也能听见亲眷门的哭天抢地声。
我长大些后,跟着父亲学会了所有的农活。耕地、撒种、施肥、打农药、锄草、割麦子等等。童年的欢乐与磨砺彼此交错、相得益彰。
童年岁月里,奶奶与舅公最为疼我,我也最依恋他们。奶奶上了年纪,步履蹒跚,做好饭后却满村子吆喝着找我,而我常常不知跟小伙伴们跑到什么地方去,现在想起来,那时可真是苦了她。至于舅公,对我的疼爱可以说是无以复加,他没有后嗣,家在我们邻县。每年都会来我们家好几回,每次来时,都会背了背篓,里面装满了各种瓜果——苹果、李子、梨、西瓜、枣……可惜他们都上了年纪,大概我上中学后,舅公和奶奶便相继去世了。直到现在,我还深切怀念着他们。
成长的过程中,村庄和整个社会的面貌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但这变化的背后,遗忘、离开了很多美好的东西。至于遗忘了什么,我们已不大愿意去谈,而是藏在心中,大概是因为去而不返的事实和无可奈何的感伤所致吧。
《乡愁》的作者李玉祥是个有灵魂的人,在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中国已走上从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化社会过渡的道路,并大步迈进。历史的进程不可逆转,他却能保有一颗真诚的心,尽己所能用相机留住逐渐消逝的乡土文明遗迹,令人尊敬。
《乡愁》是我们这几代人的忧思和怀念,不久的将来,料想只能祭奠远去的农耕文明了吧。
在我小的时候,村中有一口古井,它养育着村人,不知是何人在何时挖掘建造的。但我长大后,那口井干枯了,现在已被村人废弃、遗忘,奶奶与舅公的故去也算一个文明时代的远去吧。如今,我背井离乡,奔忙在喧嚣的城市楼宇之间,汽车轰鸣、人群拥挤,孤独和疏离却像一股瘟疫一般侵蚀着每一颗漂泊的心灵。
昨日已逝,今日亦不可留,明日将会逝去更多,我们在疾速前行的时候,已遗失了太多、太多。不知未来的社会究竟会是怎么一副模样?李玉祥的《乡愁》尚能给我一丝慰藉,大抵也是一种反向的激励。生活啊!生活,我有乡愁,你何尝不感到忧伤呢!
注:1.以上的图片皆取自李玉祥的《乡愁》,这本书有很大的收藏价值,可以帮我们追回失落的过往岁月,封存已经消逝和即将消逝的乡土文明。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买来阅读、收藏。
2.如欲转载此文,请发简信获得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