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到底有多少种?可能有N种吧,感觉每个人都不一样。那这其中是否有一些共通的方法?有。
斯坦福大学的丹尼尔∙施瓦茨教授,长期从事「学习科学」的教育工作,在他的《科学学习:斯坦福黄金学习法则》里,通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分析学习的本质,并结合实践验证,总结了26个「学习」方法,没有什么小聪明的技巧,多数都是你可能知道但并未深入了解的朴实方法。
学习,本身就不是一件愉悦速成的事情,寓教于乐,只能是吸引你的兴趣,但并无法让你的学习富有成效。走出舒适区,对谁来说,都不是一种容易的事情,注定是有伴随焦虑和痛苦。
虽是分为26种方法,但它们都不是孤立的。相反需要你综合使用,比如你最熟悉的「勤学苦练」就是其中一种,但你为了避免瞎忙活,你还需要有掌握记忆规律,参考案例,接受学习反馈,同时要实践去磨练,要有奖励来塑造你的习惯,要有知识输出,最好是以教促学,最后还要保证睡个好觉。
你看,「学习」是一个系统,而不是简单几条方法拼凑起来的。本书进行分类,是为了给你解释每条学习方法背后的机制(心理学、脑科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等),为了提点其中会出现的问题,以及如何有效的掌握该方法。
本书方法较多,无法一一解析,这里我只根据自己的理解跟你分享,通过与我以前学习的内容整合,提取一些你平时可能忽视的方法。本书更多的方法,我之后再用PPT整理成卡片形式与你分享。
观察与模仿
通过观察来学习时,我们常用的是「类比」和「对比」。这两者有何差别?它们的目的是不同的。
当你使用「类比」时,比如你用高速公路类比脑中的神经回路,你是在用具体和熟悉的事物,来类比抽象且陌生的事物。你的目的是为了探索研究这两者的「共通之处」,你的侧重点是学习核心概念或底层原理,相对来说细节就不显得重要。
而当你使用「对比」时,比如你研究手机测评,你是通过两个或多个看似相同的手机,在研究其中的细微差别。你的目的是发现两者的「不同之处」。你侧重学习的是各种细节,有时候是那种别人几乎分辨不出的细节。所以,才有「外行人看热闹,内行人看门道」,内行人通过大量训练,对细节有准确的「微观体感」,就是1px的误差,也会被发现。
一般来说,多数的学习,需要你采用「类比」的方式,20%的时间学习80%的内容,你更侧重于掌握核心的原理,这些知识是通用的,有利于你的知识迁移。而对于你最感兴趣的或者你的职业技能,就需要加上「对比」,通过垂直领域的学习,在大量相似的案例中,发现细微的差异,而这种对细节的把控,就是显示你的专业水准。
在观察之后,你需要的是模仿。基于大脑的镜像神经元,我们天生就善于通过「模仿」来学习。观察别人的行为和情绪,以及他们行为的后果,我们大脑就会产生一种与他们类似的活跃状态,你可以感受到他们行为合理与否,进而决定采纳或是摒弃。
这减少了你的试错成本,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其实并不严谨,科学的说法是「成功是成功之母,别人的失败也是你的成功之母」。有时一些技能过于复杂,难以用言语讲清楚,这时,你常说「老司机带带我吧」,然后你就在近距离观察模仿他们,很快就可以学到一些具体的做事方法。
当然,模仿是需要你理解核心要点,要不容易被表象迷惑,或者被别人误导。
新与旧,间隔与随机
不掌握规律的勤学苦练,不仅无助,而且有害,至少它占用了你的睡眠时间。
现在少有人苦练,大家讲究的是「刻意练习」,有目的地重复,走出舒适区,关键还要获得反馈。重复,重复,再重复,是让你对概念形成「自动化」,提高效率。
同时记忆是有规律的,分为「存储强度」和「提取强度」。每次记忆,需要你为记忆的新内容详细阐释,寻找到与已知知识的结合,比如你要记忆区块链的相关知识,为了提升效果,你需要结合拜占庭问题、非对称加密、Paxos算法、共识机制、分布式存储等等。你要学的是一张网,而不是一些零散的点。
昨天高考刚结束,恭喜考生们开始一个新的起点。有些考生在高中阶段,每天进行的多是集中式的学习,常常是一整天就学一门科目,其实这样的学习效果并不佳。更好的是分散式学习,科目要交叉着学,最好文理交叉学习,这样有利于大脑休息,同时也有利于锻炼记忆的「提取强度」。
比如你看书,就可以采用「间隔与随机」的方式,一次看三本书,45分钟看这本,下个45分钟看另外一本。如果有机会学习的环境也要变换,像坐着学,躺着学,在走廊学,在江边学,在草坪上学。表面上看漫不经心,其实这样有利于你把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结合,不但利于记忆,而且有利于灵感。
既然学习,就要休息。睡觉就是最重要的休息。估计高考很多人没日没夜,只恨时间不够。但缺乏睡眠,肯定会降低学习效率和效果。以后你见有人标榜自己不用睡觉,炫耀勤奋,你大可不必在意,你知道那是无知。
睡眠对学习的作用,减少遗忘,修复精力提升巅峰状态,有助于发散思维促发灵感。万维钢老师讲过,精英的竞争需要一整套科学的休息方法。像中午你要打盹,就不能一躺就呼呼大睡,你可以提前喝一杯咖啡,然后定个闹钟,睡了20-25分钟,这时咖啡因刚好生效,你准时醒来,下午状态就会特别好。
体验与实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书上学的理论,终究与你有一线之隔。有效的学习,需要你「have a skin in the game」亲身参与实践,调动你的运动感知,这就是「具身认知」。人体不是只有大脑,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脑的感知需要五官和身体的感知,才能加深你对事情的理解和感悟。
现在整个零售从线上走到线下,就是为了给用户提升「体验」,只有你置身其中,才会有真切的感受。所以,模拟演练,对你来说,是有效的学习手段。面对实际问题,发挥你已学的知识,解决超出你能力之外的问题,这实战练习对提升和检测学习效果很有帮助。
比如,学习编程,只是看编程书,基本是学不会的。反而,你直接学一点就上手,模仿一些参看案例,然后自己为了解决某个问题,尝试编程来解决,这其中遇到很多未知,不断再去学习对应的知识,解决这些问题。最终不只是学会理论,还学会具体问题怎么解。
实践,还有一种就是输出。学了,就尝试自己理解之后,再讲出来。在「学习效率」中,「教学」是效率最高的,因为你要自己做好准备,自己要消化,然后教学过程还会得到学习者的反馈,促使你进一步思考,最后你通过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反观自己的学习效果。
你说「教学」离你太远,其实也不一定要真人一对一。只要是输出,什么形式都行。像我自己写公众号,除了跟你分享之外,就是为了「以教促学」。我如果很忙,看完一本书往旁边一扔,时间一久,我就会忘了。但现在,看完一本书,自己要理解,要笔记,要写分享,一本书至少也要读上两遍,反复查阅,还要消化,结合以前学习的内容和个人经历,再重新整合,最后输出文章。
这确实繁琐,但形成一个闭环,就成了自己的学习系统,一个知识在脑里和键盘上,多敲打几遍,其实也就是刻意练习。
写在最后
学习不是只有一种方法,没有轻轻松松,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当你学习「学习」时,要把它当作一个「系统」,才有可持续性,才能不断迭代。
本书给出的26个方法,可以作为你整个学习系统的基石,下面简单为你罗列出来,下一期我将把读书笔记做成PPT,与你分享。